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中地区玉米粘虫的发生与防治

2017-04-26 19:33赵玉新
农民致富之友 2016年24期
关键词:生活史防治技术

赵玉新

[摘 要] 粘虫已列为辽中地区农作物重大病虫害防控对象,掌握其生活习性、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可提高辽中区玉米产量,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关键词] 玉米粘虫 生活史 防治技术

[中图分类号] S435.1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6)12-0071-01

粘虫属鳞翅目夜蛾科,又名五彩虫、行军虫、剃枝虫、夜盗虫。粘虫是玉米的主要虫害,具有迁飞性、暴食性、杂食性等特征,虫害严重发生时,幼苗可在一、二天内被吃光。在辽中地区一年可发生2-3代,一般发生在6-8月。天敌主要有步行甲、蛙类、鸟类、寄生蜂、寄生蝇等。因此,要加强预测预报,及时发现,重点防治。

1 形态特征

粘虫与地老虎同属夜蛾科的害虫,一生也分为4个阶段,成虫、卵、幼虫和蛹。 幼虫:幼虫头顶有八字形黑纹,头红褐色,有暗色的纹状纹和黑色的八字形;体形变化很大,常有黑褐、红褐及白色的纵线;小龄幼虫体长3.4毫米,老熟幼虫最长达3.8厘米,身上有五条背线,腹足外侧有黑褐纹,气门上有明显的白线。蛹:红褐色。幼虫蛹的腹部第一至第四节背面散生很浅的小点刻,第五至第七节背面近前缘有一列马蹄形的黑色雕纹,腹面前缘有几排较密的小刻点。成虫:体长17-20毫米,前翅淡黄褐色,略带灰色,有的满布黑褐色小点,前翅有两个土黄色圆斑,外面一个圆斑,下方连有一小白点和2个小黑点,从顶角到后缘1/3处有暗色斜线一条,外缘有7个小黑点;后翅端部灰褐色,基部色淡。卵:长约0.5mm,半球形,稍带光泽,呈馒头形,颜色由初产时的白色逐渐加深,将近孵化时变为黑色。卵粒单层排列成行成块。

2 生活习性

粘虫没有滞育现象,只要外界条件适宜,就可连续繁育。因地区、气候变化,世代数和发生期不同。辽中地区每年可发生2-3代,幼虫白天潜伏,多在晚间活动、取食、交配、产卵;成虫取食花蜜、蚜虫、腐果汁液、介壳虫的蜜露淀粉发酵液等。成虫对糖醋液趋性强,产卵趋向黄枯叶片尖部,着卵枯叶纵卷成条状,并具有迁飞的特性。幼虫有假死性,成虫对农药的抵抗力较强。粘虫对温湿度要求较严格,成虫产卵适温为15-30℃,超出此温度范围,其成虫产卵的数量减少或不能产卵。

3 症状识别及发生规律

3.1 症状识别:粘虫的幼虫取食为植物表面。1-2龅幼虫多隐藏在玉米心叶或叶鞘中昼夜取食,但食量不大,啃食叶肉残留的表皮,形成半透明小条斑。5-6龄幼虫具有群集危害、暴食、杂食特点,蚕食叶片成缺刻,严重时叶片几乎全部消灭,并啃食穗轴。常在一夜之间把玉米苗吃光,造成缺苗断垄,甚至翻犁复种。

3.2 发生规律:幼虫多在早晚活动,即早晨日出到10点以前和傍晚前后。喜食玉米、高粱等禾本科作物和杂草,食量逐龄增长。幼虫受惊具假死和潜入土中的习性。成虫昼伏夜出,多在叶片中下部枯黄叶尖、叶鞘内产卵,单雌产卵1000-2000粒。成虫对糖醋液和黑光灯有较强趋性。

粘虫喜好潮湿而怕高温和干旱,但若遭遇暴雨或暴风雨的袭击,粘虫数量则显著下降。19-22℃的温度最适合粘虫产卵,田间相对湿度最适宜75%以上 ,遇到高温低湿的气候条件,产卵量会大幅减少。幼虫生存最适宜19-23℃温度,50%-80%相对湿度最有利。当温度高于35℃或相对湿度降低到18%以下时,初孵化的幼虫都不能成活。一般小麦、玉米共生期长的田块,由于食物来源充足,外界温湿度条件适宜,利于成虫产卵和幼虫生长发育,田间虫口密度相对大些,危害更重。

4 粘虫发生受环境关系影响

4.1 外界条件:环境因素对粘虫发生数量和发生期影响很大。粘虫喜温暖高湿气候条件,各生育阶段适宜温度在10-25℃之间,适宜的相对湿度在85%以上,成虫产卵的适宜温度为15-30℃,相对湿度为90%左右。卵的孵化受湿度影响较小,但湿度对幼虫成活率影响很大,尤其是对低龄幼虫影响最大。

4.2 食源条件:成虫必须取食大量的糖类,卵巢才能发育成熟并正常产卵。粘虫幼虫食禾本科植物时发育快、虫体重,羽化后产卵量大;食小蓟和苜蓿的幼虫发育慢,羽化为成虫不能产卵。

4.3 栽培技术:成虫喜温暖高湿、作物生長密度大的田间产卵,杂草丛生的地块产卵也多,因此,栽培条件在密植、多肥、灌溉条件好及生长繁茂的小麦、高粱、水稻或荒草多的玉米发生较多。

4.4 天敌:粘虫的天敌有寄生蝇、寄生蜂、红蜘蛛、花蜘蛛、线虫、步行甲、蚂蚁、草蛉、粘虫绒茧蜂及一些菌类等。天敌数量多,则对抑制粘虫发生有很好的效果。

5 防治技术

5.1 农业防治:硬茬播种的田块,待玉米出苗后要及时浅耕灭茬,破坏玉米粘虫的栖息环境,降低虫源。

5.2 物理防治:

5.2.1谷草把法。扎成直径为5厘米的草把,每亩放置60-100个,草把隔5天换一次,换下带有粘虫的枯草把集中烧毁,将其消灭。

5.2.2糖醋法。取红糖350克、醋500克、酒150克、水250克、再加90%的晶体敌百虫15克,制成糖醋诱液,放在田间1米高的地方诱杀粘虫成虫。

5.2.3性诱捕法。用配粘虫性诱芯的干式诱器,每亩1个插杆挂在玉米田,诱杀产卵成虫。

5.2.4黑光灯法。在成虫交配产卵期,于玉米田块夜间安置黑光灯诱杀成虫。

5.3 化学防治

5.3.1喷雾: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2.5%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20%阿维·杀虫单,兑水喷雾。

5.3.2投放毒土:2.5%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或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每亩70克,20%阿维·杀虫单每亩80-100克拌沙投心。

5.3.3毒饵诱杀:亩用90%敌百虫100克兑水适量,与1.5公斤炒香的麸皮拌匀,制成毒饵,于傍晚时分顺着玉米行间撒施,进行诱杀。

猜你喜欢
生活史防治技术
社会生活史高考命题特征分析及启示
商洛核桃举肢娥防治技术
社会变迁与文化传承:一位苗族文化传承人的生活史研究
煤矿煤与瓦斯突出防治技术分析
美国白蛾生活史及其性诱集监测预报
辽宋西夏金元日常生活史研究概述
中国社会生活史上生活的意义
烟草粉斑螟Ephestiaelutella(Hübner)生活史与种群动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