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产业新生态下的“宠儿” 远大住工
——"孤独者的探索"

2017-04-24 09:07李孟
中华建设 2017年4期
关键词:管廊工业化装配式

本刊记者 李孟

建筑产业新生态下的“宠儿” 远大住工
——"孤独者的探索"

本刊记者 李孟

近年,装配式建筑产业不断迎来政策利好。国家接连出台文件,未来10年,装配式建筑在新建建筑中的比例将从不足5%上升至30%。

远大住工作为我国第一家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住宅工业企业,在住建部授牌的“国家住宅产业化基地”中,也是唯一一家综合性的绿色建筑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它是怎样突破重围立足根基,在建筑工业一体化上拥有重要席位的?

向传统建筑方式“叫板”

早在1996年10月,中国远大与日本铃木便合资在长沙成立了远大铃木住房设备有限公司,开启了住宅部品产业化的探索之路,这也是国内第一家从事住宅工业化体系研发和产业化应用的企业。

2006年,远大住工正式成立,且在湖南、沈阳、安徽、江苏等省拥有10家世界级的研发制造中心,年产能可达1000万建筑平方米,全面达产可实现产值约200亿。

“像搭积木一样建房子”在传统思维方式中或许难以想象,要集研发设计、工业生产、工程施工、装备制造、开发服务为一体无疑是在向传统建筑方式“叫板”,更是在挑战无数人的“旧”观念。

装配式建筑一大标志就是使用PC(即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的简称),经装配、连接以及部分现浇而成的混凝土结构。然而,最实际的一个问题就是,PC工厂需要大面积堆场以及配套设备和工具,堆存成本及运输吊装成本都相当高。

据业内人士透露,采用PC构件(预制率45%以上)的综合成本要比传统现浇高出不少,PC构件(外墙板、内墙板、楼梯综合价)一立方米最少要花费2300元,而现浇混凝土每立方米只需要1600~1800元。

必须承认,直接成本高昂一直是装配式建筑的致命伤,远大住工1999年开始做完整的工业化房子,成本高达3000元每平米。当年,长沙的房价仅仅1000多元每平米,市场推广面临重重难关。

“国资委”的全称是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从行政上看,国资委的领导层包括一个主任、七个副主任以及千余名公务员。

全装配生产 + 高精度工艺

秦砖汉瓦、泥瓦匠砌造,施工现场全凭经验测算、操作,这是传统建筑方式的“套路”。然而,在工业化产品时代究竟应如何保证建筑的精度呢?

记者通过采访了解到,远大住工采用的是现代模块化的全装配生产方式,将建筑通过精密的工艺设计,拆分成单独的各个住宅构件(墙板、楼板、楼梯、阳台等),然后在工厂通过流水线作业进行生产制造,最后再将这些构件运输至工地现场组装。

为了打消外界对低层全装配式墙结构因受力性能特殊可能不抗震的疑虑,2015年12月17日,湖南远大住工在其研发制造基地进行全装配式建筑1∶1实物抗震实验,通过安装在房屋上5.8吨重的配重钢材震动,带动房屋共振,对一栋285平米的三层工业化全装配式建筑分别进行模拟6、7、8、9度地震烈度实验。实验结束后,这栋285平米的三层工业化全装配式建筑主体结构没有损坏,非承重部分的内隔墙有轻微裂纹。

面临如此高强度的破坏性压力,建筑岿然不动着实引人惊叹。记者了解到,实验建筑采用的是混凝土螺栓卯榫结构体系,这种材料在中国木质古建筑中曾被使用。远大住工正是利用卯榫结构,将生产出来的各个住宅构件在工厂通过流水线作业进行生产制造,最后将构件运输至工地现场组装。

地下管廊显“真功夫”

除了住宅工业化的全面推进,远大住工在地下管廊上也有“真功夫”,长沙作为全国10个首批地下综合管廊试点城市之一。如何在长沙这一示范城市,为建好兴市利民的“地下生命线”出一份力?

2016年8月份,由远大住工自主研发的预制叠合装配整体式管廊技术,5天即完成了位于长沙劳动东路东沿线试验段主体的工程施工,成功打造“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示范样板。

据了解,这条启动的试验段位于劳动东路延长线K6+365.5-K6+410,全长44.5米,包含两节四舱标准段,一条变形缝。试验段管廊主体为4舱断面,净高3.3米,宽15.05米,包含高压舱、雨水舱、燃气舱和综合线路舱,拟容纳的管线包括给水、再生水、热力、220KV、110KV和10KV电力、通信等市政管线。

与传统的城市地下综合管廊采取现场浇注和全预制拼装的方式相比,远大住工创新采用预制叠合装配整体式管廊技术,既综合了现浇整体性好的特点,又发挥了预制装配式简化现场施工工序的优势,解决了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生产、运输、施工等环节的技术难点。

“这个管廊技术实际上最初来自于做地下室的经验,现在我们还在研发更轻质的建筑材料等。”总裁唐芬对远大住工在该项技术上的创新“引以为傲”,目前该公司拥有技术专利300余项,建筑工业化率达85%以上。

紧扣机遇 半封闭转向合作共融

学会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积极把握国家推广住宅产业化与绿色建筑的有利契机也是远大住工取得如今成绩的一大“武器”。

2015年11月,远大住工作出重大转型,面向全球发布“远大联合”产业合作计划,全面开放自身在建筑工业化领域积淀20年的技术研发优势和市场服务能力。如今,“远大联合”已成功落地40余座城市,产能覆盖京津冀、长三角、中原经济区、丝路经济带、珠三角等节点城市,基本实现了全国重点城市的战略布局。

伴随着“远大联合”扩围态势持续加速,在全球拥有50家PC工厂的基础上,更多联合工厂和海外工厂正在筹备,为2018年实现产能1亿平方米的宏图打下基础。

通过开放合作,远大住工由从前的“绿色建筑制造商”升级为“建筑产业现代化服务平台”,由半封闭的姿态转向合作共融。

而将远大住工多年探索得出的技术经验成果甚至弯路教训在平台上分享出来,能逐步引导更多优势企业进入装配式建筑市场,形成可持续的市场运行机制,引导行业健康、持续、有序发展,收益的终究是整个市场。

2016年7月15日,远大住工与新疆华美大地建筑科技有限公司签署建筑工业化合作协议,双方共同出资建立新疆联合公司,并建立预制装配式建筑构件生产基地。

作为助推中国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的标杆,远大住工紧扣“一带一路”的发展机遇,依托“远大联合”产业合作模式,在一带一路沿线多个重要节点城市抢先树起了“旗帜”。

随着住宅建筑工业化、产业化和现代化水平的提高,预制构件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像造汽车一样造房子”的理念也逐渐被大众认知。目前,远大技术体系除了以服务新型城镇化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为方向,还广泛应用于装配式建筑、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地下室、海绵城市建设等广义建筑工业化领域,“像打磨工艺品一般打磨每块预制件,实现毫米级的精准”仍是他们不忘初心所追求的。

猜你喜欢
管廊工业化装配式
装配式建筑设计中BIM技术的应用
装配式EPC总承包项目管理
地下综合管廊施工技术探讨
装配式建筑EPC总承包管理模式研究
装修一体化装配式建造技术研究
综合管廊天然气管道设计
关于加快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的若干意见
团队介绍
建好地下综合管廊成就城市美好未来
工业化失败的国家缺了什么?(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