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2016—2017学年高三年级第一学期期末统测作文

2017-04-26 20:39
中学生天地·高中学习版 2017年4期
关键词:升华形式主义仪式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生活中有不少的仪式,如成人仪式、结婚庆典、校庆典礼等。有人说仪式是需要的,仪式感使人摆脱了日常的平庸琐碎,获得庄严神圣的体验。也有人认为现有的不少仪式裹挟着各种利益,沦为形式主义,缺乏应有的内涵。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写一篇论述类文章。

【注意】 ①观点自选。②题目自拟。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命题意图与审题立意】

仪式,是生活中比较普遍的现象,同学们都有亲身体验,如升旗仪式、开学休学典礼、成人仪式、运动会开幕式和闭幕式等。有感性的体验,容易激发思考,人人有话可说,入题不难。同时材料本身内蕴是丰富的,有较为广阔的思考空间,要写得好,写得有深度,需要展开多维度思考,这又符合高考作文所要求的区分度。

命题时设置了不同的思考角度:正面肯定的是生活需要仪式,仪式感能使人获得庄严神圣的感觉;反思的是当前不少人和单位借助各类仪式谋取额外的效益,比如政绩、利润、名声,使得仪式原本具有的文化内涵削弱,疏离,以至完全消失。

审题时首先要厘清基本概念:仪式、仪式感、形式主义,思考仪式、仪式感的重要性、必要性,思考它们在当今社会的变异——借仪式赚取利益和名声。然后发散开去:生活中有哪些仪式、什么样的仪式感,如何产生无法替代的文化价值,对个人、集体和社会有怎样的影响;仪式、仪式感在传统文化中的表现,有哪些相关的论述,今天该如何继承和弘扬;当今异化的仪式有哪些,比如“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比如商业机构的开业、几周年店庆等。再深入辩证思考文化内涵与外在仪式的关系、形式与形式主义的区别等。

能围绕仪式、仪式感谈论,或者就某个具体的涉及仪式和仪式感的事例展开思考,有所分析阐述,就是符合题意的。当然,最切合题意的是分析仪式与形式的关系,注意区别仪式与形式主义,有辩证的深入的思考。这样的立意才有一定的深刻性和全面性。

【评分标准】

如果完全脱离材料,另立话题,就有宿构、套作的嫌疑,打分自然就在20分及以下。抓住了话题中的一些词语,如围绕形式主义、追逐利润等,叙述自己的经历或编写一个故事,整体上没有论述,也不见观点和倾向性的文字,打分在40分及以下。

语言表达方面,要有文体感。论述类文本的语言不同于文学性语言,可以适当注意语言表达的生动性和文采,但应立足于理性思辨,概念清晰,表达简洁、准确,规避夸张和诗意的修辞。有些文章审题没有偏差,但描述性语言过多,缺乏逻辑和论证,这在思维上就表现出简单和肤浅。对这类文章,要适当降低等级给分。

在仪式感的背后

仪式如同钟表,在我们的生活中嘀嗒而行,不徐不疾,不紧不慢,似乎从甲骨文的巫祝卜筮开始就是这样,铭刻这岁月,装裱那足迹。

一个人,从满月宴始,到成人礼毕,再到步入婚姻殿堂,最后一抔黄土掩风流。我们的一生与大大小小的仪式纠缠在一起,晨会校庆年夜饭,憧憬也好,厌倦也罢,你都必须直面它,因为它是人生的一个个节点。

实际上,如果你不敷衍塞责而是认真求索,在仪式背后有很多奥义待你思考,在正装深处有不少箴言嘀嗒作响如黄钟大吕振聋发聩。

仪式感的背后是敬畏。福楼拜在给友人的信中写道:“我每天读书,看报,按时看日出”——“按时看日出”,我被这句话猝然绊倒了。日出蕴含着力量,孕育着新生,这灵魂的升旗仪式被多少蒙头大睡的鼾声淹没了?墨云大师说:“除了敬畏,我们什么都不缺。”而日出不正是教人敬畏的最好的方式吗?没有见过大自然的瑰丽神奇,又怎会感悟其深邃?无独有偶,俄罗斯画家在森林明月前的深情一跪——不以这样的仪式如何表示对其敬畏?

仪式感的背后是认真。杨澜在采访华人首富李嘉诚时,曾细致地描绘了一个细节:他走进来,步子轻快,与每个人握手问好,并微微弯腰,递上一张名片,近乎多余地用潮州话自我介绍。发到摄影师时,名片不够了,采访进行到一半他又从助手那儿要了一张补给摄影师。这一切都是那么自然。这个细节让我对李嘉诚油然生敬。谁说成大事者不拘小节?成大事者不是连见面仪式都毫不含糊的李嘉诚吗!

