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在堂识小(三十二)

2017-05-05 08:54杨未君石家庄
文艺生活(艺术中国) 2017年4期
关键词:陈师曾墨盒

◆杨未君(石家庄)

云在堂识小(三十二)

◆杨未君(石家庄)

新出版的《陈师曾全集·书法篆刻卷》(江西美术出版社,2016年11月出版)中,把陈师曾的书画铜艺术列入了附录中(附录一:画铜)。这部分内容除了铜刻拓片(均见于《陈师曾画铜》一书)外,还收入了两件陈师曾亲笔画铜墨盒实物,其中一件《梅菊双影图》墨盒,颇能引起我们的格外关注。

墨盒(图1,见该书第179页)有简略说明文字为:墨盒(师曾画,张寿臣刻) 铜质 6.5cm×6.5cm×1.8cm 无纪年 陈师曾后裔陈萍藏。盒面刻菊梅各一枝,有题:梅菊双影 师曾画 倩张寿臣刻 以志不忘。并有陈字小印(图2)。

图1 菊梅双影墨盒

这是一件陈师曾自画自用且有特殊纪念意义的墨盒。画面上的菊花、梅花各有所指,菊花代表师曾的原配范孝嫦,梅花代表师曾的继室汪春绮。“梅菊双影,以志不忘”,师曾画此图并请张寿臣刻就,将此盒置于槐堂的书案,长相晤对,就是来怀念两位均先于自己离世的亲人。

图2 菊梅双影墨盒正面

范菊英(字孝嫦,江苏南通人)与师曾同岁,1894年与师曾在武汉成婚。促成这桩姻缘的是陈府西席范钟(字仲林),范孝嫦是他侄女。通州范氏是江南名族,孝嫦的父亲范当世(号肯堂、伯子)诗名卓著,曾入李鸿章幕,孝嫦的继母姚倚云(字蕴素)是桐城派宗师姚鼐后裔,著名诗人和教育家。这门婚事门当户对,师曾孝嫦婚后也伉俪情深。不料五年后孝嫦香消玉殒,于1900年在金陵去世,年仅二十五岁。

师曾娶继室汪梅未(字春绮,生于1883年,江苏苏州人)是在1905年,正留学日本的师曾为此专门赶回武汉。汪家是书香世家,春绮的伯父汪凤藻、父亲汪凤瀛、兄汪荣宝、弟汪东(旭初)都有文名。春绮工刺绣,能画,结婚后与师曾诗词唱和,共绘丹青。师曾回国后曾到南通任教,夫妇两人住城东古刹通明宫,被时人誉为神仙眷属。1913年(岁次癸丑)师曾到北京教育部任职,那时汪荣宝任国会众议院议员,在京城租有大宅,师曾夫妇即寄住在汪家。岂料“是年冬,姊发斑疹,西医注以麻醉剂,遽卒。师曾悼之甚,始移居槐堂,蓋不忍见遗容挂在壁也。”(汪东《寄庵随笔》)

两位夫人的病逝,给师曾造成了无限的哀伤。他多次在诗中表达了这种悲伤之情。孝嫦去世,师曾绘有菊花图、病菊图,作悼亡诗五首题于图上。有范伯子和诗记录此事。娶汪春绮前,师曾有《感怀》诗,自注:“将就婚汉阳,感念前室,怆然于怀。”1910年冬至(时已从日本学成归来)去南昌西山扫墓,有《至前妻范氏墓所》诗:

酬酒对荒山,泉枯草亦乾。

封兹一抔大,迟我十年看。

人事祗如此,悲怀耿未殚。

驰晖背云去,怆立又空还。

春绮的离世,师曾笔端更悲情难禁,以至于陈衍说师曾“年来有诗,必使余酌定之。一卷百余首,悼亡作居十三四,即非悼亡题目,亦牵动及悼亡”(《石遗室诗话》)。这些诗作,只看诗题就可知伤感无量,如《春绮卒后百日往哭殡所感成三首》《题春绮遗像》《春绮卒期年矣,哭之以诗》《哭奠春绮殡宫》等。其中《题春绮遗像》诗堪称古今悼亡诗中的名篇:

人亡有此忽惊喜, 兀兀对之呼不起。

嗟余只影系人间, 如何同生不同死?

同死焉能两相见, 一双白骨荒山里。

及我生时悬我睛, 朝朝伴我摩书史。

漆棺幽閟是何物? 心藏形貌差堪拟。

去年欢笑已成尘, 今日梦魂生泪泚。

师曾《法源寺看花》诗有句:“我心不能春,春色忽到眼。兀立禅堂下,犹带泪痕潸。”《月下写怀》有句“丛竹绿到地,月明影斑斑。不照死者心,空照生人颜”等,都是陈衍所说的“即非悼亡题目,亦牵动及悼亡”者。陈衍对师曾的悼亡诗评价极高,“悼亡诗古今不知凡几,真悲哀者却少。师曾屡有作,无不真悲哀者……师曾哀乐过人,皆非浅衷人所知”。

还要提到的是,范孝嫦的继母姚倚云很喜欢春绮,两人关系很好,姚有诗《深秋散步,虚廊独对梅树,因忆春绮,以其名梅未也。适其书至,喜而赋寄》:

见梅忽相忆,树下动遐思。

不语机先动,开缄喜可知。

虫寒噤余响,柳老飏疏丝。

病后忻能饭,多君慰我辞。

春绮去世后,姚倚云作《春季扫墓,无限凄凉,遥望通明宫复哭春绮》:

萍踪何必能相聚,影逐思潮去又来。

梅菊不期成复恨,桑榆岂料赋重哀。

澌澌野水犹如昔,嫋嫋垂杨仍旧栽。

恸悼斯人本如玉,风飘双鬓泪盈腮。

并在诗中自注梅菊句:吾女名菊英,而春绮名梅未。或许正是由于岳母姚倚云这首诗,师曾一度曾将自己的书房名为“菊梅双影盦”。除了诗文,悼亡之情在师曾其他艺事中也有反映。比如篆刻,“菊梅双影盦”室名印在师曾印集中见有朱白文各一(图3)。师曾在春绮去世后不久,刻“深知身在情长在”印(图4),边款为:“师曾悼亡,乃有此作,灯前自赏,不禁泫然。”相信这方墨盒,也是这段时间的作品。“灯前自赏,不禁泫然”“菊梅双影,以志不忘”,至情之人,方有此至情之语。

师曾亲笔画铜,恒见用心之作。细品这方“梅菊双影图”盒,从画理上揣摩,也不可作传统梅兰竹菊四君子图之想。盒面上,一菊枝顶天由左至右作俯势,一梅枝由右至左成仰姿,两枝顾盼相牵,态作联袂欲语,形比同心之圆。仿佛月影扶疏,依稀暗香脉脉,借此金石寿永,以表长毋相忘。真情笔墨,后世知者读之,安能不唏嘘慨叹?陈师曾的高明,绝不仅在于技艺的精湛,更在于思想的先进和人品的高洁。“世重其艺,我重其人”,如果说,一般艺术品的收藏和学习有美育之能,那么,师曾书画铜艺术精品之作,陶冶性灵,或许更兼有德育之功。

图3 陈师曾自刻“菊梅双影盦”室名印

图4 深知身在情长在 印及边款

猜你喜欢
陈师曾墨盒
陈师曾艺术理论及艺术风格
图示与观念:陈师曾《读画图》再分析
诗情画意两如何
王春书
陈师曾 纳凉图扇 荣宝斋藏
美术革命浪潮下的坚守与呐喊——议陈师曾的画学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