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英山茶产业发展的调查报告

2017-04-26 21:12余展江陈福林郑焱东
湖北农业科学 2017年6期
关键词:发展空间英山茶产业

余展江+陈福林+郑焱东

摘要:通过对湖北产茶大县英山县的茶业生产现状调查,指出了在茶园实际面积、生产管理与品牌建设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分析了英山茶叶的发展前景,提出了进一步做大做强英山茶产业的突破口。

关键词:茶产业;现状;发展空间;突破口;英山

中图分类号:F32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7)06-1176-03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7.06.046

Abstract: By investigating the production status of tea industry in Yingshan, the tea producing large county of Hubei, the problems about the actual area of tea plantations, production management and brand construction were pointed out, and the development prospects of tea industry in Yingshan were analyzed, accordingly the breakthrough for further strengthening and expanding the tea industry of Yingshan was put forward.

Key words: tea industry; status; development space; breakthrough; Yingshan

英山县位于湖北省东北部,地处大别山南麓,生态条件优越,产茶历史悠久。早在唐代,英山生产的“团黄”、“蕲门”和安徽生产的“黄芽”并称淮南三茗,被列为贡品运往京都长安。多年来,英山县县委、县政府大力实施“特色立县”战略,坚持“农业抓产业,产业抓茶叶,茶叶抓质效”的发展思路不动摇,把茶叶产业作为农业结构调整的第一主线、农民增收的第一渠道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第一产业来抓,加快推进中国茶叶大县建设[1]。英山被授予“全国重点产茶县”、“中国茶叶之乡”、“中国绿茶(名茶)之乡”、“全国无公害茶叶生产示范基地县”等称号,被省政府命名为“湖北茶叶大县”。但就全国范围而言,英山茶叶缺少影响力,什么原因导致英山茶叶面积大而品牌弱,企业多而龙头少,做强英山茶叶的空间和突破口在哪里?带着这些问题,笔者进入英山茶叶企业和基地,进行了走访调研。

1 英山茶产业的现状与问题

2015年英山茶叶面积、产值统计数分别为1.64万hm2、16.13亿元,茶叶规模和产值在全国、全省的排名与上年度相比没有太大变化。英山茶叶在全国特色板块经济中具有一定的影响力,种植和加工技术普及率较高,总体收入居中靠前,但也存在着一些突出的问题。

1.1 茶园实际采摘面积有待核实

笔者在雷店镇逐村做了调查,核查全镇茶园实际面积约为0.1万hm2,但是偏远、荒废茶园约为207 hm2。全县1.64万hm2茶园面积实际上是年报统计面积,与现场核查面积之间应该有一定的差距。

1.2 茶园管理粗放

调查还发现,按照修剪、采摘、施肥、浇水、植保等技术要求严格管理,达到无公害标准的茶园比例极低。草荒、树冠高低不一、使用违禁农药等现象时有发生,抛荒茶园也不在少数,茶园机械化翻耕、施肥、采摘普及率低。

1.3 茶园单产和效益偏低

调查后统计得到,英山县全县茶园实际每公顷平均产量大约1 500 kg,平均收入接近3.75万元,与中等茶园每公顷平均2 250 kg的产量、6万元的收入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1.4 一些传统的优势正在丧失

雷店“三山”(吉子山、蔡家山、汪家山)是英山云雾茶的代表产区,目前,这些具有代表性的山区茶园不断老化、面积萎缩;能承担技术服务、新产品开发、人员培训、品牌宣传、茶叶文化传播等社会责任的茶叶企业少之又少。

1.5 组建龙头企业打造英山云雾品牌的收效甚微

近年来,全县上下都在试图通过“内联”、“外引”建设一个具备标准产品生产能力,能与市场结合又能贯彻政府倡导的理念,带动全县茶叶发展的茶叶企业,但往往以失败告终。

诸多问题的存在导致英山茶叶产业发展态势不容乐观,品牌影响力正在下降。究其原因,首先,全县抓茶叶在力度上有所下降,虽然形式上、口头上、目标上仍将茶叶产业作为重头戏来抓,但没有采取过硬措施,全面安排、整体部署、检查督办的行动较少。其次,缺少一个能将自身效益与社会效益相挂钩的企业带动。英山大大小小的茶叶加工企业不下500家,有一定规模的茶叶加工和经营企业也有30多家。但这些企业都各自为政,只顾自身利益,和政府部门之间的交往也只是为了获得支持,缺乏品牌战略的大气和实力,致使英山茶叶没有走出作坊式经营的圈子。

2 英山继续力推茶产业的空间

2.1 英山茶产业崛起的主导因素

1)茶产业自身的特性决定。茶叶是一个短期见效,在較长时间能保持稳定收入,适合规模发展的大众产业,对处在经济发展初级阶段的地区,能较快地帮助多数人实现初步富裕的目标。20世纪90年代初,英山绝大多数农民处于温饱边缘,大家急需找到一个稳固的产业来发家致富。市场波动较小效益突出、生产技术相对容易掌握、劳动力密集但劳动强度不太大的茶叶产业得到了群众的认可和接受。

2)政府有序推动起到了决定作用。上世纪90年代,英山县委县政府领导在历赴浙江等地考察后,结合多数专家意见,将发展战略逐步调整到茶叶产业上,集中人力、财力、物力,统一一个声音“念茶经”,先后开始了速生密植栽培形式的变革。天堂云雾茶加工技术的创新,百家中心茶场和五统五包屏峰模式的应用推广,使英山茶产业发展达到了鼎盛时期。

