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定国的家国情怀

2017-04-26 05:41□易
党员干部之友 2017年4期
关键词:谢觉哉红军

□易 雨

王定国的家国情怀

□易 雨

王定国,“延安五老”之一谢觉哉的夫人,生于1913年,是健在的年龄最大的女红军。她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4年随红四方面军参加长征。从受尽欺辱的童养媳,成长为英勇无畏的红军战士,从目不识丁的农村妇女,成长为德高望重的革命前辈,跨越两个世纪,从黑暗走向光明,她前进的脚步从未停止。在2017年的央视春晚上,全国人民一起唱起了生日歌,祝王定国生日快乐。那一刻,老人的眼里闪耀着晶莹的泪光……

更名重生

1913年2月4日(阴历大年三十),一个名叫王乙香的女婴出生在四川省营山县安化乡一个雇农的家庭。彼时,中国兵荒马乱、民不聊生。王乙香从小就参加劳动,帮母亲给人家推磨。她的父亲因劳累过度离世,因为没钱安葬父亲,三岁半的二弟被卖掉,换回四块棺材板和两升麻豌豆。王乙香15岁被卖去邻村李家做童养媳。人生的寒冬,磨砺出她顽强生存下去的意志。

1931年春,她幸运地认识了杨克明、张静波等一批地下党员,从他们口中得知山外面有一个“没有压迫、男女平等”的新世界。王乙香激动不已,她给自己改名王定国,希望从此改变命运。

她剪掉了长发,扔掉了裹脚布,积极配合当地的农民协会,动员妇女参加革命。地下党的同志和舅舅凑了40多块银圆交给她的婆家,终结了她不幸的婚姻。1933年红军解放营山,王定国带着同乡400余名妇女集体参加了红军,成为有着400多人的妇女独立营的营长,并于当年加入共产党。

1934年3月,敌人下令禁运一切生活物资,企图困死根据地的军民。在这紧要关头,四川省委号召革命妇女组织起来,成立“卢森堡经济公社”,指定王定国担任社长。她接受任务后,看到军民没有盐吃,于是团结全社妇女日夜奋战,终于打出九口盐井,解决了根据地吃盐难的大事。

当时四川遍种鸦片,城乡吸食鸦片烟的人很多,严重地损害了健康,更重要的是影响了红军兵员的扩充。于是王定国制订了一条规矩,凡是家庭成员中有吸鸦片烟者,公社就不售给他全家盐吃;待彻底戒烟后,才能给他们供盐。因为盐是人体必需品,缺盐就全身无力,甚至难以生存下去。如果家庭中有一人吸鸦片,其他成员就会群起而攻之,促使很多人戒了鸦片烟,打了一个相信群众、发动群众的大胜仗。老百姓主动向红军靠拢,革命的种子真正在当地生根开花。

长征路上

1934年,喜欢唱歌跳舞的王定国调到红四方面军前进剧团,随军参加了长征。

1936年2月的一天,剧团随红五军来到党岭山下。凌晨3点,部队向山顶进发,按规定必须在12点以前翻过山顶。为鼓励红军战士奋勇登山,剧团战士们在风雪里当起了啦啦队。山风卷着雪花,漫天飞舞,越往上爬,空气越稀薄,呼吸越困难,谁要是坐下来休息,就很难再站起来了,因此每个人都拼尽全身力气,相互搀扶着前进。还有人踏虚了跌落雪坑,剧团炊事班长张德胜就是跌进雪坑牺牲的。眼睁睁地望着老班长滑下去,被大雪埋得无影无踪,王定国失声痛哭。这时,指导员带头唱起《雪山行》,用歌声激励大家继续前进。一路上,他们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翻越了夹金山、梦笔山、长板山、仓德山、打鼓山。

曾经有一篇名为《九趾红军》的报告文学,故事主角原型就是王定国。王定国很轻松地告诉孩子们:天太冷了,脚冻僵了,用手一摸,脚趾头就掉了,用布包扎一下,继续跟着队伍往前走。

王定国的长征路是唱着歌走完的。过草地时,王定国的体重只有50多斤。“要是胖的话,哪里过得来啊,踩到泥潭里就陷下去了。”王定国说。树皮、草根、皮带、皮鞋,都成了红军战士的“粮食”。如何把牛皮鞋底制作成“美味佳肴”?王定国所在的文工团编了一首打油诗四处传唱:“牛皮鞋底六寸长,草地中间好干粮;开水煮来别有味,野火烧后分外香。两寸拿来熬野菜,两寸拿来做清汤;一菜一汤好花样,留下两寸战友尝。”乐观的歌声,穿透了黎明前的黑暗。

伉俪情深

王定国与谢觉哉初识是在1935年6月的一天,红一、红四方面军在懋功会师。王定国在雪山脚下的河边洗衣服,一位留着胡子的老同志从桥上走过来,对她说:“小同志,请你帮我把两件单衣合起来,中间加些羊毛,缝成一件羊毛衣。”“好的,我明天给您送过去。”王定国答应了老同志的请求。这位老同志就是跟着大部队长征到延安的谢觉哉。

