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州(金华)孔氏南宗文化内涵探讨

2017-04-19 13:53朱啸宇
魅力中国 2016年21期
关键词:金华文化

(一)“尊师重教,耕读传家”的文化核心

孔氏裔孙秉承孔子儒学思想,尊师重教,耕读传家。他们继承发扬传统儒家文化中的敦厚、勤劳、善良、清廉、坚韧的优良品质,在勤耕不辍的同时,也不忘苦读诗书,报效祖国。家庙保存的旗杆石底座说明榉溪孔氏后裔考中举人或进士,可以在家庙前立旗杆石,以表前人重视人才,激励后辈认真学习,成才立业的良苦用心。论地理位置,榉溪不比衢州的通达,即便在今日,榉溪村也都还是一处偏僻的山村,婺州(金华)南宗迁入之时这里还人烟荒芜。就是在这样的山野之中,孔氏婺州(金华)南宗创办书院,培养后代,出过不少名士,不愧为圣人之后裔。

孔子52代孙孔挺,建杏坛书院,任松阳县丞,著有《松阳诗稿》。54代孙孔思靖为东阳、永宁二乡巡检司都使。55代孙孔克英是元朝学者,任丹阳书院院长,自幼天资聪颖,好学上进,被人称为奇童。宋濂曾在金华山听其讲学,“缙绅方满座,而府君扬擢古今,陈义甚高者,盖忻然无倦色”。死后,宋濂为其作墓志铭。56代孙孔希仁是永康儒学教谕。“承父志(克英之子),往曲阜,谒孔庙,会宗亲,订谱图。”宋濂赋词送行,曲阜宗长赠诗返南,促进南宗北宗文化之交流,及同宗共祖之亲情。婺州(金华)南宗孔氏躬行耕读传家的传统,培育了无数涵养深厚的士人他们乐善好施,名声素著,对当地教化起到了积极作用。[1]现今的榉溪村的孔氏后裔皆尊祖训,,民风勤朴纯良,崇尚文化教育。虽身居深山,思想言谈举止皆开通练达,颇有儒家的儒雅风范。我国历史上的世家大族,往往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中耕读传统的实践者和倡导者,[2]婺州(金华)南宗“尊师重教,耕读传家”的传统不仅是对儒家文化的传承,更是对自身家族文化的发展,由此推动了婺州(金华)南宗文化与当地文化的结合。这份文化无疑对婺州(金华)地区起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对当地的文明教化也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婺州(金华)南孔祭孔大典中的宗族文化

婺州(金华)南宗最为重要的宗族活动莫过于祭孔大典。祭孔,是民间为了尊崇与怀念先贤孔子,而主要在孔(文)庙举行的隆重祀典。祭孔大典是一场紧紧围绕礼仪而进行的庙堂祭祀乐舞典礼,包括了乐、舞、歌、礼四种形式。榉溪作为孔子第三圣地,如今每年都会在孔氏家庙举行盛大的祭孔大典,2011年,婺州(金华)南宗祭孔典礼入选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自明清以来,婺州(金华)南宗的祭孔大典分为“各家墓祭”“合族庙祭”两部分,一般都在清明节举行。“各家墓祭”主要以家庭为单位,“合族庙祭”则是全族人集中举行的隆重、庄严的祭祖仪式。榉溪孔氏子孙都要在祭孔大典这一天出席,若有在外者也要尽量赶回,由榉溪村迁出的孔氏后裔也需派代表参加。主祭人一般为孔裔长孙,或推选德高望重的族长担任,参祭者有百余人或几百人,其他族人在场观祭,气氛十分隆重庄严。

古时的祭孔属于三大国祭之一,另外两者为祭天与祭皇,曲阜北宗祭孔便是按照国祭的规格操办,衢州南宗这是官祭,婺州(金华)南宗一直沿袭的便是民祭,因此在与当地祭祖仪式的交融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文革时期,祭孔活动在批林批孔运动中被视为是封建活动,一度中断,上世纪80年代后才逐渐恢复。祭孔大典的前一天,参与祭祀的人员都要沐浴,然后准备牲口。等凌晨第一缕阳光照射的时候,便进行“接圣”,即将象征孔氏夫妇的牌位从村子里的燕山上接下。众所周知,北京也有燕山,婺州(金华)南宗的先祖将村中的山取名燕山正是表达了一份思念北方的心情。

据笔者与村中主持祭孔大典的老人交谈,了解到目前婺州(金华)南宗祭孔大典的基本程序:

一、典礼开始(鸣炮、点烛、打九锣)。

二、献礼(猪头、鸡、五谷、瓜果、由礼宾人员捧献)。

三、主祭人:74代孙孔火春就位;陪祭人:76代孙孔令琴入场站立(奏乐)。

四、上香:(礼宾人员递香一、二、三、支香入炉)助祭人上香。

五、默哀(一分钟、全体肃立)。

六、敬酒:一敬天、二敬地、三敬祖宗(礼宾敬酒后行三鞠躬)。

七、祭拜:一跪三叩、二跪三叩、三跪三叩(奏乐、打九锣)。

八、诵祭文。

九、学生诵论语章句。

十、乐舞(走马、拜斗、做佛戏等民间艺术)。

十一、礼成(握手一一而别、乐队出庙鸣炮、打九锣)。

正式典礼中的乐舞是整场大典最为重要的环节,由起乐、行六佾舞组成,同时融有磐安地区的风俗:走马、拜斗、做佛戏等民间艺术。曲阜北宗的祭典乐舞环节中为行八佾舞,因为婺州(金华)南宗历来进行民祭,所以等级要低一些,故行六佾舞。舞蹈将儒家文化表达得淋漓尽致,形象地阐述了“礼”的涵义,对于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舞蹈中的许多动作都各有自己的涵义,如退步表示尊敬谦让,侧身表示尊卑长幼有序,都是对儒家思想核心“礼”的阐释。

现今祭孔大典的基本内容是以宋代为基础的,然而由于时代的更迭,许多仪式也早已废弃,也有许多环节未能很好地复原。同时令人遗憾的是,现在榉溪村孔姓村民中懂祭典的老人年龄都已偏大,许多尚未发掘的珍贵祭典仪式有可能不能恢复重现,因而更加需要加快脚步进行孔氏南宗文化的调查,对仪式以及珍贵的古迹进行修复。针对这一情况,磐安政府采取了一系列保护措施,如开展榉溪孔氏家庙修复工作,研究婺州(金华)孔氏南宗历史,恢复宋元明清南宗祭孔主要程序等等。

(三)历久弥新的礼义文化

正所謂“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3]自孔子以来,这份诗礼传统便世世代代在孔氏家族中传承。南宗族人南渡后依旧继承发扬这项优良传统,重视在日常中进行礼仪教育,培养高尚人格风范。南渡之初形成的礼仪文化,在后来得到不断传承与发展,从而使孔氏南宗推陈出新、代有英杰。[4]孔德芳在元末时,“振拔于风尘倾荡之际,造次颠沛之日”,卢时中称“一日过门,见座右揭赵氏司业《见弟训》,历举古今之善恶以为劝惩,郑公君采又为之跋,以激励焉,则知德芳昆弟之志弥高,行弥坚,而克全其美,以为子孙无穷之家法矣”。[5]

同时,榉溪孔氏以躬行仁义著称,常常乐善好施、帮助乡里。孔子第65世孙孔衍生“推以为一社之长,往往排难解纷,剖是非断曲直,一无所取”[6];孔子第67世孙孔毓鸾“见人有难则排之,有纷则解之,闾里咸推为祭酒焉”[7];孔毓雾为永康族人,设陷阱为乡里消除狼虎之患,为一方百姓创造了安宁的生产和生活环境。[8]村中另有善祠堂,民国期间由孔氏长子孔广络带头建造善祠堂,孔广络负责集资,兄弟孔广锌负责后勤,其他兄弟协助,历时一年建成。当时同辈中有十八兄弟,家境殷实,因此有财力修建祠堂。建造的目的有三个,一是接济贫苦的人;二是祭祖;三是为了体现长子带头学礼的作用。逢年过节,善祠堂除了祭祖之外,还会由当时孔家的儿子们在这里免费发放粮食给村中贫穷的村民。

直到今天,櫸溪仍被浓浓的礼义文化所围绕,长幼有序,谦和恭敬。饭桌上,长辈不动筷,小孩儿不会率先动筷;客人不先吃,主人不会先吃。平日里,邻里和睦,村中的大事往往由大家一同商议、解决,逐渐把榉溪建设成一个将传统与现代化完美结合的历史村落。

参考文献:

[ ]吴锡标,刘小成,张慧霞.孔氏南宗与浙西南社会变迁研究[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131.

[2]徐雁.“耕读传家”:一种经典观念的民间传统 [J] .江海学刊,2003.(2):12.

[3]杨伯峻.论语注释·季氏[M].北京:中华书局,1980:178.

[4]吴锡标,刘小成,张慧霞.孔氏南宗与浙西南社会变迁研究[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143.

[5]吴锡标,刘小成,张慧霞.孔氏南宗与浙西南社会变迁研究[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143.

[6]孔毓豸,永康孔氏宗谱卷廿九·汝金公序[M],民国8年木活字本.

[7]陈嘉瑞,永康孔氏宗谱卷廿九·孔君九皋公行传[M],民国8年木活字本.

[8]吴锡标,刘小成,张慧霞.孔氏南宗与浙西南社会变迁研究[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129.

基金项目:

本文系2016年浙江省新苗人才项目2016R423024成果。

作者简介:

朱啸宇,女, 1994年9月 ,籍贯:浙江, 单位: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研究方向:历史学。

猜你喜欢
金华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陶金华
金华特色小吃
粗心兔种汉字
谁远谁近?
银胡子爷爷的画
红气球请客
蜘蛛王要“吃”蓝脸兔
传承 民族 文化
什么是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