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萧红作品中的“寂寞”语境

2017-05-02 22:03张馨月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7年2期
关键词:人生哲学萧红

张馨月

摘 要:对文学语境的解读更能体会到文学传达的人生哲学,因为优秀作家在文学上的语境体现了其内心的生命哲学。作为民国时期文学四大才女的萧红在其作品中向读者表达了一种“寂寞”的语境,这离不开萧红的个人生活遭遇。萧红用质朴而又巧妙的文字向广大读者轻柔而又浓烈地表达着对生命的寂寥之感。从萧红的寂寞语境中可以收获启示性的人生哲学。因此,笔者将就对萧红的“寂寞”语境进行解读来体会人生的哲学。

关键词:萧红 寂寞 人生哲学

一、前言

萧红的人生哲学可以归结为“寂寞”,体现了一种悲怆而又孤独的气韵,站在一个女性的视角上以作家的身份向世界展示着孤独。即使是简单的文字却可以让读者顿悟生命的意义和困难的真谛,勇敢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境遇。

二、对生活困境的无奈

萧红的“寂寞”语境直接来源于对生活困境的无奈,因此“寂寞”中带着无助和渴望。人是生存于广大的天地之间的,人生的境遇充满着变数。萧红在小的时候虽然身处于一个地主家庭,但是萧红并不能感受到家庭生活温暖。父亲的冷漠以及母爱的缺失令萧红感受不到生命的温暖[1]。相较于物质上的匮乏,对于情感的渴望将会更加急迫。在萧红短暂的一生中又接连遭受到了未婚夫的背叛、爱人的抛弃、经济的拮据等困境,萧红的生活可谓是在困境中度过的。但是她并没有妥协在这些困境中,而是在困境中不断做出新的选择来克服困难。

其实在萧红的作品中更多的不是对生活困境的彻底反抗,反而有一种相对的无奈。在文学上,萧红的“孤独和寂寞”正是体现了这种人生哲学。在困境面前萧红做出了选择,在一次又一次的选择面前,萧红的内心是无奈的。她期盼于每一次的选择能够给她带来想要的生活,但是无奈每一次的选择又给萧红带来了新的选择[2]。

萧红并不是宣扬乐观主义,也没有塑造无所不能的个人英雄主义,萧红在生活的困境面前是一种无奈的“寂寞”。在“寂寞”的语境下将会不自然地寻找人生的真谛。可以说,萧红用“寂寞”的语境为读者创造了追寻人生的动力。儿子在抗战中牺牲,儿媳妇改嫁他人,一位老人和小女孩同时失去了至亲的亲人,而面对生活中几乎灭顶的困境,这位老人和孩子选择在河边日日等待“不可能”回家的家人,萧红作品中对这个故事的描述抒发了寂寞的心情。这或许是对新生活的一种期盼,但是在周围的人眼里,祖孙两人是奇怪的,甚至是应该遭到鄙视的、遭到了冷漠的对待的[3]。这就是一种“寂寞”和“孤独”,他们在生活中遇到了他人无法感同身受的生活困境,对这种生活困境的处理却无法引起他人的理解,这就是情感上的“寂寞”。萧红的文学无时无刻不在体现着这种“寂寞”,那么,如何去处理这些困境就是生活的哲学?对于这对祖孙来说,能够理解他们的或许只有他们对着的汾河水和天上的月亮了。

萧红从来不回避生活中的困难,因为生活中的困难是十分常见的。萧红正是以“寂寞”的姿态向世人如实展示人们生活的真正的意义[4]。

三、对家园归属的渴望

在萧红的绝大部分作品中都有一个广阔的家园背景,这或许是来自于萧红北方女性的乡土情,也或许是来自于萧红对家庭的向往和追求。人生活在实实在在的土地上,存在于天地之间,并不是虚无的,土地也孕育着人的精神世界。而从人与其他生物的关系上来看,人是独立于其他的个体的,这就是人的“寂寞”。萧红的“寂寞”的语境也来源于萧红对家园归属的渴望[5]。

在萧红的文学作品中的社会弱势群体的形象无一不体现了对家园归属的渴望。雇佣工人无论如何努力都得不到稳定的生活,被排斥在工作与家庭之外,他们别无选择,为了生存只能追随雇主。他们记忆中的故乡是自己被压抑的地方,他们眼中的新生活却无法让他们摆脱被压抑的命运。对家园归属的渴望因身份的限制只能成为下一次的期盼,脱离不去的身份隔阂在世人眼里是无法逾越的障碍,因此,他们也是“寂寞”的。

萧红的“寂寞”的语境也来自于其对家庭的渴望,在祖父那里得到的短暂的家庭关爱占据着萧红一生短暂幸福中的大部分時间。萧红在离开家庭以后居无定所,多数时间都寄居在旅馆之中,后来离开祖国远赴日本,对家庭的渴望十分浓烈。萧红笔下的王四一直渴望雇主的认同,成为雇主家庭的一份子,但是在年老以后仍旧逃脱不了被“摒弃”的命运。萧红用细腻的文笔描述了一个“寂寞”的雇佣工人无法言说的一生悲情。萧红所呈现的王四这个人物形象是以一个“寂寞”的语境来表达这样的人生哲学——他们缺失的不仅仅是家园,更是一种归属感的缺失,因此他们最直观的情感表述就是“寂寞”。换句话说,萧红是以“缺失的家园归属”着手表达自己内心的孤独。

