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园共育下幼儿常规养成情况调查研究

2017-04-20 23:36
山西教育·幼教 2017年4期
关键词:家园行为习惯常规

一、问题提出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要求“幼儿生活、卫生习惯良好,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同时还提出:“幼儿园要与家长配合,根据幼儿的需要建立科学的生活常规,培养幼儿良好的饮食、睡眠、盥洗、排泄等生活习惯和生活自理能力。”《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也指出:“发育良好的身体、愉快的情绪、强健的体质、协调的动作、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基本生活能力是幼儿身心健康的重要标志,也是其他领域学习与发展的基础。”

3-6岁是幼儿良好常规养成的关键期,本研究力图通过调查幼儿在家的常规养成情况,分析促进幼儿养成良好常规的因素,以期为家长和幼儿园对幼儿的常规教育提出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更好地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开始于2015年4月,以山西师大幼儿园9个班全体幼儿为研究对象,其中大中小各3个班,我们给各年龄段的幼儿家长发放了“幼儿在家常规养成情况评价表”,以期了解当前幼儿在家的常规养成情况,问卷共发放了350份,回收300份,问卷回收率为85.7%。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幼儿在家常规养成情况具有年龄差异

表一

表二

研究者编制的幼儿在家常规养成评价表项目一共有23项,如上下楼梯靠右行、公共场合排队等候、知道洗手的正确方法、如厕后能将衣服整理好、会自己叠衣服等。在此将幼儿所有的常规养成项目进行叠加,借此分析不同年龄阶段幼儿在家的常规养成情况。调查显示:幼儿在家常规养成情况具有明显的年龄差异。如表一所示:小班幼儿在家常规养成情况明显不如中班和大班的幼儿。小班幼儿在家常规养成情况能自觉做到的只有68.7%,大班幼儿能自觉做到的为79.4%。

分析其原因,除了幼儿的自然成熟外,与家长和幼儿园对幼儿的持续不断的常规教育是分不开的。我园从小班幼儿入园开始就对其进行常规教育,每个学期开学前三周,对幼儿进行常规复习和巩固练习。幼儿的一日生活中处处都贯穿着教师的常规教育,从上下楼梯、排队、文明进餐、喝水、入厕、午休再到回答问题、区域游戏等都有常规教育的内容,幼儿在幼儿园中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幼儿在家常规养成情况取得很大的进步

如表二所示:通过四周的跟踪评价与监督,幼儿在家的常规养成状况有了非常明显的进步,幼儿由第一周的自觉能做到的55.3%,到第四周自觉能做到为75.7%,进步十分明显。而做不到也由刚开始的10.3%变为2.8%。这表明在家园合作下,幼儿的常规养成情况进步十分明显。这得益于幼儿园一贯的教育,也得益于家长的配合,克服了家园教育“两张皮”的现象,幼儿在家在园表现一致。

(三)家长的职业影响幼儿在家常规的养成

我园每个年龄段一班和二班为校内班,幼儿为师大教师的子女,三班为校外班,父母大多为其他职业。研究结果显示:以中班为例,校内班子女的常规养成情况相对校外班子女要好一些,详见表三。调查表明,教师职业的父母可能对幼儿良好常规的要求要高于其他职业的父母。

表三

四、对策和建议

对幼儿的常规教育要实现家园配合、同步教育,要向家长宣传科学保育、教育幼儿的知识,帮助家长提高家教水平。同时还需要深入细致、个别化的家长工作。

(一)家园合力,重在认识

良好习惯的养成将伴随幼儿的一生,使其终身受益。幼儿年龄越小,肌体可塑性越大,越容易建立动力定型。因此,使幼儿进入规律的生活,并注重提早对他们进行各种良好习惯的培养是非常必要的。

幼儿园与家庭作为幼儿的第一任教师和第一课堂,在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方面具有责无旁贷的责任和义务。而在现实生活中,家长更容易忽视这一点,处处包办代替,使幼儿养成依赖心理,从而导致发展迟缓。作为幼儿教师,我们更理性、更懂得用科学的方法去引导家长,帮助其提高认识。

(二)家园合力,强在沟通

幼儿在家园之间存在着行为习惯方面的脱节现象,表现为在园一个样,在家另外一个样,幼儿在园养成的良好习惯到了家里被淡化,甚至被废止,导致常规教育的家园“两张皮”的现象。例如:在幼儿园里小朋友坚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在家里,一家人围着孩子转,包办代替现象严重。幼儿形成良好的习惯,仅在幼儿园里培养是远远不够的,在家庭也应严格要求,这就需要发挥家庭与幼儿园的合力。双方要经常沟通,共同研究教育的方法,相互反馈教育效果,打通沟通渠道。

(三)家园合力,赢在方法

首先,构建信息化的家园联系平台,拓宽家园沟通渠道。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快速发展,高速快捷的网络媒体逐渐成为幼儿园和家长沟通的重要手段。我园建立了信息化的家园联系平台,通过建立班级微信群或QQ群等其他网络平台,依托网络技术,运用通讯工具实现了家长与教师的即时交流。如我园会利用微信群等网络平台,把幼儿良好常规养成需要注意的事项发布到本班微信群中,希望得到家长的配合。同时还定期在微信群中发布一些家园共同配合促幼儿良好习惯养成的小策略,以及家教经验分享等。个别幼儿的问题,群里大家共同支招。网络平台的建立,拓宽了家园沟通渠道,拉近了家长之间的距离,拉近了家园之间的距离。

其次,父母和教师以身作则,树立榜样。

3-6岁幼儿思维具体、形象,爱模仿。家长和教师的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们,家长和老师想要孩子怎么做,自己首先就要怎么做,如家长想要孩子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那家长首先就要做到饭前便后洗手、不乱丢垃圾、勤剪指甲、勤洗澡换衣等;要求孩子不挑食,家长在孩子面前饮食就不要挑肥拣瘦,这就是所谓的言传身教。

最后,反复练习,建立动力定型。

幼儿良好常规的养成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它需要有一个反复练习、不断巩固的过程,因此需要时间,需要原则,需要耐心,更需要持之以恒。在幼儿园里,教师会根据一日生活中不同环节的具体要求,帮助幼儿建立良好的常规并经常督促和提醒。在家里,家长也要建立必要的规则。比如规定孩子起床、进餐、游戏、学习、看电视、睡觉的时间,家长一定要坚持自己的原则要求,不能退让。在这个过程中,父母要保持一致性,家园也要保持一致性。只有不断地强化练习,才能帮助幼儿建立良好的常规,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建立动型。

总之,幼儿良好常规的养成任重而道远,家长和教师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对其进行指导和培养。只有家园合作趋向常态化,幼儿在园所习得的良好常规才能在家庭中得以延伸,幼儿由“要我做”变为“我要做”,由他律过渡到自律,进而建立动力定型,使其终身受益。

猜你喜欢
家园行为习惯常规
将大自然带进室内的家园
家园
良好的行为习惯要从幼儿抓起
常规之外
寻找失落的家园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的重要性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探讨
体育课中留守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紧急避孕不是常规避孕
绿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