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对企业工资水平影响的实证研究

2017-04-26 23:55王备
对外经贸 2017年3期
关键词:进出口工资

王备

[摘要]在企业异质性贸易理论分析框架基础上,利用2000—2006年中国制造业企业层面的微观数据,实证分析进出口贸易对工资收入水平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企业的出口或进口行为都显著地提高了员工的工资收入,然而企业的双向进出口行为对员工的收入水平却存在显著的抑制作用。通过改变核心变量的定义以及不同行业、不同区域、不同企业性质的分样本进行了稳健性检验,回归结果与基准回归一致。

[关键词]进出口;工资;收入效应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283(2017)03-0121-04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贸易飞速发展,进出口贸易总额由1990年的1154亿美元增至2015年的39586亿美元,年均增速189%。贸易在推动经济持续增长的同时,也极大提升企业绩效并增进就业。斯托尔珀-萨缪尔森定理表明,贸易会提高一国出口部门密集使用要素的实际报酬。贸易产品代替生产要素在国家间自由流动,从而导致国际要素价格的均等化趋势。

早期国外文献大多基于新古典贸易理论框架,从国家或行业层面对不同国家的贸易收入效应展开经验研究,证实贸易能提高一国出口部门的工资收入水平(Pavcnik,2000; Isgut,2001)。随着研究的深入,企业异质性模型将贸易福利分析的理论框架扩展到微观层面。一些文献利用微观企业数据研究后发现,出口企业比非出口企业平均工资水平更高(Bernard et al, 2007)。与此同时,国内相关研究也日益丰富。部分文献对于出口贸易的工资溢价研究存在差异(包群等,2011;史青,2013)。一些文献的实证研究表明,高质量中间投入品的进口通过贸易二元边际会显著提升企业绩效及工资水平。事实上,就贸易的福利影响而言,进口比出口更为重要(Martins and Opromolla,2009;钱学锋和李赛赛,2013)。

在已有研究基础上,我们利用2000—2006年中国制造业企业层面的微观数据探究了企业的进出口贸易行为对员工工资的影响,以期在一定程度上深化中国的贸易福利内涵,为开放条件下收入分配政策的调整或改善提供参考。

二、数据来源与变量选取

(一)数据来源及处理

本文数据来自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和中国海关进出口数据库(2000—2006),对数据进行适当筛选和处理。关于中国工业企业数据的处理,我们在任意年份根据相同企业名称和代码进行识别,将出口交货值大于零的企业定义为出口企业,否则为非出口企业。考虑到存在企业的进入和退出,我们选择2000—2006年样本期间持续存在企业进行分析,筛选出持续在位企业样本56142家。与此同时,考虑到样本数据中关键变量的遗漏缺失或异常值,我们对任意年份应付工资总额和应付福利费总额、工业总产值、固定资产净值年平均余额、企业成立时间、企业从业人员年平均人数等数据缺失、零值或小于零的企业样本进行剔除,最终得到53658家企业样本。类似地,本文利用2000—2006年海关进出口数据库对持续进口企业进行识别,获得包括企业进口金额、进口数量以及进口来源地等信息,在剔除进口额缺失或小于零异常样本后,得到35879家企业样本。最后,分别按照企业名称和年份以及企业邮编与电话号码后七位两种方法将工业企业数据库和海关出口数据库进行匹配,得到2000—2006年间持续出口、持续进口、持续进出口以及国内市场持续在位企业样本。

(二)模型设定与变量选取

根据贸易实际,本文对企业的进口、出口和双向进出口行为进行识别和定义,以期考察不同的贸易方式对企业工资收入水平的影响。基准回归模型设置如下:

