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领新常态

2017-04-26 12:57马明雪
青春岁月 2016年23期
关键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马明雪

【摘要】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站在新发展阶段的历史起点上,中央作出了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部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的主动之举。我们要深刻理解这一部署,正确贯彻中央精神,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关键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涵

供给和需求是经济学里的两个名词,两者是相对应的,是市场的两个方面。有供给没有需求不行,有需求没有供给也不行。人类的经济活动都是由供给和需求两侧组成,侧是面、端的意思。所以供给侧就是供给方面,需求侧就是需求方面。宏观经济管理有两种模式,一种是从需求侧入手,叫需求管理;一种是从供给侧入手叫供给管理。需求管理的内容是投资、消费、净出口,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供给管理有四大要素,劳动力、资本、土地和创新。需求管理和供给管理有什么不同呢?我们可以打个比方,需求管理有点像西医,供给管理有点像中医,西医见效快,它是对症下药,治标;中医不是一天能见效的,适用于一些疑难杂症,一些慢性病,它强调治本。所以,需求管理解决短期经济增长有效,解决中长期经济问题还需要供给管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因素,供给和需求两侧都有,但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指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我国现在的供求矛盾不是供给短缺,主要是有的供给多,有的供给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更好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简单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从供给、生产端入手,通过解放生产力,提高效率,提升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

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和引领新常态的重大举措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供需结构再平衡的内在要求。中国经济在改革开放以来,前面20多年都是稀缺经济,只要我们生产出来就能卖的出去,最近的5到10年,中国经济开始从稀缺经济转成过剩经济。无效和低端供给多,比如煤炭、钢铁、水泥、光伏发电、建材、化工等行业过剩。同时,有效和中高端供给不足。商务部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游客在境外消费约1.2万亿,2016年春节600万出境过年的“中国游客”刷出境外消费900亿元的新纪录。由此可以看出,我国国民的消费需求很强烈,但是国内消费疲软,国外消费爆棚。之所以这样,就是国内无法满足消费者对商品品种、安全、质量等要求。人们口袋里有钱却不敢买或者买不到想要的东西,深层原因就是供给和需求脱节。所以要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使供给结构适应需求的变化。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解决中长期经济问题的必然选择。过去30多年,中国经济实现了年平均近10%的高速增长,经济规模在世界各国当中的排名由第十位上升到第二位。占全球经济总量的比重由以前的不足2%上升到10%左右。另一方面,中国又面临许多严峻挑战。

矛盾挑战集中概括就是“三期叠加”,即经济增长换档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近期主要表现为“四降一升”,即经济增速下降、实体企业盈利下降、财政收入增幅下降、经济风险发生概率上升。这些问题主要不是周期性的,而是结构性的。仅仅依靠刺激国内需求难以解决这些问题。从实际效果上看,由于中国在相当长时期中采取凯恩斯式的刺激政策来拉动增长,效果越来越差。所以解决中长期经济问题,传统的凯恩斯主义失靈,根本解决之道在于结构性改革。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打造我国国际竞争新优势的关键。我国已经是一个经济大国,但还不是经济强国,经济规模大并不代表国际竞争力强。过度依靠投资和外需的经济增长模式,已经使得能源、资源环境的制约影响越来越明显。而且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刘易斯拐点到来,即劳动力由无限供给转向短缺,这个时候工业如果继续吸纳剩余劳动力,就必须大幅度提高工资水平。李克强总理在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今后五年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重要阶段。“中等收入陷阱”就是指当一个国家的人均收入达到中等水平之后,以前某些经济增长的驱动力量逐渐地消退了,如果找不到新的驱动力量,他就停在中等收入那里上不去了。所以我们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调整经济结构,加快培育形成新的增长动力,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三、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营造良好环境

宏观经济政策的总体思路是宏观政策要稳、产业政策要准、微观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实、社会政策要托底。“五大政策支柱”整体融合、有机结合、相互配合,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营造更好的环境和条件。

宏观政策要稳,就是要为经济结构性改革营造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战略一经提出不宜经常变动,要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要坚持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进一步提高政策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前瞻性。产业政策要准,就是要准确定位经济结构性改革方向,充分体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通过功能性的产业政策对企业进行引导,而不是政府去确定具体项目。微观政策要活,就是要把企业真正当作经济发展的主体,坚持“放水养鱼”,在制度上政策上营造宽松的市场经营和投资环境,激发企业活力和消费潜能,更多的让市场进行有效的资源配置,发挥市场这只无形手的作用。改革政策要实,就是要让各项具体改革措施落地,如对经济增长有重大牵引作用的国有企业、财税体制、金融体制等改革。社会政策要托底,就是要做好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切实守住民生底线,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更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四、供给侧改革要避免三大误区

第一个误区,认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新计划经济。随着供给侧改革的推进,与“三去一降一补”五大任务相关的宏观调控措施正不断增多,一部分人开始认为这是经济运行计划性在增强、市场地位有所削弱,进行供给侧改革就是新一轮的“计划经济”。实际上二者有着本质的区别。计划经济的主体是政府,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恰恰要进一步发挥市场的作用。一定要避免将其理解为“新计划经济”,这样才能真正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第二个误区,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需求管理对立起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需求管理并不矛盾。供给管理和需求管理是宏观管理的两种形式,二者不是对立的关系,绝不能割裂供给与需求的内在联系。习近平书记和李克强总理都曾经说过,要在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第三个误区,认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短期就能见效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核心在于创新,它既涉及到制度的变革、结构的优化,也包括要素的升级、增长动力的转化,不是短期见效的,所以战略上我们要着眼于打好持久战,战术上要抓住关键点,统筹抓好近期任务和长期任务。

【参考文献】

[1] 易 珏. 结构性改革转向[J]. 中国经济信息, 2013(11).

[2] 杨涛. 结构性改革要避免“病急乱投医”[J]. 当代贵州, 2014(12).

[3] 林毅夫. 结构性改革有助于中国经济保持快速增长[J]. 创新科技, 2012(2).

猜你喜欢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我国宏观杠杆率的结构性特征
资产结构性盈利能力分析
结构性理财和结构性存款有哪些联系及区别?
结构性存款变局与出路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改革创新
改革创新(二)
创新创业为“供给侧”蓄能
“改革”就是涨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