海外对中国文化的研究综述:符号、认知和渠道

2017-04-19 16:27李天昊
新西部·中旬刊 2017年3期
关键词:海外中国文化认知

【摘 要】 本文综合介绍了海外对中国文化的研究概况。从文化、艺术和行为方面分析了海外對代表中国文化的符号研究,介绍了海外对中国文化符号的认知,总结了海外对中国文化的四种认知渠道。从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评析了海外对中国文化研究领域的现状。最后评论了研究领域的不足之处和未来研究方向。

【关键词】 海外;中国文化;符号;认知;渠道

本文选择2011年以来在CSSCI索引杂志中发表的相关中文文章,对近五年来海外对于中国文化认知状况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分别介绍了代表中国文化的符号类型,海外对于中国文化符号的认知程度以及认知渠道,旨在细致地分析中国文化在海外的认知情况,最后指出当前研究的不足之处,为进一步研究提出建议。

一、对代表中国文化的符号研究

1、文学层面

邵秉仁(2012)认为书法是一门归类于文化范畴的汉字书写艺术形式。书法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中国文化最经典的代表符号。潘涌(2013)认为“莫言”已成为中国的一种文化符号。作为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大陆本土作家,莫言已经不单单是一个具体特定的感性生命,而是早已上升为一种带有象征意味的文化符号。还有学者表示,近年来,世界各地的孔子学院在引领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战略中也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朱永海和张舒予,2013)。

2、艺术层面

叶舒宪(2011)表示,玉的信仰以及玉器的生产是中华文化一个非常突出的要素。凌继尧(2015)指出,中国瓷器也是典型的中国文化符号。中国瓷器曾于16—18世纪在欧洲广泛传播,它们不仅是具备实用价值的普通器物,并且极大促进了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此外,凝聚了中华民族历史情感积淀的戏曲艺术也已成为代表中国文化的重要元素符号(胡应明和柳隐溪,2011)。并且,李建军(2013)表示,16世纪以前,代表了科学文化传播的四大发明对西方世界和中亚地区发挥了重大影响作用,并且中国丝绸、陶瓷等器物文化也表征着中华民族的文明高度、审美素养和科技水平。

3、武术,太极等行为层面

方国清(2011)表示,作为中国独特的文化符号的武术,其背后的意义远不止于单纯的技术层面。一方面,它可以很好的提升国民的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另一方面它还能够更好地标识中国、讲述中国。

还有研究者认为太极拳也是中国特有的文化符号,它可以向世界展示中华民族的价值体系和民族精神,更是中外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姜南,梁勤超和李源,2016)。王柏利(2014)也同样认为太极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区别于世界其它各国文化的重要特征,具有典型的标识中国文化身份的属性。

除以上分类之外,还有其他一些学者做了相关的总结。徐岩东(2011)表示,中华民族艺术元素包罗万象,如书法、绘画、篆刻、皮影、刺绣、剪纸及瓷器等,都以其独特的魅力彰显出民族的智慧、情感与审美特征。王丽雅(2012)指出,在华夏五千年的发展过程中,产生了许多富有中国特色的文化符号,一看到它们就能联想到中国,比如中国画、汉字、长城、龙等等。另外,王一川教授(2011)曾经通过质化研究确定了270个选项作为中国文化符号代表性的考察对象,其中代表性得分最高的前五位:汉字/汉语、孔子、书法、长城、五星红旗。

二、海外对于中国文化符号的认知

根据于丹和杨越明(2015)的调查,对单一文化符号而言,国外民众对中国文化认知度最高的是熊猫、绿茶、阴阳这三个文化符号。在文化符号认知的类别上,中国自然资源类文化是国外民众认知度最高的,比如熊猫、长江等,其次是中国的生活方式,比如绿茶以及有关中国人的文化符号如孔子等。

王丽雅(2013)从美国、俄国、德国、印度四国选取有普遍代表性的民众做了相关调查。调查显示,受访者最了解和最喜欢的中国文化符号是长城。在他们心中代表中国的世界级符号是长城、中国烹调、龙、中国功夫。四国受访者心目中最喜欢的中国文化符号是长城、中国烹调、大熊猫、阴阳图、龙、丝绸、中国园林。