1936年12月5日,剧团奉命慰问从古浪突围出来的红九军,不料与马步芳的部队遭遇。王定国等30多人被敌人抓入牢房。“白天,不见太阳;夜晚,不见月亮。房阴森森,人孤零零,只有豺狼把牢房。”多年后回忆起被俘的境况,王定国写下了这样的诗句。不叛变、不泄密、不出卖组织,是王定国那时的全部信念。

1937年8月,党中央在兰州成立八路军办事处,全力营救被俘的同志,当时任八路军办事处党代表的是谢觉哉。经过多方斗争和努力,被俘的同志脱险了。组织安排王定国在办事处工作。后经彭加伦介绍,毛泽东批准,1937年10月,王定国和谢觉哉结婚。在延安时期,王定国先后担任边区政府机关党支部书记、行政秘书、延安市妇联主任。

结婚后有一次,谢觉哉写文章时让王定国去办公室拿《西北日报》。王定国拿了三次都没拿对,她难堪地说:“我不识字。”谢觉哉听后,说:“不用怕,我教你。”一个愿教,一个愿学。二人既是伴侣又是师生。在他们相伴的34年中,王定国以惊人的毅力跟着谢觉哉学写诗词,练习书画,从大字不识的文盲成为书画俱佳的文化人。

王定国一直在谢觉哉身边工作,偶尔因事分离又总是书信往来。见字如面,是那个年代最纯情的告白。1953年5月15日,王定国送给丈夫谢觉哉一篇诗文:“谢老,自从我们在一起,不觉已近20年。互相勉励共患难,喜今共享胜利年。今逢你七旬大寿,我无限欢欣。正当可爱的春天,正当祖国的建设年,花长好,月长圆。为建设共产主义社会,祝你万寿无疆,祝你青春长远。”谢觉哉以“后乐先忧斯世事,朝锄暮饲此中天”相和。后来,王定国坚持写作,出版了《后乐先忧斯世事》一书,书中不仅遴选了她从1937年起所写的上百首诗词,更是记载了她工作和生活中深浅不一的脚印。

清廉家风

在延安时,陕甘宁边区开展大生产运动。王定国率领的生产小组种的蔬菜、养的猪多次在边区生产展览会上获奖。让王定国尤其自豪的是,毛泽东主席看了展览后,亲自为她题写“再接再厉”,作为嘉奖。毛主席常常风趣地说,“谢老好哇,堂客(即妻子)又勤劳又贤惠”“谢老有福,有个贤内助”。

新中国成立后,谢觉哉担任内务部部长、最高人民法院院长。面对老家过来投靠自己谋取职位的亲戚,他总是严词拒绝,彰显了为民为国的共产党人本色和清廉正派的风范。王定国受谢觉哉影响颇深,同样对家人严苛、对群众热情,对此大儿子谢飘曾难以理解:母亲虽然为很多人写过推荐信,却从来没有在他考学、当兵、提干、复员直到退休的任何一个阶段为他说过一句话。“过了很长时间,我才慢慢懂母亲。”谢飘说,“母亲一直教导我们学本事、干实事,做一个普普通通的老百姓!”

1971年6月15日,谢觉哉与世长辞。谢觉哉去世后,按规定遗属可以继续住原来的房子。王定国却主动找到组织:“我不是遗属,我有自己的工作,我是什么级别就住什么房子!”她随即遣散了秘书,退掉了司机,搬出了带院子的大房子。

1984年是谢觉哉100周年诞辰,王定国和孩子们决定,将谢老生前省吃俭用收集的两万多册线装书(其中不乏各个朝代的珍贵版本),捐献给中央档案馆。

上世纪80年代筹备长城保护协会时,王定国认为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但当时长城破坏严重,周边老百姓盗掘青砖修补房屋,这让她忧心忡忡。协会筹建之初,没有一分钱经费,王定国就找到砖窑,拉着烧好的砖,挨家挨户去换老百姓盗掘的长城砖。协会成立以后,王定国坚持“三不要”原则:不向国家要经费、要编制、要办公场所。王定国当时在北京东城区翠明庄的家成了办公室,工作人员日常吃饭在翠明庄附近的食堂,费用都是从王定国离休工资里扣除。当这些组织发展起来,王定国却选择了淡出,把名利都让给别人,也许在她看来,与吃水比起来,打井更重要。

这就是王定国的家国情怀,从来不问自己该得到什么,而是总想自己该对国家做些什么。

猜你喜欢
谢觉哉红军
谢觉哉的读书之道
一条常用的御寒毛毯
毛泽东与谢觉哉深厚的革命友谊
谢觉哉
少寨红军桥
盛开只等红军来
十送红军
石背上村有口“红军井”
再唱十送红军
倔强的小红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