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清末民国画家吴观岱的画学思想

2017-05-05 02:10吴国平
艺术科技 2016年11期
关键词:师古古意文人画

吴国平

摘 要:作为民国地方画坛的领军人物,吴观岱在无锡地区画脉的传承上影响巨大,起到了关键和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他的艺术与海派、吴门画派、扬州画派、浙派等都有联系,他的画学思想因此曲折而多变,从师古到古意,师天地造化到适吾意,逐渐地完成了他对于绘画的个人理解。

关键词:师古;古意;适吾意;文人画

吴观岱(1862~1929),江苏无锡人,清末民初画家,工书,山水、花鸟、人物皆精。曾被荐入清宫如意馆作画师,在北大讲授过画学。晚清、民国在北平时其山水画造诣颇高,有“石涛再世”的美誉,亦称为“江南老画师”。有《觚庐画萃》《南湖诗意》《觚庐画屏》等画集出版问世。

吴观岱在长期的艺术历程中,总结了相当多的画学体会,都是吴观岱在艺术探索中的个人体会,虽然貌似普通,但也不乏真知灼见。这些画学思想大多存于他的题跋中,笔者梳理后发现他的画学思想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广师古——以古为上乘求古意

1.1 师法全面与以古为上品

吴观岱对于古人作品进行了大量的仿习,上至五代、宋元,下到晚清的许多优秀古人画作都成他学习的范本,素养相当全面。在他完成的作品上面画面可常见”“仿”“拟”“临”追摹的题跋文字。并自说“读古人名画不下数十百本”。近代著名收藏家裴景福对吴观岱涉古之广表示钦佩:

又遍揽宋元名笔,悉濡染陶冶,发之腕底,当与赵松雪唐子畏并驰争先。

他于反复的追摹中,他从中悟到追溯画学渊源和学古的重要,并进一步理解了学画“不可不师古”的道理。并总结了他对于师古的思考:

余画是帧,乙酉清和,去壬戌(1922年)三十八年矣。所学皆时人笔墨,虽笔致清秀,而未见古人名迹,殊少古趣。(题《刘海戏蟾图》)

这是他反思了早年习画的师法,认为近人不及古人笔墨,其缺少的是古之趣味。他又说:

学画以古人为师已是上乘。(题《大江帆影图》),

今人学画能以古人为师已上乘矣。(题《天地造化图》)

“以古为上乘”为 画坛巨擘董其昌所言,师古对应的是师近人,师时贤的作品,其实,师近人也不是不可以,但是,取法乎上得其中 取法乎中得其下,与其师近人的作品,不如学习学习近人是如何师法的。这是吴观岱从反复习画实践中得到对董其昌的印证,实属不易。

同时,1922年他对师古的缺位也对此作出自己的阐述:

不师古则无法,无法则墮于野狐。(题《秋江别意图》)

不师古就会被人说成是野狐禅。这就是一个关于取法的问题,法从何来,他认为不是凭空臆造出来的,前人已经给我们创造了许多有价值的方法和理论,如果我们不借用,就等于是乱画,于法于理不通。

1.2 求古意

吴观岱师古人的目的在哪里呢?为什么如此,他在这点上并不是盲目的,而是十分主动和清晰的。作品里的一句话为我们指明了玄机:

古人有云,“诗文字画其理一也,不可不师古,亦不可溺于古,不师古则无法,无法则墮于野狐,溺于师古则无我 ,无我则毕生寄人门户,然作画要有古人在,仿古须有我在也,知此然后可以寻仿古意”。(题《秋江别意图》)

该段题跋论述师古与溺古、无我与有我后,进而提到可寻仿“古意”。古意是吴观岱在深入师法古人,在复古的过程中的绘画感悟,认识古意才是他的目标。绘画中“古意”古已有之,元代画家赵孟頫曾说:

作画贵有古意,若无古意,虽工无意。

赵孟頫绘画中的“古意”的本意大体上有二层意思,首先是对近世绘画流风的反拔,在他所处的元代,尚“古意”即为对南宋一路画法及审美的疏离,其次是以古人绘画的趣味为尚,提倡对唐、五代及北宋艺术的学习,对于“简率”推崇。吴观岱的“古意”,是与赵孟頫提出的“古意”是一致的。并在题跋中屡次提到关于对“古意”的理解:

所学皆时人笔墨,虽笔致清秀,而未见古人名迹,殊少古趣。(题《刘海戏蟾图》)

畫学写意起于元朝而盛于明代,启南之苍古莫及。(题《重阳风雨图》)

古人作画多用熟纸素绢,雍乾以来,间有用生纸者,然百不得一二也。今人以有生纸为能,失古意矣。(题《溪山载鹤图》)

清湘老人(石涛)画烟云变幻无法耳,有得荒空古旷之趣,虽心师日临,焉能得其真髓……(题《秋山钓艇图》)

