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别人的故事,走自己的人生

2017-04-21 11:51孙永娟
女性天地 2017年1期
关键词:紫禁城女儿生命

孙永娟

我们经常能见到名人谈教育的书,比如奥巴马、刘墉、龙应台等等,名人谈自己与孩子的故事的时候,真是各有千秋,但是给予我们普通人的启示却是极大的。这与他们丰富的人生经验、知识储备和敏锐感受都关系密切。

现在很多家庭,父亲都是缺席的,主要原因还是对教育的不够重视,忽视孩子的成长中父亲的影响。当我读完杨照的《我想遇见你的人生》一书的时候,真是感动这位父亲的如丝如絮的感性表达,更是佩服男性的理性态度。

全书以杨照女儿的成长经历为背景,片断似的描述女儿的成长过程。这过程中,更多地是父女之间的一次次交流、一次次的碰撞。作者在书中传递着一个又一个令人感佩的生命理念。

全书中很多都引人深思的段落,有一段我特别认同:

“人的生命有什么没什么,往往不是取决于我们去了哪里、看见什么,而在于去到看到时,我们的内在感官与记忆有多少准备。生命的丰富与否,与外在环境的关系,还不如跟自己内在准备来得密切。”

现在很多家长都跟风似的带着很小的宝宝旅行,甚至是襁褓中的宝宝,家长是带着主观的想法去带着孩子见所谓的好风景,也有的是带着无知的虚荣做着与孩子的精神世界脱离的旅行。其实,三四岁以内的孩子,对一个小小土包、一堆沙子、一窝水的兴趣是远远超过所谓的美景的;而孩子蹲在马路边,扣扣土,看看小蚂蚁,这过程的专注,是孩子内心一次极大的丰富与成长。

我们大人认为好的事物就一定要让孩子看到,无论他多大年龄,有无兴趣,而这更多的是无知(不了解孩子的发展规律),还有虚荣(别人做到了,自己也要为孩子做到)。人如果被外界所左右,就会失去与内在本真难得的真实的交流。相应的书中还写到杨照的女儿对紫禁城毫无兴趣,却对贝多芬故居兴致勃勃,原因就是紫禁城虽然承载了中国人历史的遐想,可這与孩子的内心毫无关联;贝多芬故居虽然远在德国波恩,但它却让孩子找到了与她生命相通的地方,那里有她能想象的故事和人,能让她感动和惊叹,而这些再辉煌的紫禁城也给不了她,所以她会说:“罚站都还比去紫禁城好!”

读到这里,我们真的要静静思考我们的教育。

家长想当然最好的安排,对孩子却不是最好的。我们是否做到了如实的给予。好的教育是给孩子们的精神世界留有足够的空间,给他们一个能够描述内心世界的空间,可以停留在里面,东张西望,乱涂乱画,去寻找和发掘能和内心对话的好伙伴。

好的书,并不是给您多少观点和技巧,而是给予人启发。杨照书中的很多观点和思考都能让我们的心荡起涟漪,引发我们的沉思。

杨照和女儿的故事读完了,也许还有更多人的故事读来也是让我们兴味盎然,但是故事是别人的,我们各有各自的现实,吸收所需要的,继续前进。

书摘:

1.在做爸爸这件事上,我得要学习新的本事,养成新的习惯,我得重新学习怎么延迟表达意见的反应,以便让你有时间形成自己的意见。我得重新学习怎么忍耐你的困惑、为难、彷徨、犹豫,忍耐你的摸索,甚至你的错误,不急着给你我的答案、我的做法,因为那样,你就不会知道自己的答案、自己的做法是什么了。

2.人生有更多的可能性,也就有更多不同的时间衡量尺度。我最不愿意看到的,就是简单粗糙地以为选择最早出发、跑的最快就是对的。没有准备好就着急跑,会耗掉很多冤枉的时间;更糟糕的是,草率设定一个目标拼命朝那里跑去,我们就会忘记看看其他可能的目的地,其他可能的路线,我们更就无从安心体认路途过程的经验。换句话说,我们先取消了太多也许可以去、应该去的人生车站,把自己弄得狭窄贫乏,那样跑得再快能干吗?

猜你喜欢
紫禁城女儿生命
紫禁城之旅
紫禁城在1918
紫禁城600年
2020年《故宫日历》发布
和女儿的日常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女儿爱上了串门
我给女儿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