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来”、“去”的运动轨迹

2017-04-20 22:56张帆
北方文学·下旬 2017年3期
关键词:省略

张帆

摘要:趋向动词基本语义的共同特征是“移动性”和“方向性”,在此基础上,汉语趋向动词逐渐引申出非空间位移意义,呈现出从实词到虚词演化的连续状态。为避免叙述内容冗杂,这里只就“来”和“去”的移动义及其语法展开讨论。

关键词:趋向动词;移动义;省略;虚化

一、概述

近年来,随着认知语言学理论在现代汉语语法研究中的运用,趋向动词研究主要体现在从空间领域到时间领域并一步步虚化为体标记的过程。维特根斯坦认为语言的本质是“家族相似性”,即一个家族的成员之间有各种各样的相似之处:体形、相貌、眼睛的颜色、步姿、性情等等。①这突破了以往以范畴来划分“类”的限制,因为范畴是封闭的。“趋向动词”是根据[+趋向]语义来确立的,事实上,仅有这点相似性是不够的,现代汉语中仍有一定数量的动词也具有[+趋向]语义,如“爬、拔、登”等,这样,趋向动词的范围就很难确定。另外,从语法特征来看,趋向动词可以单独作谓语或者谓语中心语,如:“太阳下去了,星星还没有出来了。”但经常用在别的动词或者形容词后边表示趋向,作趋向补语,如“窜出一辆奥迪”,“窜出来一辆奥迪”,“窜出一辆奥迪来”。所以,综合语义和语法特征,将趋向动词定义为:能够在动词后面作补语,能够表示动作趋向的动词。

二、“来”、“去”的移动方向

(一)古代汉语:《说文》时期

《说文·来部》:“周所受瑞麥來麰。一來二縫,象芒朿之形。”②朱骏声曰:“往來之來正字是麥,菽麥之麥,正字是來。”可知,“来”是一个象形字,本义“麦”,小麦叫“麦”,大麦叫“麰”。③从语音来看,“來”和“麥”的声符正是“來”。“來”字在甲骨文就已假借为“來往”的“來”,古书当中也一般用它的假借义。

《说文·去部》:“相違也。从大,聲。”④可知,“去”是一个会意兼形声字。甲骨文字形上面是人(大),下面是口(或作“凵”),表示人离开洞口或坑坎而去。

“来/去”两个词最早表达的空间意义是比较客观的,“来”表达“至,到达”。《尔雅·释诂》中的解释为:“来,至也。” “去”与“来”相反,意为“离开”,如:“查故乡而就远兮,遵江夏以流亡”(《楚辞·九章》)。在早期用法中,“来/去”还没有明显表达以说话者为参照的主观意义。

(二)现代汉语中“来/去”位移句的结构类型

根据贺洁(2009)的研究,“VP+来/去”的连动结构最早出现在先秦时期,下面根据“来/去”句中位移起点和位移终点是否出现,我们可以把“来/去”位移句分为四种结构类型:

1.起点+“来/去”+终点

例:小亮从郑州来/去银川。此类起点和终点同时出现。

2.“来/去”+终点

例:除夕夜亲戚商量好全部去姥姥家里吃团圆饭。

这种位移句中只出现终点。当然,位移起点不出现,不等于没有。不出现的原因如下:

A.起点就是叙述者(或说话者)所在的位置,如不是特别强调,一般不出现。

试比较:

a.我明天去海南。 b.我明天从银川去海南。

a句起点没有出现,起点可以理解为说话者“我”现在所处的位置;b句,虽说出现了起点“银川”,但无法判定说话人“我”的所在位置。

B.承上文省略。

例:我是河南人,因為读研到了宁夏。前半句交代了位移的起点是“河南”,下句为叙述简明,承上文省略了。

C.语境省略。

例:甲:刘老师来教室了没有?

