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会计电算化》课堂教学方法反思—案例教学法

2017-05-02 23:16吕淑云
未来英才 2017年1期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案例教学法

吕淑云

摘要:《会计电算化》是中职会计电算化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也是考取会计从业资格证的必考科目之一。该门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电算化会计的基本理论知识和通用财务软件的操作技能;使学生具有在会计业务核算与会计实务管理工作中熟练应用计算机的能力。

关键词:课堂教学反思;案例教学法

一、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在上学期高185班的《会计电算化》的教学中,我采用传统电算化教学方法,即教师首先展示PPT课件或按照书本进行会计电算化理论知识的讲解,其次教师演示系统操作过程,最后是学生按照所看到的演示依葫芦画瓢完成一整套的账务处理,包括记账、过账、审核、编制报表等业务。通过一个学期的教学,结合课堂教学实际效果和学生期末实操考试暴露出的一些问题,我深刻总结了这种讲授式教学方法的利弊:

这种教学方法固然有其优点:根据中职学生接受新知慢、理解能力差的特点,教师在讲授基本理论后,将抽象的理论再一次以直观的方式演示给学生,多数学生能比较快地掌握操作方法。但是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严重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能启发学生的主动思维,抹杀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未能培养出适合企业实际需要的具有较强动手能力并富有创新精神的会计人才。此外这种教学方法还有另一个缺点就是给学生造成会计工作“一手包办”的错误意识,违背了企业内部控制原则和会计的监督职能。

高185班作为景洪市职业高级中学诸多教学班当中的一员,与其他中职学生一样身上存在着许多问题,尤其是他们的自控能力比较差。上会计电算化课时喜欢三五成群集中在一台电脑,不注意听讲、不按要求实操,反而是聊天吵闹,甚至有学生会用电脑玩游戏。但是这些学生思维活跃,善于表现自我,团队意识较强,集体荣誉感强;同时还掌握了一定的会计理论和会计电算化的相关操作。

根据上一学期教学方法存在的不足和中职学生存在的问题,这学期我将积极探索“案例教学法”在《会计电算化》课程中的使用,因为这是一种适合企业需要、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同时学生具备一定的会计理论知识和会计电算化相关操作,使得实施案例教学法具有可行性和必要性。

二、案例教学法在《会计电算化》课堂的具体实施方法

会计电算化案例教学法即是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会计理论和会计电算化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剖析案例并模拟案例角色,让学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会计电算化中去的“实践活动”。我将它分为基本三部曲:首先,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把手工会计模拟实训中使用的企业信息、凭证、账簿、报表改编成一套适合会计电算化实验案例;其次,分组讨论案例,划分角色,再由教师引导、提示、讲解;最后由学生分工模拟实验,对案例的认识和所学到的知识等进行总结,并巩固练习。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和积极的学习态度,扩大和提高学生表达技能、知识运用技能、人际交往技能以及信息技术运用技能等综合技能。

1、会计电算化案例可以大量地应用在会计模拟实训中,将手工记账合理过渡到计算机记账。首先,将教师所提供的会计案例,利用其所提供的凭证、账本、报表等实验工具进行实验,从而使理论与实际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其次,把手工会计中所用到的会计案例,再在电算化模拟实验室中,利用财务软件再次得以重演,从而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会计实行电算化的必要性。

2、在案例的来源上,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我通过向社会上从事财会工作的朋友收集实际工作中的案例作为教学案例。第二、根据教学内容,参考有关考证操作或技能竞赛资料,设计教学案例。第三、从相关辅导网上下载。第四、向其他学校的同行请教,相互交流教学案例,实现资源共享。

3、通过教师对不同工种的介绍,如会计员、会计主管、凭证审核员、出纳员等,可以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对整个会计实践工作中人物关系的一个总体框架,以便于操作的进行。根据现行企业财务人员的实际操作情况,结合记账凭证会计核算程序,可以将人物的权限和工作内容进行如下划分:(1)出纳员或会计助理员——原始凭证审核员、制单员,负责原始凭证的审核工作,这是许多教学过程所忽略的环节之一,取而代之的是事先编写好的经济业务文字描述,这与实际工作是有一定差距的,缺乏实践课程的真实性,趋同于理论教学。(2)会计人员——主要依照审核无误的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并录入期初余额,设置凭证类别等。(3)会计主管——记账凭证审核、过账、结账,制单结束后,紧结着是凭证的审核和登账过程。