lnincomeit = α + β1exdumit + β2imdumit +β3eximdumit+Zit + εit

其中,incomeit为被解释变量,代表企业i在t时期的员工收入水平,由企业应付工资总额比上企业从业人员年平均人数并取对数形式。exdumit、imdumit和eximdumit作为主要解释变量,以分析不同贸易行为对企业员工平均工资收入的影响,分别为出口虚拟变量、进口虚拟变量和进出口虚拟变量。出口虚拟变量根据企业在任意年份的出口交货值定义,若大于0,则exdumit=1,否则为0。同样,若样本年份企业进口额大于0,则进口虚拟变量imdumit=1,反之则等于0。进一步,如果企业出口交货值和进口额都大于0,则进出口虚拟变量imexdum=1。Zit为控制变量,本文还分别控制了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lnTFP)、经营年限(lnage)、企业规模(lnscale)、资本密度(lnkl)和财务状况(lnfinance)等其他可能影响企业工资水平的因素。εit为随机误差项。需要指出的是,本文所使用的全要素生产率测度为索罗残差法。此外,本文企业经营年限(lnage)为样本年份与企业注册年份差值的对数形式,企业规模(lnscale)由企业从业人员年平均人数计算并取对数,企业的资本密度(lnkl)为企业固定资产净值年平均余额比上从业人员年平均人数比值的对数形式,企业的财务状况(lnfinance)定义为企业负债合计与资产合计比值的对数。

三、回归结果分析

(一)基准回归

本文分别采取混合OLS以及固定效应(FE)和随机效应(RE)模型对样本数据进行估计,回归结果如表1所示。可以看出,企业的进出口行为对员工的收入水平具有显著影响,且三种估计方法得到的回归结果显著且一致。在此基础上,进行关于变量内生性的Hauseman检验,结果显示存在固定效应,因而本文重点关注固定效应回归结果并对其展开分析。其中,进口虚拟变量(imdum)、出口虚拟变量(exdum)和进出口虚拟变量(imexdum)的估计系数分别为04726、00799和-00624,且都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显著,这表明企业的进口或者出口行为都提高员工的工资收入水平,但企业的双向进出口行为却抑制了工资收入水平的提升。此外,全要素生产率(lnTFP)、企业经营年限(lnage)、企业资本密度(lnkl)回归系数分别为02722、03617、00607,都显著为正,这表明生产率越高的企业其员工收入水平越高,企业经营年限与资本密度与工资收入水平呈显著正向关系。同时,企业财务状况变量(lnfinance)的回归系数为-00094,这表明企业的财务状况越好,企业内部员工的平均工資收入越高。但值得注意的是,企业规模(lnscale)对员工平均工资呈负向影响,这一结果与本文预期存在偏差。然而,联系中国的实际,出口企业多以劳动密集型加工贸易企业为主,企业所雇用员工人数越多平均工资水平越被拉低。

关于基准回归结果的经济学分析,根据企业异质性贸易理论,高生产率企业才能通过自我选择效应进入出口市场,市场存在基于生产率水平的选择机制。相对于内销企业,出口企业或进口企业具有更高的生产率水平,获得更高的利润,企业和员工之间利润共享机制使员工得到比国内企业更高的工资。然而,对于进出口企业而言,由于需要支付进口产品和出口产品的双重贸易成本,因此这种双向的进出口行为可能会抑制员工的平均工资水平。另外,考虑到样本中并未剔除大量“三来一补”的加工贸易企业以及专门从事贸易中介的中间商,这可能会造成潜在的样本选择估计偏误。更重要的是,中国过去数十年间实施的出口导向型贸易发展战略导致进口长期从属于出口,即通过进口高质量的原材料、中间产品以及制造装备来提升出口产品竞争力。这一贸易现实暗含着,面临激烈的国际竞争,进出口企业为控制双向贸易成本,可能通过挤压员工的工资来弥补上涨的生产成本。总体而言,模型分析结果与现有研究基本一致。

(二)稳健性检验

为进一步验证基准回归结果,本文采取三种方法进行稳健性检验:重新定义被解释变量、考虑企业所处的行业和区位因素以及企业性质的影响,选择进行固定效应估计。

考虑到员工的工资水平受劳动合同的限制在短期内不会有明显的变化,员工收入除了工资之外,还包括奖金、津贴及其它福利,故本文利用企业的应付工资总额与应付福利费总额之和与企业平均从业人员比值的对数来代表企业工资收入水平,以避免因被解释变量选取所导致的回归偏误。重新定义的被解释变量回归结果依然稳健。