乙:还没有,才七点半呢,估计再等会儿他就来了。

“来”的位移起点根据语境对话双方都已经明了,可以省略不说。

D.起点没交待清楚的必要。有时,位移的起点不太明确或不需交代。

例:a.我给你买来一些点心。

b.买来一些菜。

例句中“点心”、“菜”的位移起点具体是哪儿不清楚,但也没有交代特别清楚的必要,大致可以推测出起点。

3.起点+来/去

这种情况指的是句中只出现起点而终点不出现。

例:明天我们就从镇上去,那里好坐车些。

句法位置上,位移源点一般只出现在“来/去”的前面,大多作状语。如果“来/去”位移句中只出现一个处所成分,而且出现在主语位置上,这时就有可能由于处所成分是起点还是终点不明确,导致“来”、“去”的位移方向性不明确,从而产生歧义。

例:省里来人了。

这句话有两种理解:(l)上级部门派人到县里来(2)县里派人到下级部门去。

4.源点、终点均不出现

这种情况指的是句中位移终点和源点都不出现。

例如:“来了!来了!”

三、由动词“来”、“去”组成的连谓结构

“配价”这一概念借自化学。最早把化学中的“价”明确引入语法研究的是法国语言学家特思尼耶尔,目的是说明一个动词能支配多少个属于不同语义角色的名词词组。根据配价理论可知,“来”和“去”均为二价动词。在此基础上,我们探讨语序对于“来”、“去”位移方向的影响。

A.你去提水 我来瞅瞅

B.你提水去 我瞅瞅来了

在A组中,“来”和“去”充任连谓结构的前一直接成分表目的。在B组格式里,“来”和“去”挪到了后面,充当连谓结构的后一个直接成分,保持语义不变,只是“来”和“去”在这里都读轻声,变为了一种虚化了的动词,由此可推出:

你(去)提水去 我(来)瞅瞅来了

上述说法成立。

再如: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易出现以下偏误:

“下周我要到西安。”

笔者认为,固然“下周我要到西安去”的表述更为完整,而“下周我要到西安”的表达也是符合汉语表达习惯的,“去”在句中被虚化,在特定的语境中,根据经济省力的交际原则,“去”可省略,在“下周我要到西安”中“到”承担了主要的表达动作,可顺利表达正确的语义。

四、“V来V去”格式

“来”和“去”在现代汉语中也存在合为一体作为词使用的情况。

(一)有方向性,即有明显的位移变化。其中V具有实在意义。

A类:表示躯体的移动。如:(虫子)爬来爬去、(爷爷)踱来踱去。

B类:表示自然界自身的运动。如:(风)刮来刮去、(叶子)飘来飘去。

C类:使事物改变位置。如:(桌子)抬来抬去、(粮食)搬来搬去。

(二)没有方向性,即没有明显的位移变化。

A类:位置变化具有反复性,V具有实在意义,“方向”义项已脱落。如:“说来说去”、“想来想去”、“问来问去”。

B类:位置变化不具有反复性,此时,V虚化不再具实在意义,“方向”义也已脱落。V仅适用于“说”,表示“说话义”,即“说来说去”,此时可被表示“总括义”的 “说到底”、“总而言之”等替代。

注意以上兩种情况都有“说来说去”,但形同实异。例:

a.开了一上午会议,说来说去,合计来合计去,还是没有想出好办法。

b.刚被爸妈教育了半天,又被爷爷奶奶拉过去絮叨了一晚上,说来说去,就是让我去学校好好读书。

其中,a句表反复性,“说”具有实在意义,不能被“总之”之类的词替代;b句不具有反复性,此时的“说”不具有实在意义,明显可以被“总之”、“总而言之”之类的词替代。二者是具有明显差异的。

综上所述,仅是简单讨论了趋向动词“来”、“去”的表移动义的用法,并大致讨论了其在连谓结构中的具体表达意义,还有更多的语法价值值得我们进一步探究。

注释:

①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②许慎.说文解字[M].中华书局.2012:111.

③汤可敬撰.说文解字今释修订本[M]岳麓书社,1997:723

④许慎.说文解字[M].中华书局..2012:104.

参考文献:

[1]肖奚强.也谈“来”和“去”[J].汉语学习,2003:2.

[2]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3]许慎撰.说文解字[M].中华书局,2012.

[4]汤可敬撰.说文解字今释修订本[M].岳麓书社,1997.

[5]郭锡良.古代汉语下册修订本[M].商务印书馆,2011.

猜你喜欢
省略
“省略”讲解与训练
省略
《雷雨》会话主语省略类型和特点
高考英语中的省略现象探究
高考英语试题中的十大省略现象剖析
不定式省略to的十种情况
省略与替代的学习要点
省略
省略
浅析英语中的省略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