设色一道,岂徒以涂红抹绿,鲜艳妍美取胜,须得发林泉苍古之韵……(题《静听松风图》)

曾见石田(沈周)老人画,笔致古润,简而疏秀,觉凉风习习,暑勃顿消,……(题《碧梧清暑图》)

松雪云“作画贵有古意”,无古意则俗。此帧纯乎韵胜耳。(题《晴雪赏梅图》)

“古润”“古趣”“启南之苍古”“今人以有生纸为能,失古意”“林泉苍古之韵”“苍古”,这些吴观岱的只言片语是画学思想的灵光一闪,是他对于 “古意”的最好说明。他不仅提到“古意”,而且对“古意”做出了更精准的自我体会—“苍古”“古润”。

吴观岱在“古意”理念的引领下,经过反复的绘画实践,上达到了这一层次的境界。无锡近代著名画家胡汀鹭就曾说过:

观道人画法全以新罗,石田为宗,故落笔便 有潇洒出尘之概。盖其天分即高,下笔自超然入古。

2 以天地为师

吴观岱主张,师法古人后,如果要更上一层楼,取得更高的成就,就需要以天地为师,注重对真山水的体悟。吴观岱以天地为师的画学理论是以董其昌为蓝本的。董其昌在他的《画禅室随笔·画诀》说:

画家以古人为师,已自上乘,进此当以天地为师。

吴观岱用自己的语言传习了这种画学:

学画以古人为师已是上乘,进此当以天地为师,然非吾辈临抚家所能窥测,……俯临大江帆樯,杳映天然妙迹,聊记大略以意图之,非敢妄拟古人以天地为师也。(题《大江帆影图》)

这段关于师天地题记说明,吴观岱看过董其昌的画论,最起码也是经常听人提及,然后在作画中得到此中共鸣,而题在画作上,以此作为标榜。后句自谦妄拟,实际上他已是亲躬而为了。而下面这句题,更是揭开了楮墨与造化的关系:

古人作畫,以天地为师,缩造化于楮墨,为造化传无穷之变态。(题《山水屏》)

清山初水四王贵为正统,他们把宋元名家的笔法看作最高准则,师自然较少,全国乃至江南地区深受其势力影响和左右,形成摹古气氛。而吴观岱所处时代已是清末民国,摹古之气仍在,但是,他经历了扬州画派和海上画派的影响,尤其是画僧石涛的洗礼,石涛的“搜尽奇峰打草稿”的写生态度对他有顿开茅塞之功,他更倾向于接受了董其昌、石涛以天地为师的理论。

吴观岱写生作品中,家乡的风景占了很大一部分篇章,都是他对于本乡真实胜景的追忆。如《太湖鼋渚图》、《第二泉图》。另外,象《绘原村庄图》、《城山雅集长卷》、《芝山红叶》、《夏日乡居图》,也是根据具体的真景进行的创作。其次民国画册《南湖诗意画册》也是吴观岱对有具体地点的绘事写照。

其中,《贯华阁画卷》是吴观岱的一张重要的写生图卷。近代的著名资本家杨味云的一段话详细记载他作画前的准备工作,可见吴观岱对写生的慎重态度,也是他师法自然的最好佐证:

觚庐老人贯华阁画卷,经营惨淡,历三年而始成,闻其作画之先,时棹轻舟,或携筇屐,遍历湖滨山麓,风月烟云之趣,滂沛于胸中,然后伸纸落笔,一展卷而惠山全景如在目前。

3 深师内心—“适吾意”“以画自娱”

师古人、天地自然后,吴观岱最终对于艺术的目的有了明确的认知,明白了为什么画画,画画的目的是什么。在这点上他推崇宋代文学家苏东坡的关于绘画的理论,也就是“适吾意”。 此句语出《书朱象先画后》:

松陵人朱君象先,能文而不求举,善画而不求售。曰:“文以达吾心,画以适吾意而已……”。

苏轼是认同朱君先所说文达吾心,画达吾意的。吴观岱也把此语当座右铭写道:

余于此中甘苦三十年,东涂西抹,无所适从,兴至辄画懒即止。东坡先生云:“画以适吾意”,此语最可寻味。(题《松云策杖图》)

余游绘事三十有季矣,读古人名画不下数十百本,雄健秀逸各擅其胜,而拙于临摹,欲从末由,兴到笔随,意懒即止,聊适吾意而已。(题《松云策杖图》)

笔者认为,“适吾意”在吴观岱看来还有二层意思:

首先在师法古人、天地中必有吾在:

古人有云,诗文字画其理一也,……作画要有古人在,仿古须有我在也,知此然后可以寻仿古意。(题《秋江别意图》)

