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扬剧《玉蜻蜓》的艺术价值

2017-05-04 09:32于婧
戏剧之家 2017年6期
关键词:扬剧艺术性

于婧

【摘 要】扬剧《玉蜻蜓》根据扬州评弹改编而成,可以说是扬剧剧目中的传统佳作,常演不衰。根据改编的剧本及演出情况分析扬剧《玉蜻蜓》的艺术价值,以加深了解现代戏曲剧本的再创作流程,进而剖析扬剧剧作家在对《玉蜻蜓》原型故事进行改编时的创作心态和文化动因。

【关键词】《玉蜻蜓》;扬剧;艺术性;文化阐释

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6-0024-02

《玉蜻蜓》是清代著名弹词作品,又称《芙蓉洞》、《节义传》,数百年来,传承至今。因为《玉蜻蜓》在扬州地区的流传和影响,扬剧根据弹词内容进行了改编,是为扬剧《玉蜻蜓》。[1]扬剧《玉蜻蜓》可以说是扬剧剧目中的传统佳作,常演不衰。

通过对扬州地区剧团的走访,并结合书本、影像资料,笔者拟从人物形象、语言风格、舞台艺术等方面分析扬剧《玉蜻蜓》的艺术性,并对其所具有的文化内涵进行解析。

剧本《玉蜻蜓》讲述了申贵升娶张雅云为妻,在洞房花烛之夜,负气出走,与志贞在法华庵再次相见,贵升一见钟情,对志贞展开猛烈追求,最终两人以玉蜻蜓定终身。贵升不思归家,最终病死庵中。法华庵尼姑王志贞身怀六甲,产下遗腹子,请佛婆送归申家,不料误被徐家所得。徐家视此儿为己出,起名元宰。在搜庵过程中,雅云与志贞两人义结金兰,但各怀心思。志贞探望生病的雅云时,雅云看到了元宰,收到膝下抚养。十八年后,徐元宰得中解元,偶然获悉自己的身世,遂前往法华庵与亲生母亲相认。最后历经磨难曲折,终于迎母出庵,认祖归宗,获大团圆之结局。

《玉蜻蜓》基本情节框架:定情—搜庵—生子—中魁—认母—归宗。框架已定,自立新意已非易事,但扬剧剧作家根据审美需求,及本地的风土人情,在情节的安排上作了改动。

贵升与志贞的相遇变为观灯解围,渲染了贵升英雄救美、见义勇为的壮举,人物形象一下子丰满正面了起来。在法华庵定情时,通过志贞之口讲述她的悲惨身世,由一个生活富足、知书识礼的小家碧玉迫害成被逼进庵堂的小尼姑,既能引起人们的同情,也表明成为尼姑这种行为不是她自己的意愿,同时洗清了一些她身上的堕落迷津的罪名。

因为戏剧在时间上存在一定限制,为了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更好地解决戏剧冲突,扬剧将事情得以真相大白的时间定在了元宰中魁后,徐家大院之内,为后面的元宰游庵认母情节做张本。这样的改动不仅使情节的发展更为紧凑集中,而且摆脱了特定时空的限制。

大团圆结局符合了人民大众的美好愿望,扬剧《玉蜻蜓》的情节设置尤其是结局的安排就验证了这一点。在最后一出峰回路转,通过志贞对往昔事件的陈述,引起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的雅云的同情与心心相惜,并让两人能够和睦共处。这种喜剧结尾既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因此,戏剧作为一种通俗文学,必然要以观众的喜恶作为自己的评判标准。在创作过程中,剧作家要以民间的眼光对剧情发展进行审视,争取普通戏剧观众的关注和理解,突出其世俗性和大众品位。[2]

对于人物的把握,尤其是对男女主人公的定位尤为重要,而准确的人物定位来自于对人物性格的正确剖析,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挖掘。

