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视阈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研究述评

2017-04-20 15:55柳礼泉陈方芳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7年1期
关键词:认同日常生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柳礼泉+陈方芳

摘 要:日常生活是各种各样的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得以萌生与成长的土壤和滥觞,也是一切活动的汇聚地、纽带与共同的基础。在日常生活视阈下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研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学者们多就学理支撑、必要性、现实困境及原因、有效路径等几个方面进行研究,还有学者对域外一些比较有代表性国家的价值观认同经验进行了研究。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与述评,将有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有效地融入日常生活,增强人们的认知认同。

关键词:日常生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源于日常生活,要引领并指导人们的生活,最终为人们所认知认同,就须回归到日常生活中。只有将其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才能在潜移默化中增强人们的认知认同,转化为实践养成。习近平强调:“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要注意把我们所提倡的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1]“要注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化、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2]学者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化、生活化认同进行了比较广泛地研究。我们采用文献检索的方式,共搜到40多篇相关文献作为研究的主要依据。通过对这些研究成果的梳理与评析,以期为深入研究和实践探索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日常生活视阈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学理支撑研究

1.理论源泉:马克思主义的日常生活思想

从唯物史观出发,马克思首先揭示了“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3]。恩格斯高度评价这是发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事实和规律。朱晨静认为,正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日常生活本体性地位的强调基本奠定了后来西方马克思主义日常生活批判理论的基调。[4]鄒小华指出,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中蕴含着关于日常生活的丰富内容……价值和生活从来是密不可分的。[5]基于马克思主义的日常生活理论,众多学者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源于生活,为了更好引领、指导人们的生活,对其培育和践行也必须回归日常生活,才能彰显其价值和意义。

2.理论依据:中外现代日常生活批判理论

日常生活批判理论的兴起代表了理性向生活世界的回归,是20世纪哲学理论的一个重要转向。像胡塞尔现象学的“生活世界”,海德格尔存在主义的“日常共在的世界”,列菲伏尔的“现代世界的日常生活”等。邹小华指出,“胡塞尔认为生活世界是一个我们生活于其中的实在、经验、直观的世界,是日常的、伸手可及的、非抽象的存在,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5]。孟迎辉和邓泉国首先从“日常生活批判之父”——列斐伏尔以及他的学生阿格妮丝·赫勒对“日常生活”的描述和概念界定开始论述,以及我国学者对日常生活理论的关注。[6]朱晨静指出:日常生活是人以及整个社会存在发展的重要前提;是各种非日常生活得以建构和展开的基础;是意识形态的居所。[4]

3.理论借鉴:杜威和陶行知生活教育理念

20世纪20年代初,美国哲学家杜威提出了“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的科学理念:“离开了参与社会生活,学校就既没有道德目标,也没有什么目的。”[7]我国教育家陶行知继承和发展了杜威的教育思想,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念,强调生活的教育性及对人生活的意义。陈灿芬认为杜威的生活教育思想是对现代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彻底更新,而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就是要使教育更加切合生活实际,真正达到改造社会和塑造人的目的。[8]

学者们多以西方现代日常生活批判理论为着眼点,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生活思想却很少论及。因此,需要进一步从博大精深的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中发掘出更加具有体系的马克思主义日常生活理论。

二、日常生活视阈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必要性研究

1.从“人”这个内在契合点出发进行研究

生活是人寻求生存和发展进行活动的场所,生活是人的生活,生活的主体是人,人是生活中的人,而推进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对象也是人,所以,人就成为了日常生活和核心价值观内在契合的连接点。熊建生和谈梦骐强调,核心价值观的生活根基体现在人在生活中成为有意义追寻的人、核心价值观在生活中提炼和实现、核心价值观教育与生活同向度。[9]张东伟认为,核心价值观的成长根植于广大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其合法性基础则来自于广大群众的认可。[10]另外,杨晓梅和李少斐从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出发,认为核心价值观的践行主体是大众,其真谛的诠释也是要靠大众的一言一行的。[11]