李玮(2012)指出,据调查,在俄罗斯,民众认知程度在前10位的中国文化元素为:中餐、中国哲学、中医、中国电影、中国动漫、中国历史、中国文字、中国园林、中国绘画、名胜古迹。

经英国、美国、加拿大等国家网民投票,美国《新闻周刊》评选出20个在文化方面最具影响力的国家,中国排位第二。代表中国的20个文化符号为:汉语、孔子、长城、故宫、苏州园林、道教、孙子兵法、莫高窟、兵马俑、唐帝国、瓷器、丝绸、京剧、功夫、少林寺、天坛、西游记、毛主席、中国烹饪、针灸。这20个文化符号之中,除毛泽东主席以外的其他19项都属于传统文化的范畴。(邴正,2013)。

一项针对德国民众的研究发现,德国受访者中有53%人表示对中餐感兴趣,所占比重最大;其次,对中国历史感兴趣的人为36.7%,占第二位;排在第三位的是对中医感兴趣的,占35.6%。此外还有多于20%的受访者表示其他感兴趣的中国文化元素还包括:中国名胜古迹、中国哲学和功夫、中国建筑与园林(王异虹,龙新蔚和江晓川,2012)。

三、海外对中国文化的认知渠道

1、互联网

于丹和杨越明(2015)指出,对外国民众而言,接触中国文化信息的第一渠道是互联网。在文化产品层面来讲,目前海外落地的电视频道是中国电视节目对外传播主渠道。而据调查,大多国外受访者将视频网站作为其了解中国文化的首要选择。但是在国外YouTube、Netflix等国外视频网站上可以接触的、或是重点播出的国内电视节目的数量却十分有限。对于观看中国演出,国外受访者依次将视频网站、电视转播和演出现场作为其选择方式。对于观看中国电影,国外受访者的倾向依次为将电视媒介、视频网站、电影院。

2、小说和电影

罗海澜(2012)指出,20世纪50年代,荷兰的汉学家和外交官高罗佩创作了小说《大唐狄公案》,使得狄仁杰成为西方人敬佩的“中国福尔摩斯”。在西方,《大唐狄公案》风靡数十年,有十几种语言的译本,深受读者欢迎。小说的场景处处体现了中国元素。为传播中国文化,作者还在案情中有意穿插了大量象征中国文化的道具,如《湖滨案》的围棋残局、《断指记》的阴阳八卦图、《柳园图》的青花瓷器、《玉珠串》的算盘和葫芦等等,数不胜数。此外,为了案件情节他精心设计了每一幅插图,比如观音像、中国画、惊堂木、雕花的窗棂、人物手中的长笛等。他将中国古代尤其以明代特色为突出的生活场景都活灵活现的展示在小说中,异域文化美感浓厚,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更引起了他们对于中国文化的强烈兴趣以及探索欲望。另外,好莱坞动画片《功夫熊猫2》票房火爆,引起巨大反响。代表中国的元素贯穿于整部电影中,比如功夫、庙会、九天塔、青城山、针灸等。而且影片运用了大量赋有中国特色元素的音乐以及各种色彩,使得读者不仅获得了视觉上美的享受还体验到了巨大的感官冲击。

3、中餐、舞蹈、音乐及艺术展览

李玮(2012)指出,中餐是将中国文化传入世界的最主要渠道。她还指出,除中餐外,俄罗斯人对中国文化的认知还来自于中国哲学,其程度仅次于中餐。另外中国文字以及历史文化在俄罗斯也有较高的认知程度。这是由于17~18世纪,中西方教会和思想界人物的文学作品以及著作是人们获取知识的主要的信息源,而这些著作的主要内容正是对中国道家和儒家思想的介绍,以至于俄罗斯人曾一度将中国称作为“哲人之邦。并且,中国近年来的孔子学院建设也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此外,两国近年来深入广泛的文化交流也同样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针对美国大学生的调查显示,他们接触中国文化最多的是观看中国武术表演,然后是中国舞蹈剧、音乐剧、杂技、艺术展览,最后是参加中国文化的相关讲座。通过调查,美国大学生使用中国文化产品的频率也不高,但其中音像制品的接触率相对较高(张洪忠和刘彦榕,2011)。朱音(2015)表示,中国出版集团《读懂中国》沙画英文形象片曾在纽约时代广场播放,引来不少美国民众的关注,这对于中国文化走出去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4、文化大使进行文化交流

