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立江南的“绿”舞花

2017-04-26 20:21宗子荷
牡丹 2017年3期
关键词:编导战士舞蹈

宗子荷

一、成立到崭露头角时期的发展概况

新中国成立后,军旅舞蹈呈现出稳步发展的态势。1950年6月,美国攻打朝鲜,无情的战火烧到了中国东北边境,严重威胁了中国的安全。一场抗美援朝的活动在我国轰轰烈烈的展开。我国英勇的人民志愿军冲锋在第一线,而中国的艺术家则抱着高涨的热情,以艺术的形式投入到这场保卫战中,于1953年出国前往朝鲜慰问中国人民志愿军。

在建国初期的大环境下,国内正由战争阶段过渡到和平阶段。当时,我国舞蹈作品的一个鲜明特点就是紧密结合社会生活,贴近生活,反映生活。一些作品动作质朴简单,更有一些是将生活状态经过艺术处理,以近似于“再现”的形式呈现在舞蹈上的。当时的创作也多与政治紧密相联,作品风格较为单一,题材选择也并不丰富。

为了发展中华民族的民间音乐舞蹈艺术,文化部在1953年到1957年间连续举办了两届全国民间音乐舞蹈会演,此期间可以说是我国舞蹈事业的初步繁荣阶段,正是从初级奠基阶段到繁荣阶段的过渡时期。经历过战火的灼烧,军旅舞蹈的创作风格渐渐地步入正规化、程式化的发展阶段。全国各大文工团开始建立、定名,而就在这一时期,前线歌舞团于1955年正式被国防部命名成立。

要说前线歌舞团真正崭露头角的时期,就一定要说到第三届全军文艺会演。全军第三届文艺会演于1964年4月6日至5月10日在北京举行,全国各地以及各个部队军种共有18个专业代表队,共演出35场晚会,其中舞蹈节目共有83个,而获奖作品就高达57个,占到作品总数的69%。而这一时期前线歌舞团的创作风格特点,则是丰富了选材,深挖主题立意,拓宽了表现手法,更好地继承运用和发展了民族民间舞的素材。在第三届全军文艺会演上,前线歌舞团涌现出了一批获奖作品,如《丰收歌》《战士的心》《东海前哨之歌》《咏梅》《死靶要当活靶打》等。

二、风格特点及代表作品

(一)小故事,大意义——舞剧《战士的心》

这一时期,前线歌舞团产出的军旅舞蹈作品,与以往只表現军人在训练场上训练有素、战场上抛头颅洒热血的刚毅形象不同,出现了着重刻画军人内心情感的创作新题材。例如,由编导徐兵克、尉迟剑明、周文琦在1964年编创的《战士的心》,讲述了一个新入伍的战士想当一名海防哨兵,他性格顽皮、自由散漫,却一心想创建功勋,后来根据工作的需要,被分配到炊事班的故事。编导首次大胆地运用一个不起眼的小角色作为故事的主人公,以“小角色”内心情感的变化作为切口,着重刻画人物内心世界。

本想大展拳脚的小战士被分到炊事班心中自然不悦,谁知他身在伙房,心却在练兵场。做饭的时候,他还幻想自己在练兵场上飒爽的身姿,在梦中梦见了自己军功卓著,收获了大家的爱戴和尊崇。由于作者着重表现的是舞剧中人物的内心活动,在小战士梦境的这一舞段设置中,编导灵活地调动舞台的各种手段,运用灯光的切换、舞台的调度、道具的配合、演员丰富的表达形式以及舞台的装置艺术,将战士的梦境与现实自如地进行切换。可见编导在舞蹈艺术创作的造诣之高。

值得一提的是,在此舞段中,道具的变换也是点睛之笔。在梦中小战士挥舞着枪支,战功赫赫的他接受着人们送来的花环,可就在梦醒之前,一切都突然消失不见,像魔术般奇特,着实抓了一把观众的眼球,也猛抓了一把观众的好奇心,完美地推进了剧情的发展,也进一步刻画了剧中的人物形象。小战士正春风得意时,却被烧糊了的饭菜味儿唤醒了。这一下梦也醒了,饭也糊了,当然也受到了老班长的责备。小战士这份不满现状的心绪,老班长尽收眼底。他发现了小战士这种不安于本职工作、一心只想建功立业的心情,这种急切的“功利思想”是不正确的。所以正准备复原回家的老班长,在这一时刻选择了留下。他欲用自己作为模范去影响这不安心的小战士走向思想的“正轨”。通过舞段情节的推进,小战士在无意间发现老班长竟是参加过抗美援朝的英雄。震惊之余的他,懂得了和平时期的战士应尽的责任,应有的思想觉悟,意识到如何对待且积极规划现有的本职工作。