2.采用对比视角,着眼现实诉求进行研究

相比而言,以往的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侧重于非日常生活领域,常常忽视最重要的日常生活领域。学者们认为,强调在日常生活中培育核心价值观,与以往的研究工作侧重非日常生活领域有关,也与当下中国日常生活世界深刻转型的现实诉求紧密相关。[4]谢加书和董宏鹰指出,核心价值观融入日常生活是现实的需要,因为日常生活领域这片阵地,核心价值观不去占领,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甚至反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就会去占领,只有核心价值观在日常生活中始终呈现“有用”或永远“在场”,才可能实现引领人们思想和指导人们行为的目的。[12]对此,亟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日常生活的深度介入与现实观照。

3.从所具有的重大意义为切入点进行研究

《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中指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13]柳礼泉和陈方芳认为,核心价值观融入日常生活是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题中之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支撑、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国梦的必然要求。[14]吴翠丽则指出,核心价值观嵌入日常生活的本质在于获取“意识形态领导权”,而根本旨归则在于构建更好的日常生活,最终旨在培养人的完整性和丰富性,实现人的全面发展。[15]

三、日常生活视阈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现实困境研究

1.理论本身宏观与日常生活存在一定差距

核心价值观虽被高度概括为24个字,但对于从事非研究性工作的民众而言,对其理解还存在一定困难。吴翠丽指出,核心价值观在嵌入日常生活中会遇到诸多困境:理论的长远性、凝练性、普遍性分别与日常生活的实用性、经验性、情境性相冲突。[16]郭超和赵平也认为,“三个倡导”包含12个词24个字,虽已很简练,但对于很多农民而言,记住并领悟却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17]田旭明和陈延斌调查发现,只有少数人能全部记住这24个字,多是教师、大学生和公务员。[18]这就需要继续对核心价值观进行深度凝练,也需在创新形式、丰富内涵、赋予情感中推进传播。

2.理论宣传者自身不良行为所造成的影响

理论宣传者多是各级领导干部、学校教师、理论工作者、媒体工作者等。一些理论宣传者做出一些言行不一的行为,严重影响了人们对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有学者指出,理论宣传者自身信仰缺失、行为失范,伤害着人们对价值观的朴素感情,比如一些领导干部搞形式主义宣传,一些宣传者贪污腐败,极大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弱化了人们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另外,马建军、周玉强调,要解决赏罚不力和赏罚不公的问题,消除“英雄流血又流泪”“老实人吃亏”的现象。[19]其实也道出了一些人的错误观念和不良行为影响着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3.市场经济负效应所掀起的“功利主义”

市场经济在推动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同时,也带来一些负效应。杨兴林指出,市场经济导致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在普遍提高的同时,其负效应却导致人们精神世界缺少了相应观照的状况是当下核心价值观大众认同面临的严峻挑战。[20]郭建新认为,无可否认,多少年来主流价值观教育的影响犹存,但应看到,全球化下中国搞市场经济的两面性非常明顯,在主体性增强的同时,崇尚各色的拜物教以及等价交换、抽象的自由平等价值观者甚众。[21]

4.信息化带来的庞杂文化、思潮、价值观

新媒体革命的到来,为“西化”“分化”势力提供了可趁之机,他们借助新媒体来实现其价值观、思想、文化的泛滥。在这样的环境下,一些人迷失了方向,丢掉了信仰。正如《人民论坛》2014年25期发布了由人民论坛问卷调查中心的调查显示,超八成受调查者认为当前社会处于亚健康状态,当前十大社会病态中,“信仰缺失”占到了55.3%,高居榜首。[22]可见,信息化带来福利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挑战,需要提高警惕,加强研究力度,探寻有效的应对之策。

四、日常生活视阈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有效路径研究

基于马克思主义日常生活理论、实践观等,赫勒分析了日常生活的基本结构和一般图式的特征:其一,重复性思维和重复性实践;其二,实用性和功利倾向;其三,模仿和类比;其四,“常人”化。[23]这些为学者们进行核心价值观认同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指导。总结、归纳为五方面。

1.经常化——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

日常生活具有重复性、经常化特征,是以重复性思维和重复性实践为基础的活动领域,基于此,日常生活才具有了相对稳定和不变的特点。为此,要想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无所不有,就需基于日常生活经常化的特点,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学者们普遍讲到宣教的重要性,比如,柳礼泉等认为,要“坚持教育育人主渠道,找到融入关键点,贯穿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方方面面;强化社会宣传引导人,探索融入契合点,融入大众文化、融入传统文化、融入网络文化。”[24]郭超和赵平强调要加强宣传教育促内化。[17]付安玲和张耀灿指出,要通过宣传推动,形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确认知;教育促进,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25]

