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的历史转换与现实思考

2017-05-02 18:04李开来
未来英才 2017年1期

李开来

摘要:“一带一路”的提出,不仅能够带动国内经济向开放性方向发展,加强和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合作交流,还可弘扬、继承我国民族传统优秀文化,促进社会主义建设。文章主要从“一带一路”的含义出发,阐述“一带一路”的历史转换过程中带动的文化交流典范,对“一带一路”的历史转换对今天我国的启示意义进行分析,以供参考完善。

关键词:“一带一路”;历史转换;现实思考

“一带一路”作为我国统筹全局,顺应潮流的重要战略方针政策,是带动经济向开放性方向发展,弘扬、继承我国民族传统优秀文化,促进社会主义建设的主要战略构想。在“一带一路”历史转换中,必须坚持“走出去”原则,促进各个国家经济之间的繁荣昌盛,思想文化建设优先发展,形成文化交流带领经济发展的思路。

一、“一带一路”的含义

1、是经济合作和文化交流的平台。在我国古代丝绸之路的商业贸易经济交流中,来自我国的丝绸逐渐成为风靡罗马的产品,而西方国家中的珠宝和皮草等也受到我国人们的追捧。远距离的物质交易势必会受到丰富的利润报酬,这也是沿线各个国家供应商不辞辛苦满载产品穿流与古代丝绸之路的目的。在促进各个国家经济贸易交流发展和和谐共处过程中,“一带一路”的发展必须依赖于文化传承、发展,以彰显出各个国家先进的文化。丝绸之路作为全球各地文化诞生的发源地,丝绸沿线逐渐出现各种文明与宗教。随着时代发展变化,我国倡导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为各个国家经济合作和文化交流提供良好的平台。虽然人类不同文明的传承会因为政事兴废、财富聚散和军力消长出现显著性差距,但是文化蕴藏的活力却能够在这些影响因素中不断转化沉浮中生生不息。

2、。是我国传统文化和世界闻名交流的起点。古希腊罗马将我国称为“丝绸之国”,古印度称为“钢铁之国”,而西方人称为“瓷器之国”。这些称呼的改变都是随着海上和陆地“丝绸之路”产品贸易出现而改变的[1]。例如有着丝绸之路之称的“长安-天山廊道”跨文化遗产,在2014年被成功纳入《世界遗产名录》中,重新肯定了在世界文化交流中丝绸之路的重要性。无论是21世纪还是古代丝绸之路,都注重“丝绸之路”,而“一带一路”本身显然蕴藏着繁荣、和谐、友谊和交往等文化意义。正是因为传承着我国文化骄傲和自信,怀抱着与其他国家文化交流梦想,带动了产品之间交易的达成,通过产品交易传递着内在文化符号,是我国传统文化走进世界各地文明的起点。

二、“一带一路”的历史转换过程中带动的文化交流典范

1、儒家文化的传播。在历史相关记载中,中国、韩国及日本都使用汉字,推崇儒家文化,又称为“儒家文化圈”与“汉字文化圈”。而我国作为儒学发源地,正是借助海上丝绸之路,“儒家文学”日渐繁荣昌盛,逐渐传入到韩国、日本。例如日本属于一个岛国,四周围有海围绕,接触其他国家民族文化机会相对较少,自海上交通建设后,我国儒学文化发展对日本产生较大影响。在隋唐期间,日本曾多次派遣使者与留学生到我国进行访问、留学,积极研究、学习我国儒家文化、制度,回国后,甚至带回许多儒家经典书籍、文物,处除了传送着货物外,还传承着国家文化与友谊,推动了社会文明建设与发展。

2、佛教文化传播、发展。在我国古代丝绸之路的佛教文化传播中,印度占有明显优势。并且根据传播走向划分,可分成北方、海上及西南等3个丝绸之路。北方丝绸之路作为最早出现的交易路线,开通了我国经过中亚达到西方的路径。公元65年,印度佛徒来到我国,建立白马寺后,开始了中国、印度两个国家宗教文化之间的交流。到了唐朝,中国、印度佛教交流借助丝绸之路的便利达到巅峰时期,其中,在中国和印度佛教文化交流过程中,玄奘求法经历起到里程碑式作用,是我国、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甚至是欧洲和非洲等西方国家文化传播与发展的缩影。

3、中西方文化交流与融合。在公元13世纪之初,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交流上,我国与西方国家都利用中亚关系进行合作交流。尤其是在张骞开通西域后,直接抵达欧洲的“丝绸之路”逐渐繁荣起来,让我国对西方国家有了进一步了解与认识。直到明朝时期,郑和下西洋,开始了中国和欧洲国家的“海上丝绸之路”,由此扩大了各种西方文化交流[2]丝绸、瓷器等手工艺品逐渐延伸到艺术、教育与文献,那时有许多传教士来到我国并将儒家文化带回故国,近现代西方文化也进入我国,深深扎根在我國传统优秀的民族文化中,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逐渐成为经济发展硬实力与发展后盾。

三、“一带一路”的历史转换对今天我国的启示意义

“一带一路”的历史转换对我国启示具有重要意义,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从供应商的角度来说,丝绸之路的进步与发展,是当时实现交易成本最小化的最佳选择,而今天“一带一路”的建设发展,要想获得良好的成效,必须减少“一带”附近交易资金成本,及时排除影响政治与社会的因素,提升政府管理能力和公共服务能力,有效处理区域之间的关系,避免推动“一带一路”的盲目性。(2)对于贸易服务对象而言,我国古代丝绸之路的主要动力是西方国家人们需要我国以丝绸为代表的重要优势商品,而今天“一带一路”的历史转化需要以石油、天然气为主,二者之间的地位关系发生巨大改变。因此,必须积极配合,协调共存。(3)我国通过丝绸之路的优势学习了西方国家先进文明因素,逐渐向多元化方向发展,涉及到双方之间各个方面的利益,实现经济、文明共同发展,繁荣昌盛[3]。

四、结语

“一带一路”历史转换作为一个宏伟构想,蕴藏着我国古代丝绸之路的含义。因此必须坚持和谐共处、相互包容、互利共赢的原则,充分发挥“一带一路”作用,全方面推进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务实合作,营造政治、经济和文化一体化的利益共同体,以此传承、发扬优秀的民族文化。

参考文献

[1] 高德步.“一带一路”战略:跨越时空的历史性思考[J].地方财政研究,2015(11):4-9.

[2] 唐云锋.“一带一路”战略:历史与现实维度的再思考[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2):74-81.

[3] 段金生,李红凯.地缘、族群、文化--“一带一路”战略与西南边疆关系的历史与现实思考[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16(2):4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