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缅跨境经济合作边界效应实地调查

2017-04-25 02:26屠年松付文宇
对外经贸实务 2017年4期
关键词:对策建议

屠年松 付文宇

摘 要:结合中缅跨境经济合作的现状及实地问卷调研结果分析,本文重点对中缅跨境经济合作过程中突破边界效应的主要影响因素及效果进行探讨,提出中缅双方应着力加強跨境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沟通协调机制、降低非关税壁垒,加大各方面的支持力度以突破边界效应,实现中国与缅甸跨境经济合作的跨越式发展。

关键词:中缅边界效应;跨境经济合作;问卷调研;对策建议

自2008年起,中国与缅甸开始构建中缅瑞丽-木姐跨境经济合作区以加强双方的交流与合作,该跨境经济合作区是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重要通道,有效的建设将不仅有利于加强中缅贸易与投资方面的合作,而且可以有效应对美国包围并解决“马六甲困局”,维护中国领土与经济安全。因此,现阶段中国要想在缅甸以至东南亚市场抢占先机、实现与东南亚国家共同发展繁荣,必须加大对缅甸的开放力度、加强中缅跨境经济合作,促进中国与缅甸和谐关系的进一步发展与深化。

一、中缅跨境经济合作现状分析

现阶段,随着中缅跨境经济合作区建设的不断完善与发展,双方经济合作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就双边贸易来看,其一,贸易规模不断扩大。2014年中缅贸易额达到24.97亿美元,在1997-2014年期间,进出口贸易年均增长15.99%,尤其在近五年,双方贸易增长态势明显。据《缅甸时报》报道显示, 2015年中国依然是缅甸第一大贸易伙伴国。其二,进出口商品种类繁多,结构不断丰富。据海关数据统计,2015年中国自缅甸进口商品多为宝石、矿物燃料等,中国出口缅甸的商品多为汽车、石油、机械及零部件、船舶等。在此发展过程中,中缅跨境经济合作既存在有利条件同时也面临困难与挑战。

一方面,中国与缅甸坚实的国家关系以及双方强烈的合作意愿为跨境经济合作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保障。首先,就人文特色来讲,由于中缅双方在地理上接壤,使得中缅两国的跨境民族不仅在语言上互通,而且在习俗、信仰、节庆等方面有很多相似之处,双方边境地区长期友好交流,因此具有天然的联系和认同感。其次,就发展战略及平台来看,中央政府与云南省地方政府都非常重视中缅跨境经济合作区建设,中缅合作有西部大开发和“兴边富民”战略作支撑,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GMS)及孟中印缅地区经济合作( BCIM) 作为发展平台,这些都极大地促进了双方跨境经济合作的进行。再者,中缅跨境口岸建设逐步改善,而且双方在经济结构、自然资源开发、发展潜力方面都有很强的互补性。再加上,人民币国际化以及中缅双方跨境结算问题较好的解决为双方合作创造了货币流通的便利条件。

另一方面,缅甸是当今世界上经济发展比较滞后的国家之一,限制了我国商品流向该地区,而且缅甸国内政局稳定性较差、其民族和宗教复杂多样,同时基于国际上“中国威胁论”的担忧,缅甸转而寻求改善与其他大国之间关系的途径,此举给中缅合作带来了不良影响。一是在交通运输方面,虽然我国与缅甸签订了双边运输协议,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却遇到了很多阻碍,双方运输形式单一,现阶段的跨境铁路、公路以及水运口岸建设不能很好地支撑中缅跨境经济合作的快速发展。二是现有制度和沟通机制不健全以及执行力不足,导致双方无法及时解决合作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此外,科教和人才不足的现状无法满足双方跨境经济合作的需求。三是中缅边境地区毒品、艾滋病、恐怖势力等不稳定因素的存在,都给国家安全以及双方跨境经济合作带来了威胁。因此,中缅双方应该发挥各自的优势,努力克服困难,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才能促进双方跨境经济合作的顺利进行。

二、中缅边界效应的问卷调研结果分析

在对中缅跨境经济合作现状分析的基础上,研究团队在中国与缅甸就中缅跨境经济合作过程中面临的边界效应问题进行了问卷调研。为了让结果更加科学且具有代表性,同时为了减少误差,本次问卷调查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随机选择繁华的商场,随机选取受访者。在中国发放200份问卷,选择西南地区的云南-昆明和广西-南宁各发放100份,收回有效问卷193份;在缅甸同样发放200份问卷,选择内比都和仰光各发放100份,收回有效问卷191份;合计发放问卷400份,收回有效问卷384份。对问卷结果进行系统整理并经SPSS处理之后,得出中缅边界效应的问卷调研结果如表1所示。

通过本次问卷调研可以得出,中缅跨境经济合作过程中突破边界效应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运输成本、结算货币、非关税壁垒以及文化、语言和宗教等因素(见表2),具体如下:

(一)中缅运输成本较高、跨境网络建设滞后,阻碍了双方跨境经济合作的顺利开展

由表1中关于运输成本的6个问卷问题的调查结果显示,人们普遍认为外地产品的价格高于本地产品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距离较远而产生了较高的运输成本;人们希望能够改善交通运输条件,推进中缅间的跨境基础设施建设,以弱化运输成本给中缅跨境经济合作带来的不良影响。正如我们所知,中缅双方的跨境基础设施建设较差:首先,就交通基础设施来讲,中缅跨境铁路建设缓慢,跨境公路的缅甸段很大部分仍然为土路,而水运口岸的管理体系不够完善,这些都与双方日益扩大的经贸合作不相匹配;其次,就通信基础设施来讲,缅甸每100人拥有的电话线路数约为1个,如此落后的网络通信设施无法让当地人们扩大视野便捷地了解和认识中国并接受中国的优秀商品与文化等。再加上,长期以来人们更倾向于购买本国或本地商品来满足需求,大多数消费者担心不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会推高产品价格,从而会减少对外来商品的购买,对中缅跨境经济合作的进一步加强将是巨大挑战。