2.通俗化——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化内涵

通俗化的要求是基于两方面的考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本身的宏大叙事,“三个倡导”还需要进一步凝练与丰富其内涵;为了在宣教过程中更好地融入日常生活中,使大众听得懂、听得进、记得住。熊建生和谈梦骐指出,丰富话语的生活内涵,主要指对核心价值观教育话语体系的生活化再造,可采用生活化、朴实化、对象化的语言。[9]辛世俊强调要注重语言的通俗化,指出我们党在民主革命时期在价值观大众化方面有过很多成功的经验,像“打土豪、分田地”“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等口号。[26]其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中许多话语就十分的通俗、形象、生动和“接地气”,值得学习。

3.具象化——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人们利益诉求相契合

具象化就是要将核心价值观与人们日常生活的价值选择、利益诉求等结合起来,实现二者的有机契合。朱晨静强调,需要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生活问题出发,努力缩小核心价值观与日常生活的间距,可以通过树立先进典型。[4]柳礼泉和陈方芳认为,要构建榜样带动机制,寻求融入共鸣点。[27]朱景林阐述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生活时强调“融入”的两层含义,即“生活化”和“化生活”,要把核心价值观与大学生实际生活结合起来,解决大学生面临的实际问题,使其获得实实在在的利益,才会更加自觉地践行。[28]也有学者强调以“十个更好”[29]为努力方向,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利益需求来强化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

4.实践化——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实践活动,实现外化于行

马克思曾指出,“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实际生活过程。”[30]“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31]道出了生活世界其实就是实践世界。要将核心价值观融入人们的实践生活中,更好地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与价值创造。郑金鹏强调,教育实践为核心价值观回到生活世界提供了支撑点,将其置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伟大实践中;将其融入学校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将其内化于家庭教育实践中。[32]郭超和赵平指出,通过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实践活动,像“村民圆桌会议”“百姓大讲堂”等。[17]

5.制度化——构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保障机制

邓小平同志强调:“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33]可见,核心价值观要融入日常生活,离不开制度的保障。沈壮海强调,“以制度的刚性确保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核心价值观工作的常态推进、稳定展开、落到实处。”[34]李辉和任美慧指出,实现核心价值观生活化,要不断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法律制度。[35]还有学者提出要建立健全组织保障机制、奖惩激励机制等来保证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深入持久开展下去。

就目前学者们的研究成果来看,虽取得丰硕的成果,但对大学生群体的研究居多,对其他群体的研究较少,而且许多研究成果仅停留在理论层面,缺乏执行性、针对性、长效性。如何使核心价值观真正嵌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仍需进一步探索、研究。

五、日常生活视阈下国外社会核心价值观认同的相关研究

美国、韩国、新加坡等国家在推进核心价值观认同时,各自基于本国国情,把传统文化、爱国主义与公民意识很好地糅合起来,从而构建起了本国的核心价值观,为我们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提供了有益启示。

1.美国推进社会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实践研究

刘康和韩建旭讲到,美国基于建国以来基督教文化传统,对人们不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公民意识教育,强化和巩固了社会核心价值观,主要通过四个方面:重视宗教的社会作用和影响;强化教育,美国在各类学校开展品格教育;重视社会广泛参与;借助法律制度规范。[36]杨增岽和李敏敏详细分析了美国的核心价值观建设路径:政党与民间组织的主导引领;宗教与大众传媒的思想教化;国民教育发挥社会核心价值观建设的主渠道作用;政策和法律法规是社会核心价值观运行和传播的保障。[37]

2.韩国推进社会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实践研究

韩国作为“亚洲四小龙”之一,国家虽小,但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其中文化“软实力”也获得了较大提升,这与韩国政府大力开展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是分不开的。学者吴永华通过“四个相结合”清晰地阐释了韩国的具体举措:第一,立足传统文化与吸收现代文明相结合;国家和政府层面的倡导与社会层面的参与相结合;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媒体的“软性引导”与法律的“硬性规定”相结合。[38]而学者刘康和韩建旭从“重视历史传统文化和爱国教育;强调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重要性;倡导社会力量发挥积极作用;发挥政府的模范带头作用”四个方面进行论述。

