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敏灸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30例临床观察

2017-05-05 10:49姜殷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17年4期
关键词:针刺

姜殷

摘要:目的探讨热敏灸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60例中风后肩手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热敏灸组)30例,对照组(针刺组)30例。试验组给予热敏灸治疗,对照组给予针刺治疗。治疗前后进行相关临床功能评定(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上肢简化Fugl一Meyer评分、上肢疼痛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治疗结束后从以上4个方面进行肩手综合征综合疗效评定。结果热敏灸在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上肢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等三方面同针刺无明显差异,在减轻患者疼痛方面优于针刺治疗。结论热敏灸是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安全有效的方法,患者家属完全可以自行在家里为患者治疗。

关键词:热敏灸;针刺;中风后肩手综合征

中图分类号:R255.2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7-2349(2017)04-0066-02

中风后肩手综合征也叫“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不良综合征”,一般发生在患者中风之后,通常发生于患者中风后1到3个月内,发生机率为12.5-70%。它最为显著的临床特点是:前期患者肩部疼痛,手部肿胀,肩手活动时运动部位疼痛剧烈;后期患者肩手消肿,却产生肌肉萎缩现象,严重者患病部位扭曲变形,最终诱发肩手畸形,丧失肩手关节的运动功能,从而加重了患者中风后残损的程度,阻碍了患者运动功能的康复,不仅给患者带来了痛苦,同时也加重了家庭和社会的负担。

目前临床上针对肩手综合征的治疗手段有康复治疗、针灸治疗、中药疗法、激素疗法及颈星状神经节阻滞术等,虽然均能够有效的缓解肩手综合征的病状,但是不能有效的根除此症。而且以上各种治疗方法均需要在医院里进行,患者一旦停止治疗,临床症状又会重新出现。

热敏灸,又称热敏悬灸,全称“腧穴热敏化艾灸新疗法”[1],是采用点燃的艾材产生的艾热悬灸热敏态腧穴,激发透热、扩热、传热、局部不(微)热远部热、表面不(微)热深部热、非热感觉等热敏灸感和经气传导,并施以个体化的饱和消敏灸量,从而能大幅度提高艾灸疗效的一种新疗法。

1一般资料

病例来源于广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针灸康复科2015年3月—2017年2月住院患者,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选取符合病例60例,按SAS软件产生随机分配结果随机分为2组。试验组30例,年龄(64.25±7.54)岁,病程(30.82±10.52)d;对照组30例,年龄(65.32±6.78)岁,病程(30.70±9.28)d。2组病人在年龄、病程方面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2诊断标准

2.1西医诊断标准脑梗死诊断标准参照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2]

2.2中医诊断标准采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制订的《中风病诊断和疗效评定标准》(试行)[3]。主症:偏瘫、神识昏蒙、言语誊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次症: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共济失调;急性起病,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具备两个主症以上,或一个主症两个次症,结合起病、诱因、先兆症状、年龄即可确诊。不具备上述条件,结合影像学检查结果亦可确诊。

2.3肩手综合征1期诊断标准[4]依据中国康复研究中心标准:患者有神经系统疾病,单侧肩手痛、皮肤潮红、皮温上升,手指屈曲受限。局部无外伤、感染及周围血管病。根据临床表现可分为3期:第1期(早期),肩部、手指及腕关节疼痛,活动受限,手背皮肤肿胀、发红、发绀,皮肤温度升高,手指一般呈现轻度屈曲位,而屈曲的能动范围有限;如被动屈曲可有剧痛,手及肩部X线片可见局部骨质脱钙。

2.4纳入标准(1)符合西医脑梗死诊断标准;(2)符合中医中风病诊断标准;(3)符合肩手综合征1期诊断标准;(4)年龄45-75岁,性别不限;(5)发病时间15天-3个月;(6)患者意识清醒,生命体征平稳者;(7)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DS)中肢体功能缺损评分累计)≥10分;(8)受试者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2.5排除标准(1)不符合纳入标准者;(2)合并心、肝、腎、呼吸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等严重疾病及精神病患者;(3)不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2.6中止标准(1)研究中出现严重不良反应,或者突发其他疾病者;(2)受试者中途提出退出临床研究;(3)患者不合作,不服从治疗,经临床医生反复解释无效。

