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性教育的实践运用研究

2017-05-03 20:14郭燃孙宇
成才之路 2017年10期
关键词:个性化教育创新教育因材施教

郭燃+孙宇

摘 要:文章指出适性教育的含义,并从课堂、课程、校园文化、资源利用与学校管理等方面,介绍适性教育在学校工作中的具体运用及实践。认为要注重探求生本课程、本真课堂,营造温馨家园、文化乐园,重视教师文化、制度管理。要通过实践过程的整体优化,找到适性教育的可行性实现路径,确保每位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持续发展,并引导学生自我成长、自我完善。

关键词:适性教育;个性化教育;创新教育;小学;因材施教

中图分类号:G40-012;C961;G6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10-0002-02

当前信息经济、创意产业迅猛发展,而划一性教育培养出来的模式化、思维僵化的人才,难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这不禁让人们思考: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怎样的教育才是能适应长久发展需要的教育?《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要树立人人成才观念,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成长成才;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尊重个人选择,鼓励个性发展,不拘一格培养人才。这标志着第一次把个性化教育理念写入国家教育规划,从宏观层面指明中国教育的出路——个性化教育。“适性教育”是“个性化教育”,是“人本教育”,即以育人为本,适性而教,适性而学。教师要充分尊重不同的受教群体,满足其成长需要,为每一个学生的特殊性寻找和开辟最有利的发展道路。

一、适性教育概述

1. 适性教育的概念

“适性”是指适合学生的天性和个性。适性教育的核心是“追求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根据不同学习者的自身差异,实施相适应的最优质的学习行为或教育活动。适性教育是以学生为核心的教育,适性教育的根本目标在于促进学生自由而充分地成长。其主要体现在:一是爱护学生,尊重学生,维护受教育者的内在尊严。这是适性教育的前提,体现适性教育以尊重人性道德为根本。二是观察学生,研究学生。这是适性教育得以开展的基础,表明适性教育的实践性。三是鼓励学生,发展学生。这是适性教育的理想落脚点,体现适性教育的目的性。适性教育不赞同“统一水平、整齐划一”的人才发展观,它倡导“人人扬所长”的人才发展观,要求通过有效的教育教学,促使学生在学业、技能、兴趣、爱好、自我管理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成为一个德才兼备的合格人才。

2. 适性教育的产生和发展

教育的产生和发展,是与人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将“人”作为第一要义,最终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适合学生是教育的重要原则,是从事教育工作必须遵循的准则。古今中外很多教育家的理论主张和教育实践,都体现对适性教育的追求。教育家孔子倡导的“因材施教”,可以说是早期对适性教育的极好诠释。道家教育哲学倡导“顺应人的天性”,王守仁主张教育应“顺导性情”,法国教育家卢梭(Jean-Jacques Rousseau)倡导教育必须尊重儿童天性,美国教育家加德纳(Howard Gardner)提出多元智力理论,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Sukhomlinski)主张“个体全面和谐发展”。这些都表明,适性教育一直以来都是先进的教育指导思想,经得起推敲和考验,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通过相关资料的搜集查阅及多次见习、实习发现,多数学校都在积极追求和实现适性教育,明确“关注人的需要,发展人的潜能,张扬人的个性,实现人的价值”为办学思想。从学校课程到师生培养再到校园文化,这一切都体现教育对学生天性的尊重和开发,教育的视点从学生出发又回归于学生。

二、适性教育在学校工作中的具体运用

1. 探求生本课程、本真课堂

(1)学生为本。构建生本课堂,是学校开展适性教育的重要方式。教师的授课以学生为本,只进行必要的引导与指点,而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处在自我探究学习之中。这种情况下,教育者和学习者为同一个角色,学生会适性而学,按需而学。例如,在《古诗文三首》的讲解中,教师可以采用教与学相结合的方式,对同种类型、相似意义背景下的诗词,教师只引领学生鉴赏一首,其余两首由学生自主讨论,并让学生将体会和感悟相互分享。这种教学方式,使得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情感表达真挚,达到语文学习的理想效果。这样的课堂,在尊重学生成长规律的前提下,充分考虑青少年学生感知觉敏锐、求知欲旺盛的身心发展特点,通过有效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在课堂上主动探索,大胆展示自我,达到适性教育的理想目标。