有学者表示,中国各界知名人士对于弘扬中国文化也起着良好的表率作用。很多中国文化大使、运动大使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舞台,他们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将中国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另外,近年来,中国迷人的自然景观以及丰富多彩的文化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海外游客来中国游览。并且,中国政府为在世界上提升中国形象,在对外文化政策上做了积极的努力。在提升中国文化吸引力上,孔子学院发挥了很大作用。ShengDing和RobertA.Saunders发现北京方面往往会以提高汉语普及率来应对中国文化在海外传播过程中所遭遇的阻碍。这一举措对于扩大中国文化在海外,尤其是在太平洋沿岸的影响力有十分明显的作用(帅颖,卢丽珠和佟斐,2014)。王丽雅(2012)指出,语言文字是文化传播的主要媒介。对于海外民众而言,若想要对中国文化有深入的了解,汉语是必不可少的学习媒介。对外汉语教学是传播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

微观层面参与。外国民众认识中国文化的渠道多种多样,比如通过阅读书籍、参与旅行、中国官方或个人提供的产品与服务、接收媒体信息、中国的艺术品等。有关德国民众的研究显示,德国民众认识中国的途径更多是通过德国传媒或者中餐馆等本地传播的方式。中国官方的传播渠道在德国的接受程度并不高,以致其影响力十分有限。即便是我国一直大力推行的孔子学院计划也并未取得的良好预期传播效果。另外,德国民众也会经过互联网渠道来了解中国,不过他们通常会浏览德国媒体网站,而却很少选择中国媒体的德文网站(王异虹,龙新蔚和江晓川,2012)。

宏观层面推动。近年来中国推动文化走出去的形式多种多样,比如通过开展“文化年”等艺术交流活动、建立孔子学院、输出版权、拍摄文化纪录片、宣传片等,让国际媒体可以更多的了解中国文化,传播中国文化。包括为申办奥运会,亚运会等大型赛事而制作的国家形象宣传片,也是传播中国文化的有力工具,通过在文化维度描述中国故事来给世界展示中国文化。宣传片《文化中国》通过对中国汉字、太极拳、京剧、等文化符号以及书法、雕刻、建筑古迹、传统技艺等的展示,不仅树立了中国文化的良好形象,弘扬了中华民族精神风貌,还促进了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进程。虽然这些文化符号的呈现方式有些碎片化,但是它们的文化形象构建力很强,并且经过不断的强化和重复,观众对其印象可以逐渐加深。身处一个信息碎片化的时代,观众也已逐渐适应并接受了这种传播模式,他们可以自主的将获得的碎片信息叠加筛选,整合出相对完整的形象,实现认知从个别到一般,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的过程。(宋玉书和刘学军,2016)。

四、现有研究的不足和未来研究的方向

1、海外对于中国文化研究不足之处

第一,相关文化符号类型划分不明确且有交叉。不同学者在研究的过程中根据自己的理解将文化符号归为不同类别再进行相关研究。由于个人理解的不同,不同学者所划分的文化符号类型中会有重叠交叉的符号。比如有学者将文化符号分为:自然资源符号、生活方式符号、哲学观念符号、艺术形态符号。而有学者将其分为文化象征性符号,文化生活符号,思想符号,艺术符号,文化教育符号。不同的分类方式会导致某些符号的重合交叉,另外,在不同类别中选取代表符号进行调查研究时也会得出不同结果,如果将两份符号分类不同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就不能保证结果的准确性。

第二,定量研究较少且质量欠佳。总体来讲,各种研究中用数据和调研作为支撑的文章占少数。一些定性研究没有数据支撑,仅通过一些个人经验性的想法再加以前人的观点整合而成,并不具有说服力。文章质量较差,并且所提论点并没有足够的论据来分析。另外,目前针对该主题的研究数据相对稀缺,多数学者反复引用相同的数据,并且有些数据并不能与其论点完美结合,导致定性和定量的脱节,最终影响其研究效果。

第三,研究缺乏系统性及全面性调查。一些学者的研究针对某个单一国家对中国文化的认知状况,还有一些学者是通过将几个国家对比调查,如文中提到的美国,德国,俄国,印度,来得出结论。但是一方面这些数据的样本数量有限,另一方面数据的选取范围也需要再扩大。仅仅针对某些特定国家国民的研究,并不能普遍的代表海外民众的观点。

