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关村二小事件”看网络舆论对社会公正的影响力

2017-04-20 12:08孙燕
青春岁月 2017年5期
关键词:网络舆论公众

【摘要】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社会的进步,人们对于通过网络参与公共事务的意识逐渐增强,而网络舆论作为公众对公共意见的表达,对社会公平、公正性的发挥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本文通过浅析网络舆论对社会公正的积极影响,提出注重科学理性的网络舆论的必要性。

【关键词】网络舆论;社会公正性;公众;社会公共事件

自从中国进入互联网时代,人们对信息的需求量和接收量迅速提升,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为人们进行信息沟通提供了便捷的途径。近年来,网络公共事件层出不穷,继被称为“网络舆论元年”的2003年“孙志刚之死”事件以来,云南昆明“躲猫猫事件”、湖北“邓玉娇事件”、陕西林业厅“华南虎事件”等网络公共事件屡见不鲜。巨大的网络舆论压力使上述事件相关方及时公开信息、跟踪、解决问题,网络舆论在事件的披露和问题的解决方面发挥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从而客观上维护了社会公正。

2016年12月,“中关村二小霸凌事件”在网上引起普遍关注。事情的经过是一位北京家长爆出就读于中关村二小的儿子被同学扔厕所垃圾筐、尿、和擦过屎的纸洒了一身,多次和校方沟通,校方态度强硬,未给出公正性的答复,无奈之下将此事通过网络公布于众。随着网络舆论的发酵和各方力量的施压,校方对此事最终做出回应和处理,并承诺加强日常管理,防止类似事件的发生。“中关村二小事件”的网络曝光和后续处理结果充分显示了网络舆论在维护社会公正方面的积极作用。

一、网络舆论形成原因

网络舆论是网民针对一定时期的公共事务、公共人物、价值观念等社会热点话题,在以网络论坛为阵地的网络公共空间自主、公开表达的具有强烈冲击力和影响力的意见。网络舆论的形成有其时代性和必然性。

首先,我国目前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突出的社会矛盾和巨大的贫富差距冲击着人们的心理,人们对社会不公平现象非常敏感,同时对社会公正、公平的需求空前高涨。这与公众普遍缺乏安全感的心理相关,在对待网络公共事件时,往往把当事人置换为自身,担心这样的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如何处理,从而急切关注事件的进展和结果,对不公正的结果予以回击。

其次,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也为网络舆论的形成提供了技术基础。截止到2009年6月我国网民已达到3.38亿,互联网在中国得到了爆炸式发展,将中国社会进一步引入网络时代。网络媒体由于其开放性、快速性、多元化以及匿名性等特征,使公众在表达言论、参与公共事务中享受到了极大的自由性和认同感,同时参与热情和责任意识不断被唤醒。

二、网络舆论对社会公正性的影响

社会公正是社会成员对社会是否“合意”的一种价值判断,其实质是要求经济、政治、文化等各种权利在社会成员之间合理分配,每个人都能得到其所应得的,每个人都应承担其所应承担的。

在中国互联网舆论发展历程中,不管从“中关村二小事件”,还是之前发生的“孙志刚事件”、“躲猫猫事件”、“华南虎事件”,不可否认,网络舆论对社会公正性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公众对公平和公正的期待与判断,决定了网络舆论立场的公正性。

1、网络舆论起到了舆论监督的作用

十七大进一步提出:“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网络舆论正是公民行使以上权利的实现形式。公民在网络上自由发表对社会公共事务的意见和看法,这也是公民对社会公正的一种监督形式。随着网络舆论的形成、不断发酵,引起政府和相关部门注意,在政府、公众各方力量监督下促进公共事件的及时处理。网络舆论在欧美国家甚至被称为“第四种权利”。

“中关村二小事件”开始之初,校方对此事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只想模糊视听,息事宁人,甚至对受害者家长态度强硬,显示了强势方的傲慢。但是当把此事置于网络的大环境下,处于网络舆论的监督和审视下,在相关机构的压力下,校方改变原来的强势态度,积极处理后续事务,试想如果没有网络舆论的监督和压力,校方给出的答复是否会尽如人意?