(2)适性课程。构建适性课程是学校教育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学校要遵循适性教育理念,通过发挥自身优势找到课程切入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增强学生的綜合素质。例如,学校可以依据青少年学生特点及师资情况,组建主持艺术小组、英文歌唱团、足球小队、太极红扇表演队,开设书法茶艺馆、棋类大课堂、乐器体验课等多元化校本课程,构建多样化课程体系,形成具有特色的校园课程文化。这样的课程,符合青少年学生好奇、好动、乐学、能学的天性,能让每个学生在不同的领域展示才华,充分发展自己。

2. 营造温馨家园、文化乐园

(1)文化影响。校园文化是适性教育的基础环境,对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具有重要的意义。学校要通过创设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文化教育环境,对学生的品性、人格产生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具有文化内涵的教学楼名称、师生书画展示室、校园文化宣传橱窗,以及完善的校园网站,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学校的教育态度。在节日、纪念日期间,师生共同设计、布置校园,能让学生感受节日的气氛,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的内心情感。青少年时期是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和世界观、人生观逐步形成的重要时期,学校要高度重视“文化引领、环境育人”,通过建设高品位的校园文化环境,塑造学生美的心灵,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

(2)温馨校园。学校要通过各种方式努力营造温馨的校园,让师生有一种归属感,产生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之情。温馨校园环境的营造,要从适性教育角度出发,充分满足学生兴趣与需要,要给学生一定的私人空间,给学生多一点尊重和关爱。例如,学校可以在走廊、楼梯间张贴温馨提示语,在校园内设立爱心驿站,同时,还要重视在校园绿化区美化花坛、增加植被,使校园充满生机活力,营造健康舒心的学习氛围。

3. 重视教师文化、制度管理

(1)教师文化。适性教育的根本目标在于促进学生自由而充分地成长,适性教育呼唤着教师全面素养的提升。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提高教师队伍质量是办好教育的关键,因此,學校要充分重视教师文化建设。适性教育要求教师要有一颗“童心”,用“童心”体会“童趣”。教师要积极参与学生的课余活动,陪学生游戏,和学生谈心,用交流、体验的方式设身处地地了解学生,帮助学生,发展学生。作为引导者,教师要利用教育者的专业性,通过各种有效的方法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作为教育者,教师自身要有崇高的奉献精神,敏锐的政治思想,良好的心理素质,高超的教学能力。顾明远认为,“教师的快乐和价值实现不在学生取得社会成果之后”。教师要对教育理论不断探索,对教育事业不断追求,要在教育的道路上找到自己的快乐,做一名有思想、有特色、有风格的教师。

(2)人本管理。人本管理提倡以人为本,将人作为最重要的资源,以人的能力、特长、兴趣、心理状况等综合情况来科学地安排最合适的工作,强调尊重人、依靠人、发展人,这也是适性教育的理想要义。在学校管理中,学校要充分尊重师生,从人性的角度出发,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使师生在和谐稳定、公正公平的环境中工作和学习,保持积极向上的状态。

三、结束语

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依靠德才兼备的个性化人才,求新求变的现代社会倡导的是不凡、多元、展示个性。创新教育是一个长久的命题,需要无数教育工作者不断探索与革新。适性教育无疑是素质教育理念下培养创新人才的理想出发点和落脚点。从素质教育的角度来说,人人都能成才,要用人本思想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适性教育注重尊重生命个体的差异性和不同智能的发展,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潜能。学校要倡导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基本原则,以学生为本,尊重每个学生的天赋、兴趣与特长,了解学生内心需求,给予顺应天性的教育。

参考文献:

[1]成尚荣.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J].人民教育,2010(20).

[2]顾明远,等.教育学原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3]王慧霞.适性教育个例研究[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4(08).

[4]林崇德,林琳.创造性人才的成长与培养[J].创新人才教育,2014(03).

猜你喜欢
个性化教育创新教育因材施教
小学作文如何实施“因材施教”的策略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从《论语》看因材施教
模式化教育主导下的个性化教育改革实践研究
浅析大数据在教育中的应用
小学数学创新教育开展研究
中高职衔接的关键在于因材施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