认为作画时即要有古人在,不能无所依托,仿古也要渗入个人对于作品的理解,要有“我”在。56岁时他又说:

……,听山禽,观舞鹤,浊酒一尊,高歌一曲,兴来磨墨三升,写我胸中丘壑。此境不可得而托诸毫端。不啻移家其中矣。(题《松竹盘恒图》)

把所知所见之景,融于心中而写出,有吾并已化自我心中的丘壑,与古人,自然天地已不相同。

梅枝干皆方折,是宋元画法,懊道人(李鱓)常用之,非冬心(金农)翁一派。观岱记。花师李宗杨(李鱓)石稍变其皴法。(题《花鸟四屏》)

吴观岱师李宗杨的石头稍变其法,变从哪里来,是从前人的窠臼中脱出来,有了“我”的存在,有了主观的能动性,根据需要而主动改变笔墨技法。

欲仿文待诏(文征明),及收笔不识似何笔法也,与刻意临摹者有领会。(题《山水屏》)

“不知似何笔法”,说的已不是单纯画得与临本一致,不似临本,有二方面的走向,一是受到控制的,临写时,向着有明确前人某家某法而去,结果与原临本不一致。二是不受自己控制,融合几家之法,既有在目前的临本,也有前人诸多家,下意识里并没有十分明确要向哪个方向去,画着画着已不受各家局限,化成一种崭新的笔墨程式。无论这二者处于哪一种状态,都需要自我在其中的参与,有“我”在。

其次认为作画要随自我兴致,无意为之,强求不得。并以自娱此为判断作品高低:

有意于画,笔墨每去寻画,无意于画,画自来,求笔墨盖有意不如无意之妙耳。(题《笔墨寻画图》)

仿墨井道人(吴历)画册,随意写去,不求形似也。(题《松风琴韵图》)

八大山人长于用笔,而屈于用墨,清湘大滌子用墨最佳,笔次之,笔墨之难也如此,兴之所至,笔即随之,自有天趣,以画自娱则高,以画为业则陋矣。(题《重阳风雨图》)

李宗杨(李鱓)云以画自娱则高,以画营业则陋,……,石田谓笔力不让古人,不及古人处坐读书少耳,胸中有书卷气韵自佳。读之方知学古之难也。(题《高松鸣琴图》)

无意、草草不经意,把怡情养性作为作画的目的、用自娱还是为业作为品评艺术高低的尺码,这是文人士夫的眼光,吴观岱本是一个职业画家出身,可是他不满于此,也不止于此,想做到从一个职业画家到文人画家的转变。后来,更是对近之画风的乱象进行了批评:

近之画风尚狂怪迷离,五色剑拔弩张,目为西法东流,运吾笔端,忘其绘事之本旨,而不知古人笔墨出之辞翰之余,为怡情养性之事,与去绘画之流非可同日而语也。(题《溪山清夏图》)

吴观岱画学思想的形成了上述的规律,随着年龄的增加愈加全面和成熟。吴观岱师法和接触古人画作越早。就这样,经过漫长的废纸三千的历练,形成了他“师古”、“师天地”、至“适吾意”画学思想,吴观岱的画学思想基本上还属于清末主流,但是他能在其中融入自个人的深入思索,并形成一定的概念,实属可贵,同时他是近代较早地接触石涛画学思想并身体力行的一位的画家,对于清末民国画坛有一定的引领和启发作用,尤其是对开启本土无锡现代绘画之路,有重要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 吴观岱.觚庐画萃[M].无锡理工制版所,民国十年(1921).

[2] 吴观岱.觚庐画屏[M].无锡理工制版所,民国十二年(1923).

[3] 楊壽楠.云在山房类稿[M].民国19年(1930).

[4] 吴观岱,等.南湖诗意[M].文明书局,民国19年(1930).

[5] 苏轼.苏轼文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6.

[6] 卞永誉.式古堂书画汇考[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7] 陈传席.中国绘画美学史[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

[8] 董其昌,等.画禅室随笔[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7.

[9] 石允文.中国近代绘画丛刊——吴观岱[M].台北:雅墨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8

[10] 石涛.苦瓜和尚画语录[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10.

[11] 李铸晋,万青力.中国现代史[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

[12] 南京博物院,无锡博物院.江南老画师吴观岱[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12.

[13] 无锡博物院.无锡文博[M].2014.

猜你喜欢
师古古意文人画
古代文人的特殊规定性及文人画的发生
“文人画”里写春秋
禅画文人画中的简约与萧散
中正平和——王栋山水画中的古意
寻找古意的配色
唯有“师古” 方得“创新”——记退役军人书画创作者夏雪虹
古意流转——评改琦《红楼梦》画的艺术风格
从晚明文坛“师心”与“师古”的博弈看晚明文学思潮的流变
王铎
化古意而为今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