2、网络舆论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

网络舆论打破社会阶层的束缚,帮助弱势群体发表声明,在网上每个公众都可以是信息的发出者、传播者、评论者,网络无疑给公众提供了一个解决问题的便捷途径。网络舆论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公民与政府、权利与权力在博弈时有了公平对等的机会,使普通群众的生存权、话语权等一些基本权利得到了保障。

公众传统的维权方式如上访、游行、向相关部门反映、诉诸法律等途径,由于其操作的复杂性和过程的漫长性,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而通过网络曝光的形式因其传播迅速、受众范围广、操作方便、反响大等特点成为公众维权的最佳选择方式。“中关村二小事件”受害者家长在各方沟通不畅的情况下,借助网络最终保障了自身合法权益。

3、网络舆论促进社会重大事件的解决

社会重大事件关系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纵观近年网络重大事件,网络舆论更多的聚焦于政治与民生问题,尤其是涉及到与民生相关的问题如教育、医疗、环境污染、拆迁、食品安全等方面的事件,都会触发网民的敏感神经,引起共鸣,引发舆论热潮。“河南栾川县大桥垮塌事件”、“湖南校园踩踏事件”都引起网民的极大关注。网络舆论产生的压力也使舆论客体重视网络声音,做出积极回应,从而加快事件的解决。“网络舆论已成为一股重要的‘主流建设性力量,网络舆论如果引导得当,它能够非常明显促进事件的正向发展。”

三、网络舆论呈现趋势

1、网络舆论呈现理性化

近年来,网络舆论所表现出的理性令人印象深刻,网民逐渐由个人理性发展为公众理性,对公共事件的态度表现出了作为一个公民应有的责任感。网络开放、自由、广泛、高速的传播特征,使网络舆论在政治和公共决策方面的功能尤为明显,它开辟出真实体现民意的通道,具有民意集纳的功能,促进公平与公开,有利于社会舆情的控制,积极影响政府决策,促进政府官员的监督。

2、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互相促进

目前傳统媒体和网络媒体形成了一种互相促进、联合推动的态势。由网络媒体让事实浮出水平,网友提出质疑和举证,然后传统媒体介入,记者采访跟踪,把事件发展过程公布于众,由此网络媒体再次引发讨论和争议,两者之间形成良性互动,最终推动事件的解决。

四、网络舆论的应对措施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信息垄断变得越来越困难,面对网络舆论,政府应积极回应,不能把网络舆论视为洪水猛兽,不能一味回避,面对公众疑问应做到回应及时、有诚意、常态化,把事实真相第一时间公布于众,快速界定问题,及时切割责任,同时在网络之外拓宽民众沟通渠道,疏通民意,缓解矛盾。

虽然网络舆论日渐理性化,但是网上的一些虚假信息和过激舆论仍然存在,网络舆论仍需要合理引导,提升民众媒介素养,使民众在面对媒介各种信息的冲击时,能够合理选择、辨别、理解和发声。

网络舆论为社会公正性的发挥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为政府提供了一个了解民情、聚集民智、化解民怨的良好机会和低成本平台,唯有充分发挥并合理引导网络舆论才能化解矛盾,构建现代社会和谐民众关系。

【参考文献】

[1] 刘孟弼. 论网络舆论现状对社会的影响[J]. 企业家天地, 2012,09.

[2] 任玮. 公共事件中的网络舆论研究[D]. 兰州大学, 2010.

[3] 任理轩. 理性看待当前的社会公正问题[N]. 人民日报, 2011-02-16.

[4] 许铭. 2008年重大事件中的网络舆论研究[D]. 上海外国语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9.

【作者简介】

孙燕(1983—),女,汉族,河北人,本科学历,太极计算机股份有限公司中级经济师,主要研究方向:社会学。

猜你喜欢
网络舆论公众
古代诗人玩转公众号
“涨粉”是我的目标,“加鸡腿”是我的动力
“涨粉”是我的目标,“加鸡腿”是我的动力
追踪潮流前线,一定不能错过这几个公众号
魏则西事件网络舆论传播探析
社会化媒体对网络舆论环境的重建
高校新闻媒体如何引导校园网络舆论的思考
网络集群自组织特性对网络舆论引导工作的影响研究
“互联网+”环境下的中国特色公共关系研究
网络舆论对公共政策制定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