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廊桥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2017-04-26 09:27郑力弟韦晶姝
牡丹 2017年3期
关键词:廊桥乡土家乡

郑力弟?韦晶姝

钱理群教授多次提出了“认识你脚下的土地”的口号。他说:“在全球化这样一个背景下提出这样的口号,其实就是寻找我们的根,我们民族国家的根。所以乡土教材不仅仅是增加学生对一些乡土的了解,更重要的是建立他与乡土(包括乡土文化、乡村的普通百姓、父老乡亲)的精神血缘联系。”在乡土文化渐失依存载体而日渐式微的当下,为了让“土”元素——乡土文化资源融入校园,中职学校在培养合格中等职业人才的同时,应自觉肩负起传承、保护和发扬光大本土文化的重任。那么,如何让“土”元素融入校园,成为校园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润物细无声”地潜入莘莘学子的心田呢?本文以“廊桥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为例,通过阐述“土”元素融入校园的三个策略与方法,将乡土文化有效融入校园,使乡土文化成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借助课堂主渠道,融入“土”元素

(一)开发和利用“土”元素,使乡土文化资源成为鲜活的课程资源

利用开展校本“乡土文化课”选修课的契机,积极开发地方文化“土”元素,科学取舍,突出与学生专业密切联系的乡土文化教学,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乡土文化的兴趣。福建省屏南职业中专学校课题组和教研组先后合作开发了系列乡土素材:“地名篇:透过地名品读悠悠的家乡史”“传统村落篇:走进历史文化名村漈头,品读悠久的村落文化”“人物篇:品读乡贤,汲取成长的力量”“廊桥篇:走进廊桥,感悟博大精深的廊桥文化”等。每个单元篇又细分为若干章节,如廊桥篇分为6个章节:(1)“虹桥寻踪,疑案探秘”;(2)“天地人和孕育廊桥”;(3)“穿越廊桥解旧梦之一:结构形式,巧妙独特”;(4)“穿越廊桥解旧梦之二:建筑艺术,别具一格”;(5)“穿越廊桥解旧梦之三:桥庙合一,天上人间”;(6)“穿越廊桥解旧梦之四:匠心独具,精神丰碑”。

这些带有浓烈乡音乡情的课程资源,具有鲜活的生活味,是学生可亲与乐读的资源,读后让他们觉得历史文化并不是高高在上、遥不可及,就存在于现实生活,就在自己的身边,并与自己的人生息息相关,因此激发了学习探究乡土文化的兴趣。

(二)发挥“土”元素固有的优势,贴近学情设计教学

廊桥等乡土文化资源是学生能“闻其声,见其形,临其境”的乡土学材,让学生有种与生俱来的亲切感,学生或多或少在父辈、亲友的口头转述和乡村民俗活动中对家乡的廊桥有一定的认知,这些“土”元素早在童年时期就融入他们的血脉。课题组正是利用和发挥了这个优势,让学生通过已有的活动、认知及一定知识储备来建构新的知识体系,完全有可能通过感知、体验和感悟廊桥文化这三个相辅相成的教学设计的实践,最终达成“廊桥篇”单元的教学立意——“感悟和传承工匠精神”。

(1)感知廊桥文化。通过各兴趣小组的协作,多途径收集有关廊桥的图片、视频、碑文、故事和传说等资料,然后指导整合资源,制作成廊桥画报、微课、PPT等,利用班级文化栏和兴趣小組等途径展示优秀成果,教师结合典型资料,在师生和生生互动中,初识廊桥的美。

(2)体验廊桥文化。依据兴趣小组的特长,相应设置多样化的体验途径,如动手技能相对较强的模型制作组,利用竹筷等材料在教师指导下分工合作搭建廊桥模型,在制作过程中感受注重细节、规范程序的重要性、增强分工合作的意识、体会精益求精的真正含义;文字表达能力较强的采风组则透过撰写廊桥导游词并扮演导游模拟解说,在说廓桥中,增强了对家乡文化的认识和自豪感,进而增进了热爱家乡、热爱祖国之情。

(3)感悟廊桥文化。在感知和体验的基础上再通过深度解读典型资料,如让学生带着“碑文体现出先民们在建设和美家园过程中哪些工匠精神?”这个核心问题研读“千乘桥桥志碑文”,因该碑文可与县志记载互证:千乘桥经过四毁四建,很好地展现出先民们在艰难险阻的逆境中百折不饶、开拓创新、勇于担当和服务社会的精气神,他们用四建竖起了永恒的精神丰碑!如果说古碑文的资料是抽象的、生涩的,那么下一个案例则是形象的、生动的:多媒体展示学生从拱底仰视角度拍摄的照片,直观地展示出廊桥拱底承重木梁的力量美、协作美、通透美和古朴美,借助这些典型资源,大部分学生能解读出廊桥身上所凝结的匠心精神,进而由衷敬仰家乡的工匠。

