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理论下会议口译中的文化因素及应对策略

2017-04-20 11:39郭萌慧
青春岁月 2017年5期
关键词:文化差异应对策略

【摘要】随着中西方国家交流的日益频繁,译员在翻译时因中西文化差异而遇到的困难逐渐增多。对于译员自身,更是巨大的挑战。本文旨在运用释义理论,分析中西文化的巨大差异,从释义文化空缺、转述不同理念和释义隐含意义三个方面提出应对策略,并给译员提出建议。

【关键词】释义理论;文化差异;会议口译;应对策略

口译是一种翻译活动,译员通过自己的协调作用,为想要跨越语言和文化障碍交际的人提供即时即地的便利。译员在翻译活动过程中充当“中间人”、“中介”的角色。在更广泛的意义上,译员也是“交际促成人”、“文化斡旋人”。译员即使不是“为巨大文化沟壑(分歧)架设桥梁”,也有必要做些调整来“理顺文化差异”(弗朗兹·波赫哈克,2010:161)。

即时性是口译的一大特点。特别在会议口译中,如果遇到了文化差异,译员不可能在极短的时间内先查阅相关资料,再进行翻译。因此,译员必须在短时间内,以灵活多变的方法克服文化障碍。这时,译员可以运用释意理论,选择相应的策略,进行翻译。

一、释义理论

20世纪70年代,达尼卡·塞莱斯科维奇提出翻译的释义理论(Interpretive Theory of Translation)。释义理论是巴黎高级翻译学院研究模型的理论核心。塞莱斯科维奇构建了一个三角模型,强调译员在理解的过程中,要脱离源语外壳,以真正获得其中的意义。她认为,口译不是简单的语言的转换,而是包含了理解、脱离源语外壳、重新表达的三个阶段,即口译的过程包括源语听辨、隐含意義理解及目的语表达。数字、名称、术语等拥有严格对应物的条目,可以直接从语言转换为语言二。而其他信息则需要译员在听到源语信息之后,脱离源语的语言形式,加以理解、释意,以非语言的意识状态加以记忆,再用目的语转述出来。塞莱斯科维奇提出译员的工作就是抓住说话人的意图,以“最适合于听众理解的口头形式加以表达”(弗朗兹·波赫哈克,2010:58)。要让听众更好的理解,译员首先要理解发言人的社会文化背景,并且要保证自己获取的信息与听众的已有知识相适应。这要求译员在翻译时,脱离源语语壳,对目的语的表达进行转化、解释或者简化,从而去除文化障碍,达到发言人期望的交际效果。

二、文化差异

中西方由于地理环境、宗教信仰、社会文化、思维方式等方面形成了鲜明的差异。从地理环境角度看,西方国家临海,海域宽广,渔业发达,出现许多与“水”相关的说法;中国是一个内陆国家,土地辽阔,因此就会有与土相关的词汇。即使是相同的意思,中西方会用不同的意象来表达。如“挥金如土”在英语中相应的表达却是与水相关,即“spend money like water”。从宗教信仰方面看,西方国家主要信仰基督教,很多说法从《圣经》而来;中国盛行儒学、道教、佛教,很多常用的语句都源于这三个教派。从社会文化角度看,西方人崇尚自由与个性,强调独立自主;而中国人则含蓄内敛,谦卑恭敬。从思维方式上看,西方人喜欢开门见山,要求精确,喜欢先讲主要信息;中国人善于总结,喜欢模糊概念,讲话时总分层次叙述,最后得出结论。

三、应对策略

1、释意文化空缺

中西文化的巨大差异,各有特色。很多文化因素,在两种文化中不对等,甚至不存在,这就是文化的空缺。文化空缺词汇的翻译始终是口译的难题。一方面,时间和速度给译员的心理造成很大压力,另一方面,这也需要译员迅速调集自己的语言、知识储备,加以分析后用目标语流畅地译出。在会议中,译员会遇到很多中国特色词汇,如“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此类中国特色的术语,国外没有相应说法,所以如果只按照字面翻译,外国友人很难理解。按照释意的方法,可将其解释为to take economic development as a central task,and to adhere to two basic points,the four cardinal principles and strategy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点明该词汇包含的内容,必要时还需要解释何为四项基本原则。但鉴于“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中国长期以来坚持的方针,已为外国友人熟知,因此可翻译为one central task,two basic points。归根结底,口译的目的是为了听众更好地理解信息,如何翻译还是要看现场听众对于中国文化的了解程度。