3治疗方法

3.1试验组操作:根据陈日新教授主编的《热敏灸实用读本》[5],在百会、手三里等穴区进行穴位热敏探查,当出现透热、扩热、传热、局部不(微)热远部热、表面不(微)热深部热、非热感觉等特殊感觉,即为热敏化穴位。百会穴采用单点温和灸,自觉热感深透至颅内或沿督脉向前向后传导。手三里穴采用单点温和灸,部分的感传可直接到达头部。最后局部取穴,在肩髃、肩髎、肩贞、合谷等四穴上分别施灸。艾灸时间以热敏灸感消失为度。灸具:选用南阳绿莹艾草生物制品有限公司的汉医牌热敏悬灸条。每周6次,连续治疗4周。

3.2对照组穴位:采用石氏醒脑开窍法为基础治疗方案,肩髃、肩髎、肩贞、外关、合谷。针具:选用苏州医疗用品厂生产的华佗牌针灸针,规格 40 mm×0.35 mm。操作:针刺:患者取仰卧位,选穴部位皮肤常规消毒,毫针直刺,细细捻转,至患者有局部酸麻胀感为度。采用平补平泻法捻针各1 min,留针30 min。每周6次,连续治疗4周。

4观察期和随访周期

治疗期为4周,即入组后1-4周。随访期为4周,即入组后9-12周。在第0周收集第1次基线资料;在开始治疗后每4周收集1次资料,停止治疗后4周收集1次资料。

5观察指标

5.1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1995)(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

5.2运动功能评定采用上肢简化Fugl一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

5.3上肢疼痛评定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国内临床上通常采用中华医学会疼痛医学会监制的VAS卡,是一线形图,分为10个等级,数字越大,表示疼痛强度越大,疼痛评估时用直尺量出疼痛强度数值即为疼痛强度评分。

5.4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采用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

5.6统计分析方法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士标准差表示,疗程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或配对符号秩和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6结果

6.12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比较见表1。

6.22组治疗前后上肢功能评分比较见表2。

6.32组治疗前后疼痛评分比较见表3。

6.4治疗前后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见表4。

7讨论

中风后功能的恢复[6]强调早期康复、持续康复、心理康复及家庭成员的参与。中风后有些功能障碍会遗留很长时间,所以恢复起来也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患者不可能一直在医院治疗。另一方面,患者最终要回归家庭,因此家庭成员对患者的恢复起非常重要的作用。应该让家庭成员充分了解患者的情况,掌握一定的康复方法,帮助患者在家里进行功能的康复。本实验结果表明热敏灸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上肢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等三方面同针刺无明显差异,在减轻患者疼痛方面优于针刺治疗。热敏灸是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安全有效的方法。对于没有医学基础的患者家属来讲,热敏灸较针刺更好掌握,所以当患者出院后,家属在家里就可以帮助患者继续治疗。这样既可以增加家属与患者之间的交流互动,让患者感受到家庭成员的关心,增加康复的信心,预防中风后抑郁,同时可以减少在医院进行治疗的费用,節省经济支出。参考文献:

[1]陈日新,康明非。腧穴热敏艾灸新疗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1.

[2]中华神经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0.

[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中风病诊断和疗效评 定标准[D].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6,(19)1:55.

[4]缪鸿石,朱铺连.脑卒中的康复评定与治疗[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6:149-150.

[5]陈日新,陈明人,康明非.热敏灸实用读本[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10.

[6]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

猜你喜欢
针刺
周围性面瘫应用针刺联合雷火灸治疗的效果评价
针刺联合中药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
清明的雨
单纯针刺与针刺配合半夏白术天麻汤的治疗对比
针刺秩边穴治疗跟腱炎51例临床观察
植物也有记忆力
针刺配合穴位埋线治疗顽固性面瘫63例
新疆抓获75名“针刺”嫌犯
针刺治疗术后尿潴留68例
针刺治疗坐骨神经痛35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