《玉蜻蜓》讲述了十八年前与十八年后的故事,女主人公志贞,前半场是一位带发修行、知书识礼的尼姑形象,后半场是一位饱受折磨、思念亲子的母亲形象。在《游庵定情》中,志贞交代了自己的身世,引起观者的同情,也为下文贵升与其的心心相惜,从而产生至真之情埋下伏笔。在《探病得子》中,志贞显现出了一个弱女子的彷徨无助与迷茫;《游庵认母》既反映了志贞内心的纠结痛苦,也反映了亲情最终战胜理智;在《请灵团圆》中,志贞同情雅云,最终与雅云产生了共鸣,是她的善良、忍辱负重使得她能有一个圆满的结局。志贞是剧中命运最悲苦、人性最压抑的女性人物形象,她善良、端庄而又忍辱负重,她既受到封建礼教和清规戒律的束缚,又受到了爱情和亲情的折磨与摧残。

同志贞一样,原配夫人雅云的身上也充满着浓厚的悲剧色彩。听从父母之命嫁给表哥贵升,这为雅云的悲剧人生埋下了祸根。而扬剧注意到了人物性格发展的阶段性。在《搜庵惊变》中,志贞是聪慧机智的。通过对人物相貌体态的观察,猜测出贵升与志贞之间的情愫,从而明结姐妹暗撒网;在《探病得子》中,志贞是哀婉凄切的。病入膏肓时,对丈夫的思念与怨恨如潮水涌来,一个女子的孤苦无依与寂寞凄惨显现无疑;在《请灵团圆》中,志贞又是狠辣而敦厚的。起初,他让阖府家丁随她去拆了庵堂,大骂志贞是妖尼,势必要报杀夫之仇。而听完志贞的叙述,她又有了恻隐之心,从而握手言和,表现出了人物形象的豐富性。总而言之,她是一个有苦难言的大家闺秀。

申贵升不拘小节,不贪图功名富贵,却能做出冲破封建樊笼束缚的举动。在感情上,他是先愁后痴,把对妻子的愁苦转为对恋人的痴情;他是大胆的,在压抑人心的旧社会能做出冲破封建藩篱的举动。他是时代的反抗者,却由于自身反抗的不彻底性以及客观条件的限制,没有刺破封建礼教虚伪丑陋的深层,而最终导致人生悲剧的产生。

徐元宰虽少年得志,金榜题名,但作为一个尼姑与已婚男人的私生子,他的身份注定了他的悲剧命运。在与三个母亲的复杂关系中,他始终是一个中间人角色,于是跌入了更激烈的矛盾漩涡中,围绕着认母的展开,母亲们各自的痛苦、自怜、忏悔等多重情感在他的心中激起了层层浪花。

通过戏剧语言,我们可以感受到戏剧的情感主题,感受到剧种的独特魅力。下面,笔者就以剧中情感急转处表现最明显的男女定情与两位女主人公之间的恩怨为代表进行分析。

雅俗共赏的爱情表白。扬剧《玉蜻蜓》采用一问一答、欲扬先抑形式。一开始,贵升就独白:“但愿得有情人终成眷属,游佛殿一心要把知音求”。这里有《西厢记》爱情主题的影子,“要使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进步思想,同时将男男女女肤浅的情爱上升到了寻求知音的精神层面上。首先,贵升和志贞先是针尖对麦芒,各不相让。贵升暗指:“淑女原非龙女,何苦参禅悟道。”志贞立马回道:“秀才不是善才,难明戒律清规。”贵升直抒相思:“若得小姐怜才意,海枯石烂心不变。”惹得志贞“梨花白面泛红云”,从而道出:“不觉此身陷情网,果然情魔法力强”。由此可以看出,扬剧虽然“其词直质,妇孺亦能解”[3],但字里行间仍透露出文人加工的痕迹。

恩怨情仇最终归于圆满。在扬剧《玉蜻蜓》中,《请灵团圆》是情节峰回路转,情感千变万化的一场。“志贞吐苦情动人心腑”,引起了张雅云的同情与共鸣,通过对志贞“庵堂熬过十八年,万却千难独守磨”与自己“娘娘空守十八年,尚有丫环解寂孤”的对比,以及认识到“从父命于归申府”最终导致“强扭瓜酿成苦酒一壶”,表现出人物的情感起落,爱憎分明,同时揭露出封建社会包办婚姻的不合理性。

扬剧《玉蜻蜓》运用了新的舞台表现手段。在音乐创作方面,通过层次、对比的手法谱写该剧音乐,且充分运用了“金派姚腔”抒情性强、行腔圆润和“李派”婉转柔美、刚柔相济的唱法,来表现剧中人物内心情感。在舞台设置方面,该剧舍弃了扬剧传统的一桌两椅布置,采用泼墨写意夹杂着写实的具象景物形式,构成了新式的角色活动空间。这些艺术手段的运用,强化了场上之曲的感染力与穿透力。