从舞剧的情节设置上,人们可以清晰地领会到编导选题的立意。正如上述,此时国家正处于由战争阶段过渡到和平阶段的时期,战士们想冲锋陷阵、保卫国家固然值得赞扬,可此时此刻已从战场走向平凡的工作岗位中。他们的思想变化也是值得关注的焦点,因为他们不再无血肉的概念,而是真真正正有思想、有理想的一代青年人。他们渴望为保卫国家,时刻准备牺牲自己,他们也渴望建功立业,这也是人之常情。但他们身处于革命的群体中,在不计较个人名利、只为奉献的老兵中,不断地净化着自己的思想境界,这是一个英雄思想的高度,更是一个军人应有的思想高度。舞剧中刻画的军人形象,完美地凸显了军人人性中真善美的一面。

作品故事虽小却极具张力,且不乏点点动人之处,题材也不仅仅是单纯的练兵、演兵。首次在军事题材中描绘了一个“不完美”的战士在“英雄”老兵的熏陶下是怎样慢慢成长的故事,而不同于以往外化军人形象、英雄气概等。这在整个舞蹈界的军事题材创作中开创了先河,拓宽了舞蹈选材的领域,也使和平时期的战士形象得到了丰富,显得更加立体、丰满。这是史无前例的创新突破,值得标榜。

(二)早期江南舞蹈的代表《丰收歌》

再如编导黄素嘉编创的反映水乡人民劳动生活的舞蹈《丰收歌》,于1964年首演。该作品是由12位青年女舞者来演绎江南妇女,表现出江南人民干劲十足、热情高涨的劳动情绪,描绘了江南人民大丰收的劳动景象。这部作品是早期江南舞蹈的代表作,舞蹈真实再现了丰收的情景以及众人拾柴火焰高的热情。这一切都源自编导扎根于江南生活的地域土壤,在切身体会过饥饿以及艰难的日子以后,编导在作品中融合了自己的亲身感受,深知这场丰收的来之不易。这是内心迸发的热情,这是内心狂喜的呐喊,编导将积压在心中的激情伴着创作灵感喷涌而出,用高涨的热情以及对艺术的见解,编创了风靡一时的经典作品《丰收歌》。

当时舞蹈创作的思潮是赞颂劳动者质朴纯真的自然美,黄素嘉所编创的《丰收歌》把握了舞蹈创作思潮的主流,舞蹈内容紧密贴合这一时期所特有的时代气息,在当时来说可算得上“接地气”。 情境真诚朴实,给人以至真至诚的美好感受。而《丰收歌》的成功,不仅是因为它真诚朴实的美,在选材上首次大胆地以江南水乡的劳动生活为主题,满足了那一时期的审美需求。在经历了三年食不果腹的艰难时期后,农业发展是生存的根本,人们对于劳作的积极性十分高涨,以劳动为荣,以劳动为美。创作的思潮与社会的共同需要创造了人们心中所向往的“大丰收”,使观众的内在外在都得到高度的满足,同时带来了剧烈的社会反响。

编导大胆地将农民劳作的镰刀和擦汗的毛巾作为道具,这使得作品更加贴近生活,也更加贴近观众。演员手中的那一条黄色纱巾,更是不容小觑。一条简单的纱巾,在编导设定的特定情境中,竟出现了两层含义,既能当作汗巾挥舞出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又能作为金黄色的麦浪,以三排轮番接力、麦浪不断的巧妙设置,表现出麦浪滚滚、一望无垠的丰盛景象,又可以根据人员的设定,两排演员起落交错,变化层出不穷,却道出“丰收歌儿唱不完”的喜悦。这一神来之笔,使作品更加妙趣横生,整个舞蹈画面充斥着炙热的劳动激情,饱含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完美地诠释了劳动的健康美。

《丰收歌》的创作风格不失思想立意的深度,也不乏质朴而接地气的舞蹈语汇、深入人心的创作题材,满足了当时的社会需求。编导“粗中有细”的表现手法与表现形式的出新,将作品推上了成功的顶峰,也使得《丰收歌》成为江南舞蹈作品的标榜,影响了那一时期的江南乃至全国舞蹈作品的创作。

(南京艺术学院舞蹈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编导战士舞蹈
学舞蹈的男孩子
冰上舞蹈搭档
新媒体时代广播电视编导的创新与改进
舞蹈课
交警之歌
——献给第一线的交警战士
超级战士要上网
走进新入伍战士的心里
论行进旗舞编导与舞蹈编导的区别
我和舞蹈
电视编导的机制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