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2017-04-22 23:42王东
人民论坛 2017年9期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

王东

【摘要】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与时俱进的民生思想品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追求,以“亲民、为民、利民”的执政理念,在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观的引领下,追求大民生格局,必将推动民生事业的大发展、大繁荣。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 民生思想 民生格局

【中图分类号】D25 【文献标识码】A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民生发展,以新思维、新气魄、新举措,在经济“新常态”和社会领域的变革中,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作主体,以社会大民生作为合力,积极构建政治民生、经济民生、文化民生、生态民生的宏观场域,实现民生事业的人民性、真实性、长期性。

党中央将制度作为解决民生问题的关键因素

政治民生是社会发展的制度保障,是民生格局的核心要素。中国共产党将社会公平和制度正义作为保障人民利益的两大举措,将其作为自身执政目标和最高准则,将公平正义与为人民服务、政治行为与人民立场有机结合起来,依靠群众、情系群众,在实践中深化执政为民理念。一方面,中国共产党努力推动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积极构建立法普适、依法行政、公正司法的法治格局。习近平总书记谈到政法工作时,提出以公正天平、正义之剑作为要求和途径,把人民切身感受作为判断依据,努力营造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同时,将提高公民的法治观念和法律素质、保证公民权利放在政治建设的重要地位,增强公民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塑造公民自主权利意识。在法治理念观念和法治格局结构的双重建构中,规范垂直向度上权力的行使,保障水平向度上人民的权益诉求,实现法治民生。另一方面,党中央将制度作为解决民生问题的关键因素,在制度设计、制度执行以及制度改革上,努力实现以民生为导向的制度建设路径。只有坚持制度的正义性和社会性,创新制度安排,才能在社会转型中努力保证人民的平等发展权。中国共产党始终不渝地推动社会“安全网”建设,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和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努力解决就业、分配以及再分配问题,实现更广数量、更高质量的民生发展,增进人民对于社会公平正义的参与度和认同感。同时,中国共产党依托制度执行和政府行为,推动社会建设的全民性和时代性,在认真落实相关政策的同时,更加注重民众反馈的制度实行效果,坚决实现制度正义。

坚持人民导向的改革路径,将民生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

经济民生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是民生格局的根本支撑。中国共产党深刻认识到民生问题根本上是发展问题,要在改革中不断更新发展理念,优化发展格局,创新发展方式,坚定共同富裕的发展目标,在公平普惠的社会环境中推动民生进步。经济发展问题的解决要坚持人民导向的改革路径,党和国家的领导人在不同场合曾多次指出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大调整经济结构力度,将民生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党中央从全局高度正视经济发展中效率与公平脱节、利益分配矛盾等现象,以效率促发展、以公平护发展,深化对效率与公平、利益分配与调节的认识,稳妥推进民生改善的结构化发展。一方面,全面深化改革是改善民生的关键举措,以改革促发展,以发展固根基,才能根本上解决“民生结构失衡”等问题。通过科技创新和发展实体经济、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实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一系列经济发展措施,来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实现民生的改善。另一方面,面对体制机制阻碍带来的民生问题,要在整体布局上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行业发展;在具体民生问题上,时刻关注人民群众的衣食住行,例如治霾、供暖、住房、就业等。中国共产党紧扣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关心人民群众的安居乐业,努力构建全面发展、和谐稳定的社会秩序;在针对性问题上,明确了改善民生的难点在农村,重点在全面脱贫,要更好地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构建协同推进的大扶贫格局,实现公平民生。

围绕文化强国、文化富民的目标,推动文化事业发展

文化民生是民族生命力的重要构成,是民生格局的精神支柱。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文化建设,以中华传统文化为基体,不断丰富文化的时代内涵和表现形式,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体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文化自信的时代课题,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人民性,紧紧围绕文化强国、文化富民的目标推动文化事业发展。一方面,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建设中人的主体地位,以及文化宣传面向大众的重要性。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曾谈到,要将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人民為文化创作提供了详实的生活素材,人民的伟大实践就是文化活动的巨大场域。每一个人的文化自觉就是民族的文化自信,就是一种深沉、持久的力量,它能够在文化创造中提高民族素质和塑造高尚人格,让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人民的创造力和凝聚力中,实现素质民生。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坚持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共同推进的执政理念,以文化体制改革作为制度保障,以文化事业、产业建设为主要平台,以人民利益为最终诉求,初步形成了与多种所有制经济格局相适应的文化发展格局,大力推动政府领导、社会参与、民间共筑的文化事业和产业发展,并提高了文化自身的社会公共供给的能力。文化的服务属性正是其大众化的前提,契合了文化建设要满足广大民众现实需求的历史使命,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对文化和民生两者关系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与总结。文化发展应当始终坚持人民立场,实现服务民生的目标。

以发展绿色、可持续经济为依托,实现绿色民生

生态民生是时代主题的切实彰显,是民生格局的可持续动力。中国共产党总结历史发展规律,深刻认识到:生态民生是现在、更是未来的长期任务,必须不畏艰险、不惧挑战,坚定不移地推动生态民生发展。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思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用系统、科学规划的思维,探寻民生建设规律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途径。一方面,提出环境就是民生、就是生产力的论断,认真贯彻落实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对于环境污染、资源枯竭所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将其看作是“民生之患、民心之痛”,必须本着对当代人负责、对后来人负责的态度守住底线,坚决加以审慎治理。中国共产党因时因地大力推动绿色中国、幸福中国建设,以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为抓手,以国家重点环境保护工程为载体,以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契机,以发展绿色、可持续经济为依托,从索取型发展向共生型发展迈进,实现绿色民生。另一方面,在坚持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的同时,更要以创新利民之举,解决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问题。中国共产党全面深化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与其他社会领域的指标体系进行关联性考察,使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更加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的状况,增加其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推动政绩考核指标体系的变革,让“绿水青山、蓝天白云”的生态理念重归政府、民众认知的共识性体系之中,在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中整体谋划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统一发展,让人民群众既享有经济发展的丰富物质生活,也享有生态环境的优化氛围,在自然—社会的空间中,实现共享民生。

综上所述,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与时俱进的民生思想品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追求,以“亲民、为民、利民”的执政理念,在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观的引领下,追求大民生格局,必将推动民生事业的大发展、大繁荣。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注:本文系江苏省社科基金项目“新媒体时代执政党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研究”(项目编号:16MLA002)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①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

②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年。

责编/张寒 美编/于珊

猜你喜欢
中国共产党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书法作品选
静安区人大代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摄影作品选登
领航!伟大的中国共产党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热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四中全会在京胜利闭幕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名单
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暨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第四届架上连环画展
不忘初心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永葆朝气
曲青山:从三个维度看中国共产党的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