扬剧《玉蜻蜓》带有浓厚的民间味道,唱腔形式活泼自然,风格明快亮丽,具有较强的喜剧色彩,但部分场出的悲剧色彩也较为浓厚。总而言之,悲中有喜,喜中带悲,悲喜交融,是中国戏剧悲喜分家不明显的表现,而最终大团圆的结局也符合人们的心理与审美需求。

扬剧《玉蜻蜓》的再创作在很多地方都能体现出扬剧剧作家的现代主义视角,其作品充满了强烈的现代精神和时代气息。在申贵升和志贞的爱情线中,该剧着重强调的是他们为了追求自由爱情而做出的冲破封建禁锢的举动,歌颂了个性解放精神。在申贵升与张雅云的婚姻线中,着重去写他们的感情因为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变得畸形化。

原配与情人蕴含着人物的褒贬。志贞的形象与传统爱情戏以及才子佳人小说有所不同,这部戏摒除了传统贪恋死生的主题,突出了贵升与志贞在精神境界上的高度契合,赞同灵肉合一的恋爱。通过唱词的层层递进,强调了志贞的可爱与无罪,甚至蕴含了个性解放精神。剧中花大量唱词描写了志贞的身世,交代背景的同时也引起了观者的同情。

原配雅云是一个多重化人物,她既是封建礼教的受害者,又是封建礼教的维护者。在她身上,既有无端被弃、满腔悲苦的一面,又有操持家政、捍卫爱情的一面;既有搜庵认妹、工于心计的一面,又有谅解情敌、不乏豪气的一面。《探病得子》、《请灵团圆》这两出戏,不仅是被丈夫所抛弃的女子凄凄惨惨、哀婉无助的命运悲剧,也是情人早逝、亲子无下落的女子无依无靠忍受身心折磨的时代挽歌,同时又是命运坎坷的女性相互理解、扶持的革命宣言。

偷情与归宗代表着行为的错对两方面,在一个信奉“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封建时代,要使他们偷情的行为看起来尽量合法化,那便是安排尼姑生子,且其子大有作为,让儿子的光芒掩盖住父母的过错。

在对女主人公的处理上,扬剧剧作家一再地去讲述志贞的悲惨身世以及她所具备的才情,而且就算她的做法有失妥当,她也为申门留下了血脉;在对男主人公的处理上,剧本将之前的男主人公一人变为父子两人,且增加了他们孩子的许多戏,呈现出两个男主人公的景象,更重要的是认祖归宗结局符合了人们的心理期待。

这些改动完成了背叛家庭到回归家庭的转变,满足了不同阶级不同层次观众的欣赏需求,反映了中华民族,尤其是扬州地区人们中规中矩的稳重个性和根深蒂固的家族观念。

传统作品《玉蜻蜓》中尼姑生子的故事主身就让人浮想联翩,而认祖归宗的情节安排又凸显了人性的复杂性。扬剧《玉蜻蜓》能够产生较大影响,大概就是因为其在情节结构、人物形象、语言风格和舞台艺术方面蕴含着较大的艺术性,且通过对《玉蜻蜓》的文化阐释能够看出传统剧目在较大程度上成為了扬剧剧作家借以抒怀,引人深思,具有社会导向意义的一个载体。

参考文献:

[1]张慧侬.扬州弹词玉蜻蜓[M].扬州:广陵书社,2014.4.

[2]杨雪.论中国戏剧的大团圆结局[J].文学界,2010(9).

[3]焦循.焦循论曲三种[M].扬州:广陵书社,2008.87.

猜你喜欢
扬剧艺术性
浅谈扬剧进校园
论三维动画特效数字模拟真实性与艺术性的结合
走进扬剧,传承地方传统文化
扬剧发展的现状与前景
童蒙书法艺术性教育的建构
浅谈英语课堂教学的艺术性
论电视新闻的艺术性
播音主持的艺术性魅力展现探微
把握电视编辑的艺术性
扬剧的历史传承及在新形势下的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