2.2 英山茶产业能够再创辉煌

笔者认为英山经济发展还没有走过初级阶段,茶产业在一段时间内还是农民创收的主要来源。一方面是已形成的规模优势所决定;另一方面是英山其他产业与茶业相比处于劣势所决定,难以找到同等的替代产业。就英山县而言,目前还没有什么产业能取代茶叶产业的位置,茶叶还是农民广泛接受、普遍喜欢的产业。

英山茶叶在栽培管理、良种应用、品牌运作等方面与发达地区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这些差距就是我们继续发展茶叶的空间。通过解决存在的问题,实现茶园标准化种植,建立一个既能由政府主导又能与市场接轨的企业来打造、经营英山云雾品牌。使英山茶园面貌走向树冠整齐划一、分枝层次分明,管理水平步入全国先进水平;使英山云雾茶品牌经营实体跻身全国知名茶叶企业,集技术开发、茶文化传播、市场开拓于一体,这就是英山做强茶叶的巨大空间、潜力和方向。

3 英山发展茶产业的突破口

英山茶业发展已步入不进则退的关键时期,笔者认为此时当繼续高举茶叶大旗,全县上下形成合力推动茶产业再度繁荣,再现盛世。针对英山的实际,建议可从以下两方面作为突破口来抓。

3.1 在茶园管理上主推标准化

茶园管理标准化既包括优良无性系品种推广、生态肥料和病虫害生态防治技术应用,茶园机械化作业等技术操作要求;也包括茶园树冠整齐、沟箱整齐、长势旺盛、行道树和排灌系统配套等外观要求,将茶叶产业与观光旅游业有机结合[2]。

1)选择优良品种建立繁育基地。茶树优良品种问题涉及选定什么良种作为全县主推品种,以及对选定的品种进行繁育、推广两个主要方面。在英山云雾茶适制品种确认上,建议以国家级良种鄂茶1号为主;同时在高寒山区保留并提纯英山地方种,因为这部分种质资源内在品质好,抗寒性极强,具有较强的适应性。

无性系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可以以现有的东冲坳村、板桥村、长冲茶场为基础,高标准建设20~33 hm2良种无性系母本园,同时采用先进的工厂化立体育苗、微域环境自动控制技术,建设2个3.33~5.33 hm2的无性系茶树良种示范基地。这样可基本保障每年采用无性系良种来新发展和更新改造本县茶园。

2)开展病虫害生态防治和生态肥料施用。要在全县范围内大力提倡埋青等传统的施肥技术,灭虫灯等病虫害物理防治技术。同时,要按标准的行株距和合理的密度来建园和改园,做到适时定剪、修剪,确保蓬高和分枝合理,便于机械作业,配套建设排灌系统和行道树,营建良好的茶园生态系统[3]。

3.2 在龙头企业上升级改制长冲茶场

组建茶叶龙头企业是推动英山茶叶发展的重头戏,龙头不强则产业不强。鉴于多年龙头企业的引进都因“水土不服”而失败的现状,建议依托本土传统龙头长冲茶场来升级改制,建设英山的茶叶龙头企业。

长冲茶场是集体茶场,具有一定的组织性和可控性,资金具有约束性和监督性,人员具有调配性,其自身制度建设、品牌建设、市场建设、基地建设也具备一定基础。可以尝试以长冲茶场为依托来建设茶叶龙头企业,使其在自主经营的基础上,承担英山云雾品牌营销、茶叶文化传播、先进技术示范和展示、综合开发的功能。

具体通过两个步骤来完成:第一步是政府帮助茶厂升级,在资金上给予扶持,将每年县政府各部门用于支持茶叶发展的项目适当倾斜、集中到长冲茶场。帮助其建成三个中心,一是设立英山云雾茶生产中心,同时建立英山云雾茶纯手工制作车间和机械化生产车间。二是设立品牌营销中心,通过一定的包装,营销英山云雾茶品牌和产品。三是组建技术开发中心,整合农业、茶叶、科技等部门的技术、资金来开展无性繁苗、清洁化加工、多茶类研发等技术攻关,对大宗绿茶出口企业进行指导[4]。第二步改制实现自主经营,在长冲茶场品种繁育、产品开发、技术服务、文化传播、品牌经营、包装设计与生产、茶叶综合开发等作用得到凸显后,对其进行改制,实现自主经营和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英山县志编纂委员会.英山县茶业志[M].北京:中华书局,2000.

[2] 王国华.浅谈生态茶园的栽培管理[J].茶叶,2002,28(4):201.

[3] 李文金,杨普香.生态平衡施肥与有机茶生产[J].茶业通报,2004,26(3):117.

[4] 耿卫平.地膜在扦插苗圃和茶籽直播种地上的应用试验[J].茶业通报,2009,31(1):39.

猜你喜欢
发展空间英山茶产业
英山茶园
对英山茶文化资源的整理
老促会“添油加醋” 助推英山旅游强县
浅谈图书馆人员管理的“以人为本”
浅析恩施州茶产业发展的优势与战略
浅析以恩施旅游业助推茶产业的发展途径
女性在饭店行业竞争中的态势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