3.新加坡推进社会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实践研究

说起新加坡的社会核心价值观,大家可能会想到“五大共同价值观”,即“国家至上,社会为先;家庭为根,社会为本;关怀扶助,尊重个人;求同存异,协商共识;种族和谐,宗教宽容”。这是新加坡博采国内各个民族价值观的精华,是促进新加坡长治久安的精神动力。新加坡自发布五大共同价值观白皮书以来,通过政府积极引导、学校和家庭教育、实行严格的法律制度规范等,进行共同价值观的宣传和教化,逐渐实现了五大共同价值观的大众化、社会化,取得了良好的成效。[36]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在批判地学习和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同时,也要吸取像苏联的深刻教训。当然,我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明长河中也有许多值得汲取的成功实践,要立足本国具体国情,认真学习、借鉴古今中外在价值观认同建设方面的经验,探索并构建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日常生活的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N].人民日报,2014-02-26(1).

[2] 习近平在上海考察时强调 当好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 不断提高城市核心竞争力[N].人民日报,2014-05-25(1).

[3]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01.

[4] 朱晨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日常生活视角[J].山东社会科学,2014(10):140-144.

[5] 邹小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认同的日常生活维度[J].理论与改革,2012(5):90-93.

[6] 孟迎辉,邓泉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日常生活的内在逻辑[J].社会主义研究,2015(1):64-68.

[7] [美]约翰·杜威.学校与社会[M].赵祥麟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146.

[8] 陈灿芬.日常生活新常态: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新视角[J].江西社会科学,2015(8):227-232.

[9] 熊建生,谈梦骐.生活视野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J].思想教育研究,2015(7):39-42.

[10] 张东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日常生活化分析[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4):25-29.

[11] 杨晓梅,李少斐.试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众生活世界[J].理论与现代化,2013(6):41-44.

[12] 谢加书,董宏鹰.面向群众日常生活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2014(9):15-18.

[13] 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3-12-24(1).

[14] 柳礼泉,陈方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日常生活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5(7):43-46.

[15] 吴翠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嵌入日常生活的内在机理与实现路径[J].南京社会科学,2015(2):40-45.

[16] 吴翠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嵌入日常生活的困境与消解路径[J].思想教育研究,2014(1):37-40.

[17] 郭超,赵平.在农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注重“五化”[J].学术论坛,2015(1):9-13.

[18] 田旭明,陈延斌. 知行合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认同的实践自觉[J].学术论坛,2015(5):9-12.

[19] 马建军,周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生活的路径选择[J].理论导刊,2014(7):86-89.

[20] 杨兴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认同的内涵、挑战与抉择[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15(2):25-32.

[21] 郭建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认同路径与机制研究[J].江苏社会科学,2014(1):11-16.

[22] 人民论坛问卷调查中心.当前社会病态调查分析报告[J].人民论坛,2014(25):16-20.

[23] 李小娟.走向中国的日常生活批判[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39-40.

[24] 柳礼泉,陈方芳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生活的四个着力点[N].光明日报,2015-6-11(16).

[25] 付安玲,张耀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认同实现路径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1):4-7.

[26] 辛世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四化”问题研究[J].学习论坛,2015(3):5-9.

[27] 柳礼泉,陈方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日常生活的机制和着力点探析[J].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2016(5):35-41.

[28] 朱景林.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三个着力点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5):81-83.

[29] 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N].人民日报,2012-11-16(4).

[30]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0-31.

[31]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五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2.

[32] 鄭金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生活化”路径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5(9):21-23.

[33]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33.

[34] 沈壮海.把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着力点[N].光明日报,2013-01-05(1).

[35] 李辉,任美慧.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生活维度[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4(2):15-18.

[36] 刘康,韩建旭.国外培育核心价值观的实践及其启示——以美国、韩国和新加坡为例[J].探索,2015(4):175-179.

[37] 杨增岽,李敏敏.美国社会核心价值观建设的主要路径及其启示[J].学术论坛,2014(12):16-19.

[38] 吴永华.论韩国核心价值观及其培育路径[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75-81.

猜你喜欢
认同日常生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认同的崩溃
融媒体时代领导者媒介形象重构与认同
浅谈德育在学科教学和日常生活中的渗透
实现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途径
“诗意地栖居”与“看上去很美”
跨性别者认同矛盾研究
从社会认同浅谈萧峰之死
结合生活实际,学习初中化学
在高校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探索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