(二)中缅双方的结算货币以及现阶段人民币的国际化,对双方经贸合作的影响具有不确定性

由表1中关于结算货币的3个问卷问题的调查结果显示,多数人认为使用国际货币的成本要高于使用双方货币的成本,而且过半数人希望汇率稳定。中缅结算货币对双方跨境经济合作的影响既有利又有弊:由于缅甸多次作废国内流通货币造成其信用度很低,西方国家长期制裁缅甸,这些都给对外贸易带来巨大障碍,这是不利的方面;在中缅开放边境贸易初期,双方采用了一系列便利措施应对中缅边境民间结算问题。2008年双方就缅甸国家的经济银行在中方瑞丽市金融机构开立人民币结算账户达成协议,并于2009年1月开始运行,双方跨境结算问题基本解决。2015年人民币加入SDR,标志着人民币的国际化,将促进中缅货币结算的顺利进行,这是有利的方面。因此,对于中缅跨境经济合作过程中的结算货币问题,双方应该做到扬长避短,让结算货币的负面效应向正面效应转化,从而为双方跨境经济合作提供保障。

(三)中缅跨境经济合作过程中存在多种非关税壁垒,一定程度上阻碍双方的经贸合作

由表1中关于非关税壁垒的2个问卷问题的调查结果显示,多数受访者对非关税壁垒有一定的认识,由于中国与缅甸多方面制度政策的不统一,跨境经济合作的沟通协商不到位,致使各种问题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繁琐的过境检查程序和双方不一致的技术标准都给合作带来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四)中缅双方边境地区相似的文化、语言以及宗教信仰给双方交流合作提供了便利条件

多数受访者认为文化、语言、宗教的差异越小则双方贸易壁垒会越少,事实上,在中方瑞丽地区傣族、景颇族、德昂族等多民族世代共生,缅甸則是一个民族众多的国家,在中缅边境地区各民族人民拥有相同的语言和风俗习惯,长期友好交流为经贸合作营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这些非经济因素对中缅跨境经济合作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三、扩大中缅跨境经济合作的对策建议

(一)着力加强中缅跨境基础设施建设

良好的基础设施是中缅跨境经济合作的重要支撑条件,双方应主要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网络通信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着手。首先,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公路建设,援助缅方跨境公路的完善,支持和促成国际大通道建设;铁路建设,加快泛亚铁路为主的关切我国重大现实利益的重要铁路项目建设;机场建设,将缅甸芒市机场升级为口岸机场;水运口岸建设,进一步完善口岸管理信息化、规范化,提升口岸通关能力,从而加快形成便捷的综合立体交通网络。其次,在能源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中缅双方应加强跨境水电站开发,实现能源共享。再次,在信息网络建设方面,努力建成高质量的信息通信网络,形成互通融合的网络环境,全面提升网络覆盖率。只有从根本上打破目前中缅跨境基础设施不通畅、不完善的现状,才能促进双方跨境经济合作的进一步发展。

(二)完善中缅沟通协调机制,降低非关税壁垒

中国与缅甸应积极构建双方对话交流机制与平台,加强两国各级政府间的沟通与协商,规划实施监督和评估机制,成立联合工作组来研究合作的管理模式,努力解决中缅跨境经济合作区建设过程中的运行模式、优惠政策以及组织机构设置等问题。另外,要充分利用现有平台,加强对跨境经济合作过程中的简化商品检验手续、采用统一的技术标准、实行免签证等政策的制定与研究,采取措施降低中缅跨境经济合作过程中的非关税壁垒,共同探索中缅跨境经济合作的有效模式。

(三)提升发展定位,加大各方面支持力度

从中国面向西南开放和国家战略安全的层面提升中缅跨境经济合作区的发展定位,中央政府和云南省地方政府在财政、税收、引入投资及人才等方面应给予具体的特殊优惠政策,并付诸实施。再者,中国与缅甸可以通过双边谈判,签署合作协议,建立中缅跨境经济合作区发展基金,对基金的建立、运行和实施提出可行性思路,制定适合中缅跨境经济合作的方案并创新发展体制。此外,进一步推进文化、教育等方面的交流合作,增进两国人民相互了解与信任。同时,全方位扩大跨境人民币结算的范围,深入挖掘缅甸市场的潜力,实现中国与缅甸全方位开放合作、互利共赢,开创中缅跨境经济合作的新篇章。

参考文献:

[1]李晨阳.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学者的缅甸研究述评[J].东南亚研究,2006(4),31-36.

[2]全洪涛,杨寿禄,龙汝林,李全民.沿边开放的战略选择:中缅跨境经济合作区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2.

[3]屠年松.影响大湄公河次区域边界效应的因素研究[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2(6),79-85.

猜你喜欢
对策建议
县级电力财务稽核管理研究
关于师范类高校植物景观文化建设的调查报告
大学生网络参政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推动机制
财政支出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文献综述
农村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
职校学生手机使用状况调查报告
我国融资租赁业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关于惠城区发展农业的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