萧红用一个个的平凡的故事表达着“寂寞”情感的语境,在人生的路途上,怀有对家园归属渴望的人往往能更加细腻地处理情感,更加成熟地去面对来自于生活的困惑。

四、对女性形象的勾勒

作为鲁迅先生的学生,萧红笔下的女性形象也是其“寂寞”语境的一个载体。在萧红的作品中,有几个典型的人物形象:女性、老人和雇工等。他们都是民国时期特定时代背景条件下社会底层弱势群体的代表[6]。

对女性形象的勾勒区别于其他文学作家笔下的女性,萧红的作品人物形象似乎缺乏一种悲惨的渲染,更多的是对女性内心寂寞和孤独的情感渲染。这正是萧红作品的特色。萧红在童年时期遭受到父亲的冷漠和忽视,又见证了社会对女性的压迫和奴役,但是萧红笔下的女性角色在内心上是寂寞的,并不是完全悲切的,这与祖父对萧红的关爱有关。

在作品中,利用广阔的土地作为依托渲染气氛,以细腻的内心描写作为象征的基调,萧红刻画了一个又一个女性的形象表达了自己的内心的世界。《生死场》中,金枝悲惨的人生遭遇来自于社会对于女性的侮辱,却还需要将不属于她的错误归结在自己身上,最后只能皈依佛门,却还是落得一个没有归宿的下场。女佣李妈一生都在渴望一个普通的家庭但是却遭到战争的破坏,这也是一个“寂寞”的女人形象。女性在受到欺凌以后就会失去自己原有的期盼,失去一直以来的精神家园,在感情上孤立无依,这正是萧红语境中“寂寞”所代表的真正的人生哲学。

在世界上, 只存在两种性别但是却仍旧发展成为男性对女性的压迫的局面,因此造成了无数个悲惨的女人的形象。萧红用“寂寞”的语境描述的女人内心实质上反映了萧红的人生哲学。女性应该用何种方式去面对或者是解决她们所面临的不利的情况,如何推翻现有的机制对女性的压迫是对这个不公平的社会的思考。而如果女性无力反抗现存的社会机制,女性又该如何选择自己的生活是所有女性都应该思考的哲学。

五、对自由人生的追寻

对自由的人生的追寻是萧红“寂寞”语境所要表达的最直接的精神追求。《呼兰河传》中的女子注视着被几千年的旧有社会习俗所束缚的人们仍旧在麻木而又冷淡地活着,或许他们在感情上是寂寞的,因为他们已经不需要感情生活。他们更加不需要自由自在的人生来填补内心的寂寞和无助。萧红笔下的后花园、五彩斑斓的蝴蝶以及虫子和小鸟“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等文字在利用一个“寂寞”的语境表述萧红对自由自在的人生的無限向往。

儿童都是单纯的、自由自在的、无忧无虑的,萧红以儿童的视角所表达的语境也体现了其内心对自由人生的追寻。萧红在书中对自己童年的生活的描写也是以一个儿童的思维去勾勒的。因此,作者呈现出了美感十足的独特的语境气息,同时在作者对于家庭和小镇上的人们的描写时又带有一种不被人理解的孤独。在这样的语境下,读者的感情穿插在其中,产生身临其境的“寂寞”语境,这就是萧红的“寂寞”。

萧红对自由人生的追寻一方面与自己的人生经历有关,一方面来自于其对于国家和民族的忧虑。国家弱则导致人民的苦难,战争带给人们的只有无限的悲痛。人应该追求真正的自由,精神上的自由占有很大的比重。人应该追求的是真正的精神自由,这是人生哲学的最高的追求境界。

六、结语

真正理解萧红语境的“寂寞”是萧红作品中的灵魂性的感情色彩。与其他人不同的是萧红将自己的关于“寂寞”的人生哲学用文学传递出来,这种情感也得到了升华。与其他文学作品不同的是萧红的人生哲学深深扎根于本土,感性中不失纯真。萧红的“寂寞”应该成为人们探索更追求高的精神境界的参考。如何回归自我、如何处理生命中的“寂寞”应该是对萧红作品解读的真正反思。

参考文献

[1] 张瑞英.萧红小说中的生命形态及其言说方式[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8,7(4):146-154.

[2] 袁国兴.萧红“寂寞”的“问诊”和“疗伤”[J].广东社会科学,2014,9(6):172-179.

[3] 季红真.追问:精神跋涉的价值寻求——论萧红文学意义生成的基本方式[J].学习与探索,2013,10(5):117-122.

[4] 吴竟红.论萧红小说信仰缺失状态下对自我和艺术境界的展示[J].山东社会科学,2014,7(6):82-86.

[5] 刘艳.童心与诗心的女性书写——萧红、迟子建创作品格论[J].齐鲁学刊,2013,6(3):146-152.

[6] 孙永良.永恒的忧患——萧红小说的悲剧精神及其流变[J].当代文坛,2012,9(1):107-110.

猜你喜欢
人生哲学萧红
让萧红真正为人所知(创作谈)
萧红致萧军信札:北京匡时拍卖价64.4万元
萧红的遗憾
萧红墓畔口占
VEGGIEVALUES
《岛上书店》的情感救赎
论钱穆哲学的心性论维度
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
《诗经·蒹葭》的人生哲学意蕴
萧红临终讲述的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