2、转述不同理念

中西文化差异还表现在很多不同的理念和意象上。在中西文化中,有很多习语意义相同,表达方式却不同。遇到这种情况,译员先要理解源语中习语的意义,然后找出英语中对应的表达方法,这样的翻译遵循了释义理论的原理,既地道又省时。比如,汉语中“无风不起浪”,比喻事情的发生,总是有原因的,没有无缘无故的结果。而英语中恰巧有短语意义相同,就是“no smoke without fire”,译员不妨借用这个短语来表达,一定比解释出无风不起浪的意义要精简、地道。类似意义相同的短语很多,如“爱屋及乌”,“love me love my dog”;“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When the cat is away,the mice will play”;“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或“金无赤足,人无完人”,“A horse stumbles that has four legs”。在2013年李克强总理两会的记着招待会上,翻译孙宁就很好地运用了这一方法,赢得了满堂喝彩。李总理说道:“(改革贵在行动)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这是比喻中国的改革需付诸实际行动,要真刀真枪地开展,而不能只是喊口号。译员孙宁立即将该句话转化为“Talking the talk is not as good as walking the walk”,这其实借鉴了英语中的一句习语,“talk the talk but not walk the walk”。该习语是指某人虽然同意某事,但并不采取行动。在此处,译员孙宁将嗓子和膀子的意象词果断舍弃,而借鉴国外记着更熟悉的习语,巧妙地转化了总理的原句,并表达出了总理的想要表达的意图。

3、释意隐含意义

中文中有很多词语一词多义,单纯从字面无法合理地解释其意义。此时,便可遵循释义理论的原则,结合语境,抛开源语表达,真正理解讲话者的意图,即表达的深层含义,并用目标语转述出来,只有这样才能够准确无误地为听众传递信息,做好口译的沟通与桥梁工作。在中共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见中外记者时,习近平总书记说道:“打铁还需自身硬。”当时,现场的同声传译将这句话译为“To be turned into iron,the metal itself should be strong。”引起了广泛讨论。笔者认为,结合上下文语境,需要“硬”的,不是铁,而是打铁的人。习总书记原话如下:“新形势下,我们党面临着许多严峻挑战,党内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尤其是一些党员干部中发生的贪污腐败、脱离群众、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问题,必须下大气力解决。全党必须警醒起来。打铁还需自身硬。”这句话是说,要解决当前存在的种种问题,需要我们党坚定不移,加强自身建设,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如此看来,我们党就是铁匠,在处理各种问题的打铁过程中,要“自身硬”,這一说法与“正人先正己”类似。而译者的译文显然偏离了这一含义。再看外媒的译法。BBC译为“The metal itself must be hard to be turned into iron。”与现场翻译犯的是同样的错误。CNN则译为“To forge iron,one must be strong。”这与中国日报给出的翻译很相似,“One must be strong to forgeiron。”但是,笔者仍不同意这一译法。事实上,这句话早在七十年代,北外的汉英词典上,就收录了两则译文:“If you want to work with iron,you must be tough yourself。”与“One must be ideologically sound and professionally competent to do arduous work。”如此看来,新华社的译文,虽未提及“打铁”,却正确解释了源语的含义,“To address these problems,we must firs to fall conduct ourselves honorably。”这种翻译方法是值得译员借鉴的,在翻译不能兼顾源语比喻和深层含义时,不妨舍弃比喻,只把源语要传达的信息表述出来,否则,若不能两者兼顾,反而会弄巧成拙。

四、结论

想要跨越文化差异的鸿沟,做好文化协调者,必非易事,需要译员遵循释义理论原则,快速、准确地理解讲话者的真实意图,脱离源语的束缚,找到目标语中最适合听众的表达方法,最后将译文流利地表述出来。但译员如果能在平时多加积累,对于临场翻译将大有裨益。首先,站得高看得远。译员应该坚持学习,不断提高,包括提高双语的运用能力,也包括百科知识。第二,实践出真知。译员应该勇于实践,抓住每次实践的机会,在实践中锻炼自己,提升翻译水平。同时,应学会反思和总结,每次实践之后找出自己的成功之处和不足之处,这有利于长期的进步。第三,预则立不预则废。译员在接受任务前应做好充足的译前准备,提前熟悉口译中可能遇到的专业词汇和专业知识,预测可能出现的突发状况及应对策略。同时,译员应该不断提高自己的心里承受能力,在临场翻译出现困难或状况时,也能从容不迫地找出解决之道。

【参考文献】

[1] 弗朗兹·波赫哈克. 口译研究概论[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0.

[2] 任 文. 交替传译[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2.

[3] 许 钧. 翻译释意理论辩——与塞莱斯科维奇教授谈翻译[J]. 北京: 中国翻译, 1998(1).

[4] 张吉良. 巴黎释意学派口译过程三角模型研究[J]. 北京: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FLLTP), 2011(2).

[5] 张 燕. 文化差异对口译的影响[J]. 西安: 外语教学, 2002(3).

【作者简介】

郭萌慧(1990—),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学历,单位:郑州工商学院文法学院,主要研究方向:英语口译。

猜你喜欢
文化差异应对策略
从中日民间故事窥探中日文化差异
商业银行在互联网冲击下的发展探讨
初中英语情趣教学的现状浅议
筑牢洪灾后的舆情“堤坝”
文化差异对初入国际市场的法国中小企业影响分析
利率市场化改革对商业银行的挑战及应对策略研究
我国信用评级业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从《楚汉骄雄》和《勇敢的心》看中西悲剧英雄形象异同
浅析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英语翻译的影响
对外汉语教材出版的文化差异冲突与融通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