仪式感的背后是使命。昔者,诸侯会盟须歃血以表誠意,天子封禅泰山祭社稷只为保佑子民来年风调雨顺。齐将田单在阅兵式上高呼:“国亡矣,焉有家!”齐军士气高昂,个个如猛虎下山,竟一战收复全部失地。今朝,大到总统总理就职,小到献身军队,没有一个国家是无须宣誓的。这些仪式凝聚了你我,传承着使命,鼓舞着民族前进前进再前进。

诚然,有些仪式走向了形式走向了空洞。但那不是仪式的错!我想,是因为执行仪式的人不懂得仪式背后的深刻内涵。

我们需要仪式感,唯此,岁月才会与我们一道,把没完没了的点点滴滴化成钟鼓齐鸣!

得分: 52分

材料提供了关于“仪式感”的两种对立的观点,这篇文章取其一而论述之,切合题意。全文设置了三个分论点,从“仪式感的背后是敬畏”“仪式感的背后是认真”“仪式感的背后是使命”三个层面,论述“仪式感”的意义与价值。选择的事例确切、真实,同时,论证与事例兼备,涵盖古今中外,多维度地、丰富地体现了事例与论点的“匹配度”,能有效地证明观点。

全文结构比较合理有序:以“仪式如同钟表”设喻起笔,表达仪式感和我们的生活同行共伴,更以一生的经历与各种仪式的“纠缠”,体现仪式感与生活互动的紧密性;主体部分采用并列式结构展开论述,层次清晰;最后以“需要仪式感”简约有力地收束全文。文章内容集中,体现了一定的思想深度。语言以简洁清晰的思辨性表达为主,又辅以简约灵动的文学性表达,体现出作者个性化的追求。

在仪式中升华

仪式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大大小小的仪式随处可见,也引来了褒贬不一的评价。部分人对仪式持批评的态度,他们抵制这种滥于形式、没有内涵的仪式。也有人肯定了仪式的存在。在我看来,虽然仪式存在着形式主义,但它仍然是十分重要的,它让我们提高了自豪感,我们也能在仪式中升华。

何谓升华?升华就是使人们脱离平庸,脱离琐碎,摆脱纷杂的心灵阴霾,在经过洗礼之后,精神的层次得到提升,心灵得到感化,变得更加纯净,更加圣洁。而仪式恰好可以作为升华的催化剂。仪式庄严的气氛使人正襟危坐,仪式浩大的场面使人得到心灵的震撼,仪式的隆重使人有了庄严的体验,使命感顿时充盈整个胸膛。经过仪式的洗礼,人们脱去腐朽的外壳,挣脱了命运的枷锁,灵魂变得更加圣洁。所以说,生活中,一些徒有其表的仪式为人所不齿,我们也可以肯定部分人对其的批判,但是不得不承认,仪式的存在,使我们明白了生活的意义,让我们可以更好地感悟人生。

仪式贯穿古今,而每一次的仪式都是一次历史的升华。要不是战士出征充满热血的仪式,何来战场上奋勇杀敌、视死如归的气概?如果没有开国大典那庄严的仪式,何来中华民族的自豪与信心?要不是高考前的百日誓师大会,何来考场上学生们的沉着稳重、得心应手?所以说,仪式并不是一种形式,一种空洞。它更是一道光芒,一种激励,一束火花,拨开人们心中的乌云,唤醒人们内心深处沉寂已久的雄狮,让人奋起,促人向上,去改写历史,创造辉煌。作为21世纪富有理想的有为青年,我们更要重视仪式中所蕴含的发人深省的意义,我们要让仪式永远地存在于我们的身边,作为良药,作为警钟,作为指点迷津的导师。我们重视仪式,深切体会仪式所带来的神圣感,并且感悟仪式中所蕴含的真谛,让仪式为我们洗去尘埃,得到精神和心灵的升华。

因为有了仪式,历史的长河才气势磅礴,未来的道路才宽阔顺畅。我们要接受仪式的洗礼,在仪式中升华自我。

得分: 50分

“仪式升华人生”是作者的观点。文章行文脉络较为紧凑,能始终围绕观点展开论述,几乎没有“旁逸斜出”的散笔,是一个亮点。首段点出仪式与生活的高关联度,鲜明表明立场:仪式提高自豪感,人们的精神在仪式中得以升华。第2段论述分为两个层次,一是界定“升华”的内涵,二是“仪式”在精神“升华”过程中的作用。第3段谈古说今,以连续反问的形式强化“仪式”在心灵“升华”上的意义,并联系自身实际,再谈“仪式”之于当今有为青年的重要性。末段回应标题和主旨,简洁收束全文。

