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东:雄安“老前辈”

2017-04-22 13:49
看天下 2017年10期
关键词:朱镕基浦东新区时任

对普通民众来说,改变就是一夜之间的事。

4月,白洋淀的芦苇已经开始变绿了;1号这天,雄安新区成立了。新闻联播告诉大家:早在2017年2月23日,冻在湖里的芦苇丛还是一片枯黄的时候,习近平曾站在木亭子里手持望远镜眺望远方。

现在人们都知道了,“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一项重大的历史性战略选择,是继深圳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之后又一具有全国意义的新区,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

这片囊括了安新、雄县、容城三县的新区域,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一切还犹未可知,不过,从当年坐落在珠三角地区的小渔村、长三角地区的棚户区的发展历程里,也许能看出一些端倪。

高层推动

“你们提出来的开发浦东,我赞成。”1990年2月13日晚上,坐在开往火车站的汽车里,邓小平转过身来,严肃地对时任上海市长朱镕基说。

这是从1988年开始,邓小平在上海度过的第三个冬天。担任过上海副市长、浦东新区管理委员会主任的赵启正对媒体解释:邓小平在这里过冬一方面是气候适合他,还因为上海是研究中国经济的好地方。

大年初一,朱镕基和上海市領导们到邓小平下榻的宾馆给他拜年,朱镕基汇报了准备开发浦东的事情。这之前,汪道涵、江泽民、朱镕基三任上海市长,都希望能在上海搞一个类似深圳经济特区的新区域。朱镕基刚到任时,甚至在大会上呼喊:“起来,不愿上海沉沦的人们,让我们一起重振上海雄风。”

过完春节,邓小平要回北京,在去火车站的汽车里,他再次提到这个话题,他让朱镕基跟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讲浦东的事,朱镕基觉得江泽民刚从上海调到北京,上海的事情不方便讲。邓小平回答:“我来讲。”

此时的邓小平已经离开国家领导人的岗位,返回北京后,他特意嘱咐江泽民和时任国务院总理李鹏等中央领导,希望他们多关心上海浦东开发。邓小平还把他们叫到家里,逐一分析上海在技术、工业、金融和人才方面的优势。

当年2月26日,上海市委市政府正式向中央和国务院提交了《关于开发浦东的请示》。接下来的3月28日到4月8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姚依林率国家部委领导对浦东开发进行研究论证。4月1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听取了姚依林关于浦东的报告。两天后,政治局会议原则通过国务院提交的浦东开发方案。15日李鹏到上海视察工作;18日他正式对外宣布,中央和各地方都会对浦东的开发开放给予支持,并将其列为国家今后十年改革开放的重点。

经邓小平亲自出面推动,在中央和国务院大力支持下,对浦东的开发成为了带动上海、长三角乃至长江流域的国家战略。一个春天的时间,与外滩一江之隔的浦东彻底改变了命运。

1993年1月28日,邓小平又来到上海过冬。听取朱镕基汇报时,他说:“那一年确定4个经济特区,主要是从地理条件考虑的……如果当时确定在上海也设经济特区,现在就不是这个样子。”

对这样具有改革示范作用的地区来说,中央的态度是最重要的推动力。浦江新区如此,当年的深圳特区也是这样。1979年时任广东省省长习仲勋在中央工作会议上提出“要权”,想在毗邻港澳的地区搞一些对外投资的场所,按国际市场的需求组织生产。得到了邓小平、叶剑英等中央领导的支持,同意让部分地区实行特殊政策“先走一步”,结果一走就比上海早走了10年。当时邓小平先后说了三句著名的话,“就叫特区嘛!陕甘宁就是特区”、“中央没有钱,要你们自己搞”、“要杀出一条血路来”。

不叫特区叫新区

方案出来了,接下来最重要的是搭建新区领导班子。

据《浦东开发》杂志刊登文章回忆,1993年,中共上海市浦东新区工作委员会和上海市浦东新区管理委员会成立的时候,也是困难重重。市领导让先拟定机构方案,讨论了一夜,结果拿出的方案中连工商行政管理局也没有。

很多机构没有建立,在与上海市有关部门沟通时就常出问题。据时任区委常委邵煜栋回忆,市相关部门来新区检查,总觉得不对口,很多人批评新区对一些工作不重视,连机构都没有。浦东新区不得已,只能虚设机构,当时新区有一个“综合规划土地管理局”,这个部门相当于集合了规划局、房产局、土地局、计划局、统计局、物价局等部门,与市级机构衔接时,又不得不刻印多个公章,同一个部门经常要和多个部门对接。

