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黑龙江省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对策研究

2017-04-26 08:12王晓玲董绍增安春生
对外经贸 2017年3期
关键词:转型升级新常态黑龙江省

王晓玲 董绍增 安春生

[摘要]在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动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从黑龙江省产业结构现状入手,剖析了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中面临的困境,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加大金融对产业转型升级支持力度等建议。

[关键词]新常态;黑龙江省;转型升级;创新

[中图分类号]F12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283(2017)03-0044-03

近年来,黑龙江省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取得了积极成果。然而,黑龙江省产业结构转型情况与我国其他省份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通过对黑龙江省产业结构现状及产业结构转型中面临的困境进行分析,提出促进黑龙江省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对策建议,对带动黑龙江省经济健康有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一、黑龙江省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党的十七大提出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以来,黑龙江省经济呈现稳步增长的态势,已经初步形成三产协同发展的格局,产业机构逐步优化。三产由2008年131∶525∶344调整为2015年的175∶318∶507。2013年以来,第二产业“一柱擎天”的局面正逐步改变,第二产业在三产结构中的比重下降明显,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上升显著,整体产业结构保持在“三二一”的态势 。

可以预见,黑龙江省作为我国农业大省和重点商品粮基地,第一产业将继续发挥关键的基础性作用。第二产业比重逐步下降,但对能源产业的依赖依然严重,还应在工业内部结构优化上下功夫,使第二产业朝着精深加工、节约环保和可持续性方向发展。第三产业是黑龙江省发展的重点产业,在促进第三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方面,应大力发展金融、旅游、现代物流、文化创意、信息服务等现代服务业,保持产业结构“三二一”格局。

二、黑龙江省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面临的困境

(一)过度依赖重化工业和资源密集产业

1.第二产业过度依赖重化工业。黑龙江省传统工业占比达到80%以上,产业结构过度依赖重化工业,极易受国内外市场的冲击,在经济发展下行期呈现加速收缩趋势。

2.资源型城市占比较大。黑龙江省是我国资源型城市最多的省份,随着传统能源和资源价格走低,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增加了产业结构转型难度。

3.国有企业比重偏高。黑龙江省重化工业和资源型企业大部分是国有企业,如龙煤集团、大庆石油公司等,长期占据大量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市场垄断,阻碍非公有制主体进入市场,导致这些产业缺乏竞争活力,难以形成新的支柱产业。

(二)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较弱

创新驱动是促进产业升级的不竭动力。近年来,黑龙江省产业创新能力虽有一定程度提高,但仍存在着创新动力不足和能力较弱等问题。由于科技创新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健全,缺少良好的外部环境,加之政府和企业科研投入的成本过高、周期长、收益慢,导致科研力度薄弱,大多数企业并未建立研发机构。个别企业虽与科研机构开展协同合作,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周期长,转化效果不尽理想。受经济发展水平、地理位置、气候环境、基础设施水平、薪酬待遇等因素的影响,对人才的吸引力较低,高端创新型人才流失严重。

(三)金融行业对产业转型升级支持力度不够

银行贷款是企业获取资金的主要方式。從融资方式看,黑龙江省间接融资比例大于直接融资。一方面,银行出于资产安全性的考虑,对有抵押、有担保、有实力的国有大型企业投入较多的金融资源,对中小型企业和小微企业金融支持力度十分有限;另一方面,黑龙江省金融资源较多投入传统产业,对战略新兴产业和高科技产业支持力度不足。

从金融创新方面看,黑龙江省的多数商业银行以存贷款利差作为利润的主要来源,中间业务所占比例较低,业务种类和渠道都需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市场上的金融工具种类较少,新兴产业和中小企业获得金融支持存在一定困难,制约了黑龙江省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

三、新常态下黑龙江省产业转型升级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今后一个时期,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黑龙江省经济经济下行压力增大,供给不能满足需求变化的矛盾加剧,需要从供给端入手,寻找新的有效需求调整供给结构,实现供需的有效对接,促进企业主动转型升级[1]。