三、實际课堂案例

1、教学实施阶段— 手工会计案例引入会计电算化课堂。首先将学生在会计手工模拟记账课程中所完成的各类凭证、账簿等资料用于浏览,如学生曾经对“黄海机械厂”一个月相关账务处理的案例,把会计电算化相关的理论概念与该案例实际内容对应讲解:比如根据黄海机械厂企业一些基本信息可以进行建立“黄海机械厂会计核算账套”(即“建立账套”)的操作;又如“建立企业基础档案”要与案例中该机械厂的员工信息、存货档案、部门档案、供应商、客户等信息相对应;当建立和启用“黄海机械厂会计核算账套”后,会计软件虽然已经将一级会计科目预置到会计信息系统中,但是该企业必须结合自身核算要求,增加或修改会计科目,这时的“系统初始化”应与案例中该机械厂期初余额等资料的内容相对应。通过结合案例引导分析《会计电算化》教材操作内容,找到手工记账与计算机记账的对应点,加快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2、实验操作阶段—模拟案例角色,分工完成操作任务。首先,给学生定位在案例中所扮演的角色。让学生进行模拟案例中企业财务部门的会计人员分组,每组4人,分别是系统管理员、账套主管、会计员、出纳员。每个小组成员负责自己相应的职责,完成相应的操作内容。如系统管理员完成增加、修改操作员、建立、恢复和备份账套等操作;账套主管完成账套修改、功能模块启用、科目设置、凭证类别、部门、职员档案建立、凭证审核等操作;会计员主要完成期初余额录入、填制凭证、期末结转等;出纳员完成现金、银行业务操作、进行出纳签字、查询日记账和资金日报表等操作。

其次,在会计电算化实操前教师要向每组学生明确提出本次操作内容和要点,并着重指出这节操作的重难点以及最终要完成一个什么样的任务。每个小组根据提示对操作内容进行分析,讨论具体的操作方法及操作过程。

再次,在此基础上每个小组进行归纳总结,提出操作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并找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可行性思路和方法。

最后,在教师进行案例演示后,每个小组分工合作完成此案例中相应的任务。

通过分工操作,模拟企业财务操作环境,使学生更真实地接触企业会计核算模式与操作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与热情,更好地投入到学习《会计电算化》这门课程中。同时通过课堂上开展小组学习、竞赛模式,不仅使小组成员之间能相互学习、相互促进,而且也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实操能力、解决问题和创新的能力。

3、复习巩固阶段 — 新案例的再次引入会计电算化课堂。教师利用新案例,进行财务信息系统复习。在这一环节中,由于学生经过第一轮的实验操作后已经大体了解会计软件操作过程及方法,他们的学习热情与积极性也消耗差不多了,反而或多或少会产生骄傲自满的情绪。针对这种情况,我会在新案例中刻意安排“黄海机械厂”案例操作中没有涉及到的内容:如总账期末业务中“损益类科目”的结转、工资管理系统初始化中的“工资计算公式设置”、工资日常业务中的“计算个人所得税”,造成编制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不平衡的问题等。让学生明白一个道理:学无止境。

另外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运用逆向思维加以思考,让学生按操作顺序的反方向查找出错误,分析其原因,并加以解决。 这种方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新知的欲望,在探寻答案中充分发挥自主能动性,由此进一步加强对会计理论知识的理解,灵活地将理论运用到实务操作中,培养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四、反思与小结

1、案例教学法的组织与实施过程没有顾及业务核算操作的系统性,缺乏一个案例教学的总计划。主要的内容包括教学案例组成、案例教学技能目标、考核标准及方法,还有每个案例的组织计划,如案例来源、案例的侧重点、课时安排、案例操作步骤、案例操作过程中可能出现问题及对策、案例操作反馈方式等。

2、会计电算化教学缺乏有效的考核平台。我校现在对这门学科的考核基本还停留在传统的试卷考试上,实际的操作題,比如“备份账套”、“填制记账凭证”等这类实际操作题只能以问答题形式出现;或在计算机上完成某几项各自独立的操作。而对学生理论的考核以及对业务完整的实操能力考核在制度上没有形成一套科学合理的考试办法;在设施上没有相应的考试软件这个平台支撑,这些都使得学生的实际操作不连贯,各自独立甚至是“纸上谈兵”。

3、教材内容过于单一,所附案例不丰富并且与现实中企业实际情况不相符,使得案例教学法中所能利用的案例少且质量不高。

4、教师忙于教学,没有时间和机会到企业中进行真实业务系统核算的实践锻炼。所以在教学中总感觉讲授理论得心应手,而在教授实操或是给学生及。设计教学案例时总感觉力不从心,因为自己的实战技巧和经验是不过硬的或者是跟不上会计核算模式快速发展的步伐。

猜你喜欢
会计电算化案例教学法
计算机技术在财务会计中的运用
探析企业会计电算化的风险及防范
会计电算化审计风险的成因与应对措施
房地产项目策划课程案例教学探索与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