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特福德翻译转移理论与英汉翻译中的词类转换

2017-04-20 11:40董帅
青春岁月 2017年5期

【摘要】翻译是一种普遍的现象,他对人们生活有着很大的影响。大到国际条约的翻译,再到身边外贸,广告的翻译,无不彰显着翻译的重要作用,本文将通过对卡特福德翻译转换理论的介绍,揭示翻译过程中翻译转换的必要性,本文将从结构转移的角度出发,探讨结构转换在翻译实践中的运用。

【关键词】卡特福德;翻译转移;词类转换

一、引言

卡特福德是英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和翻译理论家,他是翻译转换理论的创始人,卡特福德翻译理论是基于韩礼德的系统语言学,主要强调语言的系统性和社会性。他将传统经验式翻译理论研究引入了科学的方法和手段,提出的一套较为完整的、具有科学性的翻译理论。卡特福德理论在改革开放初期就已经被引人中国,比起奈达的翻译理论,他的理论影响没有那么深远,但这并不说明他的理论缺乏普遍性和适用性。本文将通过对卡特福德的翻译转换理论介绍,即层次转移和范畴转移,探讨词类转换在英汉翻译实战中的意义。

二、卡特福德翻译转换理论

1、转换的定义

“转换”这一术语是由卡特福德在《翻译的语言学理论》中提出来的,他把转换定义为偏离从源语到目标语过程中的形式对应。

2、转换的必要性分析

卡特福德的卡特福德遵循了韩礼德的语言学模式,认为语言是交际性的,在上下文中发挥功能,而且是在不同的层次(如语音、词形、语法及词汇)和级阶(句子、分句、词、词素等)发挥功能,此外卡特福德区分了“形式对应”和“文本对等”两个概念。“形式对应”是指一个目标语的范畴(单位、类别、结构元素等)在目标语的“机体”里尽可能具有与源语范畴在源语中相同的地位。文本对等指任意一目标语文本或部分文本在特定的场合下被认为是一特定的源语文本或部分文本的对等成分,当这两个概念之间出现偏离时,便产生了翻译转移。

3、转移类型

卡特福德提出了两种转移类型,层次转移(level shifts)和范畴转移。(category shifts)。

层次转移是指“在源语中处于某一语言层次上的成分,在目标语中的对应物却处于另一个不同的层次”例如一种语言中用语法来表达的成分在另一种语言中却用词汇来表达,反之亦然。例如,英语中的现在进行时be+doing可以用汉语中的“正”、“正在”表达。

范畴转移是指在翻译过程中源语的范畴与目标语的范畴不对应。范畴转移又可以分为四种类型:

(1)结構转移(structural shifts)。是指语言结构上的变化。卡特福德认为这种转移是最为常见的一种形式,常常发生在语法结构上。例如一种语言中的“主语谓语直接宾语”结构到了另一种语言中必须转移为“间接宾语谓语主语”结构。

(2)词类转移(class shifts)。这种转移即“使用属于不同语法类别的目标语词项来翻译源词项”(Munday,2001:61)。词类转移的意思是指,源语和目标语之间在词性上的转换,例如,介词英语中的for可以翻译为汉语“给”、“对于”。

(3)单位转移(unit shifts)。这是指源语某一等级上的语法单位的对等翻译是目标语另一等级上的语法单位。例如简单句和复杂句之间的转换。

(4)系统内转移(intra-system shifts)是指源语与目标语具有结构形式基本对应的系统,但在翻译中又需要在目标语系统中选择不对应词语。例如法语中的定冠词Le(阳单)la(阴单)les(复数)可以翻译成英语中的the。

下面,本文将从从属与范畴转移的“词类转移”这一方面入手,结合英汉翻译实证,探析其在翻译实践中的具体运用。

三、词类转换

1、转译为动词

汉语动词没有形态上的变化,使用时基本没有限制,汉语常常依靠动词来展开事件的逻辑顺序,形成“多动句”。英语中的谓语动词要受到人称和数的限制,在简单句中一般只出现一个动词。在翻译的时候,要根据不同的语言特点进行恰当的词性转换。英语中的名词、介词、形容词和副词在汉译时往往要转翻动词。

(1)Vietnamese war is a drain on American resources。

越南战争不断消耗美国的资源。

(2)Millions of the people in the mountainous areas are finally off poverty。

千百万山区人终于摆脱了贫困。

(3)You are ignorant of duties you undertake in marrying。

你完全不懂你在婚姻方面承担的责任。

(4)She opened the window to let fresh air in。

她把窗子打开,让新鲜空气进来。

我们可以看到以上例句中的名词“drain”,介词“off”,形容词“ignorant”,副词“in”,分别转换成了“消耗”,“摆脱”,“不懂”,“进来”等动词,使译文通顺自然。

2、转译为名词

英汉翻译中另一种常见的现象就是转译为名词,在翻译时掌握这种技巧是非常必要的,这可使译文更加通顺流畅。试看以下例子。

(1)His speech impressed the audience deeply。

他的讲演给听众的印象很深。

(2)The new agreement will be good in five years。

新协议有效期为五年。

(3)The paper said editorially that the Olympic spirit is transcendent。

这家报纸的社论说,奥林匹克精神是永世长存的。

以上例句中的动词“impressed”,形容词“good”,副词“editorially”,都分别被译为汉语中的名词,更加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

3、转译为形容词

(1)The spokes man admitted the feasibility of the British proposals。

发言人承认英国的建议是可取的。

(2)This experiment is a success。

这个实验很成功。

“很成功”再次翻译的很传神,生动,我么可以体验实验者的那份激动,自豪的心情,如果采取直译,这句话就会变为“这个实验是个成功。”显得非常生硬,不自然。

(3)Let me see if it matches。

我看看它是否匹配。

这里的名词“feasibility”,“success”动词“matches”分别被译为形容词“可取的”,“成功”,“匹配”使译文更加符合汉语逻辑。更加通顺。

4、转译为副词

Then the rest of the kinfolk,cousins who were about our size,usually would come out here,and we would have a real time when that happened。

其他的親戚,也就是和我们一般大的堂表兄弟姐妹,也常常来此。他们来了,我们总是玩的很高兴。

这里的“time”被译为“很高兴”,这使读者体会其见到亲戚们到愉悦的心情,使译文更加生动。

四、结语

英语和汉语在表达上有着巨大的差距,而英汉译者们的责任就是尽所能缩小差距,使原语和目标语之间能够最大限度地实现信息的对等。本文从卡特福德的词类转换翻译理论入手,结合范例阐述了词类转移在翻译实战中的运用。本文提出的词类转换的翻译技巧并不是适用于所有语境,译者还是需要结合语境做出自己的判断,在翻译中,我们要根据译句的结构,灵活运用各种翻译技巧,使译文更加符合译文阅读者的阅读习惯。

【参考文献】

[1] Catford, J. A Linguistics Theory of Translation[M].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5.

[2] Munday, Jeremy. Introducing Translation Studies: Theories and Applications[M]. Routledge, 2001.

[3] 陈宏薇. 新实用汉译英教程[M]. 武汉: 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0.

[4] 包振南. 开拓翻译理论研究新途径——介绍卡特福德著翻译的语言学理论[J]. 外语教学与研究, 1982.

[5] 白 兰. 浅谈卡特福德翻译理论[J]. 海外英语, 2010(12).

[6] 刘宓庆. 翻译教学:实务与理论[M]. 北京: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3.

【作者简介】

董帅(1990—),男,山东聊城人,中北大学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