作者理论论证能力较强。但需要提醒的是,论述类文章离不开确凿而典型的事实论据,这是此类文章写作的基本原则之一。离开了可靠的事实依据,说理也许会流于形式和空洞。文章第3段虽然也有简单罗列的例子,但由于缺乏分析论证,未能点明例子与观点之间的逻辑关联,也就没有很强的说服力了。建议在第2段中增补事实论据,并围绕观点进行阐述。

绽放理性的仪式之花

日本点茶技艺流传已久,却鲜有人知此乃中华文明产物。同样庄严华美、极富仪式感的文化,为何在中国失传?有人说,这种文化太过形式,收费高昂,已沦为形式主义,而我想说,仪式与我们密不可分,水乳交融之中自有理性之美。

庄严之美。仪式可以让人由内而外体味神圣之感。主持人、记者柴静的摄像王忠新,在柴静去找他诉苦时泡了功夫茶。柴拿起来就想喝,他接过,倒上第二次水:“这样你的舌头才分得出厚薄。”的确,当我们心浮气躁之时,厚重古朴的仪式感能给人以心灵的震撼与抚慰。它能成为人心灵的寄托,使人闻到文化独有的香气。

秩序之美。G20峰会上,我们看了太多的国宴,欣赏了张艺谋导演的文艺演出,然而第二天便有人评论“国宴全是虚假的形式主义”,因为根本吃不饱。而我却说,国宴本身就是一种身份确认的过程,你参与了,那是对你身份的认可,是对你参加会议的一种资格认证,是对社会秩序的明确。而仪式起的就是对因“人”构成的社会秩序的确认作用。

警敬之美。学校举办高三誓师大会、“成人礼”,起的是对学生的鞭策与激励作用,更有如香港立法委员会的宣誓、主席上台前宣读规定内容,其实都是一种警示。这类仪式是对警界线的明确,具有激励、警示人们的作用。不得不说,若缺少仪式,恐怕港独势力又将进一步扩大,社会公正与和谐堪忧!

那么,是不是说我们应多鼓励仪式的使用,而可以簡化仪式之后“实干”的内容呢?

这事实上是另一种形式的愚昧。用仪式来使自己安心,昭示给周围人以及自己以决心,来安慰自己真实的无能。

尼采认为,人要进步,首先要敢于认清自己,这样以后才能成为超人。

但他也借查拉图斯特拉之眼看到,人们是如何嘲笑他,安居于固有的愚昧之中,坚守祖上流传下来的荒诞仪式。

这是永恒不变的卑微人生,毫无时代意味。但是我们也应明白,永恒的卑微之上终将开出理性之花。

当我们认清自己后,我们才能说:我热爱仪式,并以此为警醒。当人类跨过这一关后,我们才能说,我们离超人又近了一步。

得分: 46分

文章论述的第一层次:仪式具有理性之美,这种美与生活水乳交融。什么是理性之美?三个关键词:庄严、秩序、警敬。这一层次采用了并列式论证结构,运用具有典型性、时代感的事实论据,比较充分地展开论述,体现了材料与观点的高度契合。

文章论述的第二层次:认清自我是使仪式绽放理性之美的前提。这部分结构较为松散,文意不甚明确,没有论述“认清自我”与“仪式的理性之美”的逻辑关联,与第一层次的连贯性也无从体现。运用尼采哲学的事实论据,意图不够清晰。至于“那么,是不是说我们应多鼓励仪式的使用,而可以简化仪式之后‘实干的内容呢”,则又稍稍偏离题意。

值得肯定的有两点:一是作者对社会生活、历史文化有自己的思考,这在文章第一层次的写作中得到较为充分的体现;二是作者着意于提升文章的境界,表现思想的深度,这在第二层次的表述中可以看到。在如何运用准确、清晰、有思辨力的语言表达深度思想方面,尚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猜你喜欢
升华形式主义仪式
贪吃蛇升华记
“表演完美”也是形式主义——为政不能耍把戏
十岁成长仪式
仪式感重要吗?
形式主义“闻着臭,吃着香”
“开会”不是形式主义,“会海”才是
挂在“墙上”的形式主义
胡娟:奉献也是自我升华
开营仪式
教育下一代 升华老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