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怀味象

2017-05-04 20:54林丽景
艺术科技 2016年12期
关键词:理学诗意

林丽景

摘 要:中国山水画萌芽于晋,在隋唐五代发展,到宋代发展成熟。两宋山水画所反映内容之丰富与深刻,都是前代所不及的。两宋山水画的成熟与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都有密不可分的关系。理学作为宋代社会思潮的核心,自始至终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宋代文人的思想,进而影响到文人画创作实践中。在这样的情况下,本文把王诜的《渔村小雪图》放在北宋中后期的政治、社会、文化背景下,从理学的角度考察《渔村小雪图》里绘画语言与个人情感思想的结构过程,及其视觉隐喻和含义。

关键词:理学;平淡;诗意

艺术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必然受到社会各方面的影响。例如,魏晋之际的玄学影响了魏晋风度,清初朴学影响了金石大兴一样,宋代儒学的复兴也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一大批的士大夫。因此,要解讀王诜的《渔村小雪图》就要将其置于所产生的时代背景中进行考察。

理学以儒学为根本,兼收道、释,是对原始儒学的复兴。理学把“理”作为哲学的最高范畴,认为理是世界的本源,理学主张“存天理,灭人欲”“格物致知”,将天理与人心相对应,突出人心的自觉规范,从外在的伦理规范对人的思想和行为的约束转化为对内在心性自觉的协调。与唐朝的外向型进取的思维方式大相径庭,文人士大夫们把建功立业的追求与抱负转化为心境的涵养。在体察天人、品味情理、涵养心性等方面,达到了汉唐人难以达到的境界。在理学影响下,宋代绘画逐步转向内心世界的表达,强调主体精神抒发,注重景物的象外之意,关注山水景致的可居、可游、可行。

1 王诜的山水美学思想

王诜处于理学兴起的北宋,出身贵族,他擅长书法,诗词亦工,尤精绘画,家有“宝绘堂”,广藏法书名迹。王诜作为文人画家,与当时名流苏轼、黄庭坚、米芾等宿儒相交甚好,他们之间的创作思想也是相互影响的。[1]在格物致知、以物观物、主静去欲等理学思想的影响下,王诜在山水画创造中体现出“诗书画同源”“寓意于物”“平淡自然”等理学意识,他重视观察、体验生活的“四时为我供画本”追求主观情感的表现,反对过分拘泥于形式的描摹,而是“心匠构尽远江意”。不是一味地描绘自然山川的外在形体,而是更加注重物象本质的描绘,意味悠远,达到“造物潜移真幻影”的境界。

2 《渔村小雪图》的画意探析

山水画审美境界的转变时期,正是理学兴起并走向鼎盛的宋代。两宋时期的文人士大夫们是难以脱离理学这一时代思潮的。那么,当我们研究《渔村小雪图》时,就不能不分析理学对它的影响。

在《渔村小雪图》中,作者塑造的是江南小雪初霁,岭峦和渔村的景致。渔村隐于崇山峻岭之中,江面上寒风料峭,山峦薄积小雪,已然是寒气逼人。渔民正忙着张网、钓鱼、抬网,在寒林中相映成趣。穿过山谷,只见山势盘旋如龙,奇松怪石遍布。幽深的谷底,有一高士,携一琴童,引颈眺望,等待渡船。渐渐前行,顿时豁然开朗,压抑之气烟消云散……整个画面寒意萧然,清淡明净但又掩饰不住寒雪寂寥初散后,春风悠扬欲来时的活泼的生意。被贬之后重归朝廷,政治上的不如意,与人生的几经波折,使王诜向往隐逸生活,欲隐于林泉。他在绘画中寻求的不单是外在物象的表达,更是“游意澹泊心清凉”这种超然象外、宁静致远的情致。

2.1 平淡之境

理学主张“中庸”之道。《中庸》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大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2]即是要求人们通过修身和“致中和”,把握生命的本体。在“中庸”思想的影响下,宋人变得克制自持、谨小慎微、含而不露,注重自我道德的人格境界追求,审美理想则表现得更加恬淡平静、潜沉于内。于是宋代山水画更多的表现萧瑟淡远、宁静平淡的境界。