有了部门,总得有负责人。当时浦东很多官员都有兼职工作。有一次邵煜栋在市政协发言,屏幕上他的名字后面跟着的头衔有:浦东新区宣传、统战部部长、新区政协副主席、党委副书记、文广局局长、新闻办主任、文明委副主任、新区台办主任、侨办主任。在场的人都乐了。

按照最初的规划,浦东新区由原川沙县全境,原上海县的三林乡以及杨浦、黄浦、南市3区的浦东部分整合而成,为了能将这些原来归属并不相同的区域整合到一起,浦东新区管委会一开始就规格很高,是上海市政府的派出机构,副省级。时任管委会主任,由上海市副市长赵启正兼任,浦东新区不设人大和政协,由市人大和市政协派驻联络处。

最初上海市向中央提开发浦东的时候,深圳特区的概念已经深入人心,当时也有人提出上海应该建一个浦东特区。曾担任浦东新区政府办副主任的蒋慧工记得,因为特区具有封闭的特性,有人建议在崇明岛上搞。但最终中央和上海还是选择了“新区”的叫法。据上海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前主任王战介绍,这主要是因为当时想利用新区发展,带动整个上海的发展。而深圳、厦门、珠海等特区,都是独立的城市,这与浦东作为上海的一部分的现实是不符的。

一张白纸

虽然浦西浦东同为上海,但在1990年以前,住在浦东的人习惯将到浦西叫做去“上海”,“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几乎就是人们的共识。外滩上各式建筑灯火辉煌,而陆家嘴棚户区的街道上,污泥遍地。

正如深圳特区起步于一个小渔村一样,当时浦东地区绝大部分都是农村地区,人口规模基本处于静止状态,直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农村和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外来人口开始以年均30%左右的速度发展。

1992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领着进出口总公司的一些老总们视察浦东新区,想造一栋88层的大厦,让大家一起集资,“当时完全是靠行政命令,我们外经贸部的一些外贸公司还不太愿意干”,曾担任外经贸部国际司司长的龙永图回忆道,这栋大厦就是后来的金茂大厦,现在已经成为浦东最赚钱的项目之一。

为了吸引社会资金进入,浦东还采取了“空转启动,滚动开发”的模式,利用土地换财政。据赵启正介绍,1993年整个浦东新区的财政收入只有12亿元,“只是吃饭财政”,维持行政和教育等领域支出,没有力量投资市政基础设施和开发土地。他们想出了“空转”的办法,估算出租土地使用权的收入,以此作为开发公司的国有股,有了个“空”的国有股以后,开发公司可以向银行贷款,吸引外资。开发以后,土地价格就会上升,国有股就可以从中取得收益。滚动开发,通过国有股分红的形式,使土地增值收益用于进一步开发,直到新区建成。

这些开创性政策,不但给浦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也让外界看到政府开发浦东的决心,吸引越来越多的企业参与到浦东建设中来。作为一个副省级的新区,四个正副主任挤在一间20来平方米的办公室。赵启正曾在一间不足10平方米的屋子里见了日本企业家森稔,他担心会被人家瞧不起,但略显寒酸的待客环境并没有影响森稔作出在陆家嘴建造492米高的环球金融中心的决定。

1992年6月,汤臣集团创始人汤君年去北京探班《霸王别姬》,时任中央台办主任王兆国请他在人民大会堂上海厅吃了顿饭,建议他到上海看看,浦东南汇正是汤君年的祖籍。

这一年他拿下了浦东4块土地,他的妻子徐枫到浦东参观时,浦东与今日的雄安很像,如白纸一张。汤君年拨开比徐枫还高的芦苇说:“这就是我们的高尔夫球场。”

参考资料:《财富增长的试验:浦东样本(1990-2010) 》作者:谢国平,

上海人民出版社;

《小政府大社会的故事》作者:谢国平,《浦东开发》杂志;

《浦东奇迹》,作者:赵启正、邵煜栋,五洲传播出版社。

猜你喜欢
朱镕基浦东新区时任
如果邓小平在,会称赞你吗
为“浦东新区法规”开启众筹模式
1949 开国大典阅兵
朱镕基慷慨助人严律己
浦东新区中医药健康服务业发展建议
行业协会在科技创新中的政策选择
对上海浦东新区政府职能转变的定量评价
慈善家,朱镕基的新身份
时任:定格美丽青春
新书一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