本文将全国31个行政区域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区位,将40个工业行业划分为10个非制造业和30个制造业两类。考虑到对外贸易中制造业所占的主导地位,本文选取食品、机械、交通、电子等28个行业样本,并按照行业要素密集度划分为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三大类。在对分区位和分行业子样本进行固定效应回归后发现,企业的出口和进口行为对工资收入存在显著正向影响,而进出口行为则依然对平均工资收入具有负向抑制效应,其它控制变量回归结果同样稳健。不同经济性质的企业在经营目标、利润分配、激励机制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并且享受的政策也存在不同。具体而言,中国国内市场始终面临国有偏向型与出口偏向型政策扭曲,国有企业相比私营企业享受国家的政策倾斜与资源优势,但国有企业的低效率往往使资源配置偏离最优水平。相比之下,私营或外资企业在市场竞争激励下拥有更高的生产技术与运营效率。基于此,本文利用国有企业、私营企业、港澳台外资企业以及其它外资企业的分样本对基准回归展开稳健性检验。如表3所示,在四类企业中,企业的出口或进口行为对员工的收入水平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进出口行为则呈显著负向影响,这一结果表明贸易的工资溢价效应在不同经济性质企业样本中显著。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改革开放以来,国际贸易已经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之一。本文利用2000—2006年中国制造业微观企业数据实证检验了进出口贸易行为对企业员工平均工资的影响。通过改变核心变量的定义以及不同行业、不同区域、不同企业性质的分样本进行了稳健性检验,回归结果与基准回归一致。实证结果表明:1.企业单向的进口和出口行为分别提升员工收入水平47%和7%,异质性企业贸易存在正向的工资溢价效应,且进口工资溢价大于出口,但双向进出口行为对企业平均工资存在显著抑制作用;2.不同地区企业贸易的工资溢价水平存在差异,东部地区企业的进出口行为对员工工资收入影响明显大于中部和西部;3.行业要素禀赋结构差异会影响贸易的收入效应,资本密集型行业的进口工资溢价更大,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出口对员工收入提升更多,而双向进出口贸易对技术密集型行业平均工资水平的抑制作用较小。4.不同所有制企业的工资溢价存在差异,私营企业的进出口相比国有企业对员工工资收入影响更大。本文研究表明,进出口贸易对于提升劳动者收入水平存在重要作用。但值得注意的是,联系中国的贸易实际,在过去数十年所形成的,加工贸易为主的低价竞争出口模式和贸易格局使得企业只能通过低工资成本优势参与国际竞争,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贸易的工资溢出效应。因此,在政策层面应积极推动贸易结构的优化升级,通过技术创新合理引导制造业的转型升级,进一步完善劳动者的收入利益分配格局,切实增进国内劳动者的贸易福利。

[参考文献]

[1]包群,邵敏,侯维忠.出口改善了员工收入吗[J].经济研究,2011(9):41-53.

[2]钱学锋,李赛赛.进口的工资溢出:边际分解与作用渠道[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3(3):42-50.

[3]史青.企业出口对其工资影响的在分析——基于广义倾向得分法的经验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3(3):3-21.

[4]Bernard, A. B., J. B. Jensen, S. J. Redding, and P. K. Schott, Firms in International Trade [J].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2007, 21 (3):105-130.

[5]Isgut, A. Whats Different about Export? Evidence from Colombian Manufacturing [J]. Journal of Development Studies, 2001, 37(5): 57-82.

[6]Martins P S, Opromolla L D. Exports, Imports and Wages: Evidence from Matched Firm-Worker-Product Panels[R]. IZA Discussion Paper, 2009.

[7]Pavcnic, N. What Explains Skill Upgrading in Less Developed Countries? [J].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2000, 71(2):311-328.

(責任编辑:郭丽春董博雯)

猜你喜欢
进出口工资
今年上半年我国化肥进出口双双下降
前两个月我国化肥进出口量均减少
这种情况下未续订劳动合同是否应当支付二倍工资
进出口经理人
《进出口经理人》征订
扣发工资引纠纷
三元复合肥进出口量为何均大幅增长
2017年7月化肥进出口统计
说说索要工资那些事
不用干活,照领工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