这样的教学设计,让学生在活动中走近廊桥,在动手制作中体验技艺,在探究中感悟文化。它不仅让学生领略了廊桥文化的博大精深,也感悟到“做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的重大意义。

二、借助第二课堂,融入土元素

第二课堂内容广泛、形式多样、方式灵活,而且大多是学生自愿参加,既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又有助于发挥学生的潜能,为践行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提供了广阔空间。因此,课题组充分利用课外时间,发挥师生的双主体地位,通过两个途径,“润物细无声”地融入“土”元素。

(一)设计个性化的拓展性作业,融入“土”元素

例如,“廊桥篇”单元的教学内容极为丰富,不可能靠几节课达成教学立意,因此很多的任务必须依靠课外的时间去完成。为此,课题组依据学生的特长组建了多个兴趣小组,完成相应的作业:如廊桥采风组完成廊桥传说故事、造桥仪式等资料的收集与初步整合;摄影组完成多姿多彩的廊桥影像资料采集与合成;模型制作组利用课外时间,完成廊桥模型的搭建等。在教师的指导下,各兴趣小组合理安排课余时间,深入村落,大自然;查阅封尘已久的家谱,追问廊桥的传承历史;拜访廊桥营造技艺传承人……学生不仅施展了才艺,重拾了自信,更重要的是建立自身与乡土的精神血缘联系,切身体会到生我养我这片热土是如此的厚重。

(二)借助学校的技能节和文化节,融入“土”元素

屏南职业中专学校注重师生的动手能力的培养,每年会举办丰富多彩的技能节和校园文化节,为师生搭建了展示风采的机会和平台。课题组借助这些平台,开展了乡土题材的“家乡美”作品征集比赛和艺术表演等活动。

通过技能节,学生展示了大量以家乡的“文化符号——木拱廊桥”有关的摄影、书法、散文、绘画、电子小报、剪纸、手工制品、廊桥模型等优秀比赛作品;通过文化节,学生展演了有乡土情愫的作品。例如,在古典音乐伴奏下,学生用特制木料娴熟搭建廊桥模型,声情并茂地朗诵了本土作家郑玉晶的散文《走过千年的廊桥来看你》,这两个节目成为文化节晚会的亮点。此外,课题组还通过开设多样化的乡土文化讲座,如聘请家乡的国家级木拱廊桥传承人黄春才到校开展专题讲座,深受学生欢迎。

这些平台不仅展示了师生特长,践行了加德纳理论,而且丰富了校园文化。同时,这些小舞台又是孵化人生梦想的大舞台,有效激发了师生开发与利用乡土课程资源的热情,培育了家国情怀,也有利于引导中职生过绿色健康的课业生活。

三、借助栏壁文化,融入“土”元素

健康、向上、丰富的栏壁文化,对学生的品格形成具有渗透性、持久性和选择性作用,对于提高学生的人文道德素养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廊桥文化博大精深,尤其是它所凝结的工匠精神与屏南职业中专学校所倡导的办学理念“求实、创新、开拓、进取”“厚德、乐学、精技、敬业”相吻合,因此,屏南职业中专学校重视将廊桥文化融入校园文化,营造具有中职特色的校园育人环境。学校利用校园的墙面、过道,创建廊桥文化专栏和文化墙:文化栏专题展示家乡国家级保护单位的万安桥、千乘桥和百祥桥为代表的木拱廊桥文化知识,展示魅力四射的特色地域文化;利用展板在教学楼、图书馆等走廊过道墙壁上,挂上了以家乡的特色风景为底纹,尤其以家乡的廊桥为底纹配上名言警句的展板,渗透学校育人意识、办学理念,浸润工匠精神。丰富多彩的栏壁文化让师生身在其中,感在其中,悟在其中,长在其中。

总之,“土”元素透过这些策略与方法,有效地融入校园,成为有特色的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凸显了家乡特色廊桥文化,既靓丽了学校环境,提升校园文化的内涵,促进乡土历史文化等选修课的教改,又丰富了师生的课余文化生活。

(福建省屏南职业中专学校)

基金项目:本文系福建省教科所十二五规划课题:“乡土课程资源的开发与中职历史教学的研究(批准号FJJK15-573)”的阶段成果之一。

猜你喜欢
廊桥乡土家乡
乡土人才选好更要用好
去廊桥找你
乡土中国
廊桥文化的汇集地——泰顺
风雨廊桥——武夷山馀庆桥
芬芳乡土行
犹记廊桥
读《乡土中国》后感
夏天的家乡
家乡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