1.加快发展现代化农业。加快农业信息化和标准化建设,提高农民科技水平,引进先进生产技术,加速高新成果的应用推广,大力发展绿色和有机食品,以绿色食品引领农业品牌化;延伸和重构农产品产业链、价值链,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构建“接二连三”的农业全产业链,推进农业与第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带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

2.优化工业结构,加快发展服务业。逐步淘汰重化工业中的过剩产能,增加有效供给。落实《中国制造2025》规划,升级改造传统制造业,发挥黑龙江省工业基础雄厚的优势,发展高端制造业和战略新兴产业。依托“一带一路”战略,以俄罗斯远东开发为契机,利用好国内外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加快发展跨境电商,充分带动制造业、物流服务业等产业的崛起,推动产业结构升级转型[2]。

3.促进龙头企业与中小企业协同发展。推进黑龙江省传统支柱产业国企改革,通过企业兼并、重组等多种方式形成跨行业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充分发挥大型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推进大型企业集团与中小企业的产业链接,引导大型企业集团集中发展产业链核心环节,中小企业以外包形式承接非核心业务和辅助业务,引领中小企业快速发展,以此带动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

(二)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经济新常态下,以创新驱动黑龙江省的产业结构升级,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加强科技创新,盘活“存量”,优化传统产业结构,依靠科技创新将研发、节能等密切结合,实现传统产业升级转型;另一方面,通过科技创新做强“增量”,培养新兴产业,实现产业结构升级[3]。

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各级政府增加科研投入专项资金,出台鼓励创新的税收优惠政策,重视知识产权保护,营造科技创新的浓厚氛围;提高科技创新能力。鼓励企业自主创新,加强与研究机构、高校之间的技术交流与合作[4];鼓励企业发展“互联网+工业”新业态,推动企业利用大数据、云计算和物联网等信息通信技术,增强企业创新能力,改造原有产品,开发新产品,搭建智能服务平台,促进传统产业结构升级。

(三)加大金融对产业转型升级支持力度

优化金融资源配置。依据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黑龙江省今后产业空间布局的要求,制定有针对性的融资政

策。加强对技术创新、产业转移、产品精深加工等融资需求的支持力度,逐步取消对落后产能和“两高一剩”产业的金融支持,倒逼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加快金融工具和服务模式创新。鼓励创新金融工具,发挥银行业产品创新的优势,引导银行业创新开发与产业结构转型相适应的金融产品。借助银行业信息技术优势,加强与互联网的融合,建立互联网平台服务网络,创新金融服务方式。

加强抵押担保方式的创新。鼓励金融机构扩大抵押品、质押品认定范围,创新符合新型产业融资特点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等新型模式。

(四)重视人才引进与培养

政府多举措优化人才就业、创业环境,加强对企业管理者的培训,建立教育、运用、管理三者相结合的激励机制,促进人才引进与培养。把人才引进与培养纳入产业发展规划,充分发挥人才的最佳效能。完善人才引进配套政策。建立健全人才引留体系,建立人才测评体系和人才激励机制,设立杰出人才贡献奖,营造尊重人才、爱惜人才的社会氛围,提高生活、经济和政治待遇[5];建立人才培养体系。关注市场需求,探索政府、高校、企业“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快技能型、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为黑龙江省产业结构转型和产业层次提升,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保障。

[参考文献]

[1]杨伟民.适应引领经濟发展新常态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J].宏观经济管理,2016(1):4-6.

[2]刘国斌. “一带一路”基点之东北亚桥头堡群构建的战略研究[J].东北亚经济论坛,2015(2):93-103.

[3]张志元,李兆友.新常态下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动力机制及战略趋向[J].经济问题探索,2015(6):144-149.

[4]杨俊峰.新常态下我国产业结构转型的动力与优化路径[J].商业经济研究,2016(9):172-174.

[5]樊锰,王荣华.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因素及思路分析[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4(4):125-126.

(责任编辑:顾晓滨蓝亮)

猜你喜欢
转型升级新常态黑龙江省
黑龙江省节能监测中心
黑龙江省土壤污染防治实施方案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令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令
房地产开发模式转型升级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