2、海外对于中国文化研究的未来方向

第一,应对于文化符号的分类标准有更深入的研究。不能简单依照個人观点和经验进行分类,而是要系统的有根据的将文化符号进行合理分类,这会让后续的研究更有说服力,并且也可以在同类研究中有可比性。

第二,应对文化研究做更多的实证研究。尽管定性以及定量研究有各自的特点及优势,但是针对于海外对中国文化认知这个主题的相关研究应该多用定量分析来支撑观点。定性分析相比略显单薄,并且要做到让读者完全信服也有一定难度。

第三,拓宽文化研究的主题。目前关于该主题的研究并不完善。数据样本数量较少,而且仅限于某些特定国家,研究者可以进一步系选取更多且更广泛的样本来辅证自己的观点,比如可以按照不同的地域来进行调研,尽可能系统的研究更多样本,也能让结论更有说服力。并且,对于样本的选取切忌随意性而是要有普遍性,可根据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等划分标准来等量的选择样本,以保证研究结果的完整性以及准确性。

【参考文献】

[1] 邴正.面向21世纪的中国文化形象与文化符号——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理论思考[J].社会科学战线,2013(3)12-16.

[2] 方国清.一个中国特有的文化符号——武术之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8)36-39.

[3] 胡应明,柳隐溪.当代中国戏曲的现实情境或日振兴之可能[J].艺术百家,2011(1)25-32.

[4] 姜南,梁勤超,李源.中国国家形象建构中太极拳文化符号的运用[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6.50(1)54-58.

[5] 李玮.俄国“熊”眼中的中国“龙”——基于中国文化软实力调查数据的分析[J].国外社会科学,2012(5)81-89.

[6] 李建军.中华文化中亚传播的战略态势和优选方向[J].当代传播,2013(4)102-104.

[7] 凌继尧.我国文化海外传播的新路径——从中国瓷器的海外传播谈起[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5(6)37-41.

[8] 罗海澜.功夫、熊猫与狄仁杰——西方作品“中国风”对中国文化的传播影响和启示[J].当代文坛,2012(2)93-96.

[9] 潘涌.作为文化符号的“莫言”:对创新中国教育文化观的启迪[J].全球教育展望,2013.42(7)52-59.

[10] 邵秉仁.书法传承与弘扬必须处理好的几个关系[J].中国书法,2012(12).

[11] 帅颖,卢丽珠,佟斐.国外学者中国文化强国建设问题研究述评[J].思想理論教育导刊,2014(1).

[12] 宋玉书,刘学军.中国文化形象传播:如何建构21世纪的中国文化形象[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4).

[13] 王柏利.太极拳:一种标识性文化符号[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4(1)70-74.

[14] 王丽雅.汉语在海外传播现状探析——基于《中国文化印象》调查数据的分析[J].中国出版,2012(20)53-57.

[15] 王丽雅.中国文化符号在海外传播现状初探[J].国际新闻界,2013(5)74-83.

[16] 王异虹,龙新蔚,江晓川.中国文化软实力在德国的认知及接受度分析[J].国外社会科学,2012(5)90-97.

[17] 于丹,杨越明.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核心命题——基于六国民众对中国文化的认知度调查[J].人民论坛,2015(24)72-75.

[18] 张洪忠,刘彦榕.美国大学生对中国文化软实力的认知状况分析[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1(6)15-18.

[19] 朱音.再推《读懂中国》中国出版集团沙画形象片重现纽约[J].中国出版,2015(20)68-68.

[20] 朱永海,张舒予.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视觉表征与创新发展[J].中国电化教育,2013(7)13-19.

【作者简介】

李天昊(1994-)女,北京顺义人,学生,现就读于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经贸与会展学院.

猜你喜欢
海外中国文化认知
海外少儿对外汉语教学现状以及面临的问题
以《最蓝的眼睛》为例看异域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中国当代文学海外翻译出版与接受
后现代主义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红楼梦》隐喻认知研究综述
浅析当代形式下中国文化在德国的影响及渗透
从社会认同浅谈萧峰之死
关注生成,激活学生认知
暴风科技进军影视、游戏、“海外”三大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