王诜的《渔村小雪图》以平远兼有高远的构图形式,选取山水中的几重远山、枯木丑石、江水澹澹、高士待渡等意象而形成一种旷远迷蒙的意境。而在其末端,几抹远山笼罩在迷雾之中,烟雨轻岚、水天一色,景致虽小却意味深长,在有限的空间内“含不尽之意溢于画面”,给人一种面对苍茫宇宙的渺小感和茫然感。置身于平远之境中,只觉得身心舒畅,体味“融和”“冲淡”的缥缈之意,让人不经意间物我两相忘,进入一种无念无欲之境。

平远山水反映了王诜对心灵安顿的向往,是他“养得胸中宽快,意思悦适”的超脱境界,是理学思想在他的绘画创作中的一种落实。

2.2 诗意之味

宋以前,艺术的主要功能在于教化。而宋代在“天人合一”的理学思想影响下,宋代的文人士大夫更重视对于绘画中的主体精神,追求山水画可居、可游之境。邵雍说过“以物观物,性也;以我观物,情也。性公而明,情偏而暗”,[3]这种思想也深深影响着宋代绘画,使画家在于明理深观的同时,又不以单纯地描绘对象外在为目标。画家们更注重在描绘对象的同时,充分表达主体精神,借物抒怀。

《渔村小雪图》的开端,王诜即做抑笔,将渔村安置在封闭的山谷中。开卷便见远山旷野被小雪覆盖,一群渔翁拉网捕鱼于寒林萧疏之中。渔网这一词最早出现在诗经中“鱼网之设,鸿则离之”。比喻得到的不是自己想要的。这时候重新回到图中,就不难体味到在万籁无声的空间中,画家急于摆脱尘世间的烦恼而向往山林隐逸的情致。然而面临着出世与入世的诱惑,遭遇着进退两难的尴尬,画家内心的苦闷从何能解?近景树下高士闲步,身后书童抱琴跟随,高士眼望远方缓缓而来的小舟渡船,然而平静无澜的宽广的江面,有一座巨岩突起,两棵古松盘展虬曲,似乎喻示着人世间重重阻碍。平静的江面、高耸嶙峋的山崖,和高士迫切的等待之间形成了强大的情绪张力。正所谓眼前滩秋江阔,隔岸扁舟发棹迟,更能看出画家心中的欲渡之情。画家所表现的是心有所向,却无法实现,只能在绘画中去诉说,去表达内心真正的追求。王诜通过小雪、扁舟、劲松等物象营造出一个寒林萧瑟、恬淡宁静的意境,同时点缀的待渡高士、渔者等人物,景象与人物融合于画面之中,塑造出诗意般的意境。高士立于江湖之上,似乎在不经意间“俯仰终宇宙”。让人在不经意间进入这恒寂世界,与之融为一体,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

宋以后,山水的功用从“教化”为主被进一步拓展到怡悦性情,追求画面的可居、可游之境。并且绘画中的主体意识不断增强,这也和理学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总之,理学“格物致知”的修身方式使画家更注重主体精神的修炼和内在修养的提高,从而达到“理气合一”的境界,在中国绘画历史上创造了一个不可逾越的艺术高峰。其影响下的山水画创作过程更是包含了澄怀味象的精神体验,注重象外之意的表达。纵观当代的中国画,我们常见的却是追求外在形态,而缺少文化积淀、缺失精神表达。尽管在表现形式上别出心裁,但仍然遮掩不住内在的空洞与苍白。宋代绘画达到前所未有的成就,不能忽视理学的积极影响。当我们面对当下的诱惑,也许应该澄清胸怀、涤除俗念,达至澄澈的空明心境,潜心创作。

参考文献:

[1] 王欣.王诜山水画复古特色探析[D].河南大学,2011.

[2]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17.

[3] 邵雍.皇极经世书(观物篇·外篇十)[M].北京:中华书局,1980:49.

猜你喜欢
理学诗意
诗意地栖居
大地上的诗意栖居
邂逅周庄,诗意盎然
文理学人
《吉林大学学报(理学版)》征稿简则
《吉林大学学报( 理学版) 》征稿简则
《郑州大学学报(理学版)》征稿简则
被耽搁的诗意
郑州大学学报(理学版)
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