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旦的胸怀

2017-05-06 10:33陈泰山
共产党员·下 2016年9期
关键词:王旦真宗封禅

陈泰山

北宋一代,名臣辈出。政治上影响深远的如王安石;文学上开辟时代的如苏轼;道德品格可作后人楷模的如范仲淹;清廉刚正在民间广为人知的如包拯等等,他们中任何一个,都可以称得上名垂青史,而王旦作为真宗一朝的宰相,虽然知名度不是很高,但他宰相做了12年,较好地协调了君臣、官民、官员之间的关系。他不仅有远见卓识,而且知人善用,最大的特点是超出常人的胸怀,忍别人所不能忍,是为一代贤相。

王旦做的最大的一件违心的事恐怕就是赞同真宗封禅。他对皇帝宽容,在今天看来是不坚持原则,但作为宰相,皇权的维护者和执行者,当皇帝作出错误的决策而又不听劝谏时,他只能妥协,否则只能被外放或罢官。他选择赞同,保住了自己的政治生命,并且努力使不良影响降到最低,实际上是使自己继续发挥积极作用。北宋澶渊之盟后,王钦若为抵消寇准抗辽有功的影响,對真宗大讲“城下之盟”是国之耻。真宗问应如何挽回影响,王钦若深知真宗不愿打仗,故意进谏:“只有发兵取幽燕,方可显示大宋天威。”真宗不同意,王钦若乘机进言:“唯有封禅,可以镇服四海。”真宗思考很久,说:“王旦要是认为不行呢?”王钦若说:“我用陛下的圣意晓谕他,应该没有什么不行的。”于是找机会向王旦说了,王旦勉强同意。真宗仍不放心,特地把王旦叫来饮酒,酒酣之时,赐给王旦一坛酒,说:“此酒甚好,回去与家人共饮吧。”王旦回家开坛一看,里面尽是珠宝。王旦一生清廉,当然不会因为得了珠宝而放弃原则,但他明白真宗封禅之意已决,自此不持异议。为了把封禅活动变成“天意”,王钦若精心导演了一场“天书”闹剧。封禅后,真宗令王旦撰《封祀坛颂》,此碑刻至今仍保存在岱庙中。

时人并没有在这个问题上对王旦过多指责,但王旦自己却无法释怀,临终前,还对家人说:“我别无过,惟不谏天书一节,为过莫赎。”作为儒士,他觉得自己愧对至圣先贤。

王旦和同事相处,更能证明他的博大胸怀。真宗作了一首《喜雨》诗,拿给枢密院和中书省的官员看。王旦看后对王钦若说:“皇上的诗中误写一个字,是不是呈进去改过来?”王钦若说:“一字之误,没大妨碍,不必改了。”背后却把诗中有误的事告诉了真宗。真宗有些不高兴,对王旦说:“昨天的诗中有错字,为什么不告诉我?”王旦只得说:“我拿到诗稿没有再次细阅,没能及时奏明皇上。”他一再向真宗请罪,其他大臣也随着下拜。只有大臣马知节知道实情,他详细地告诉了真宗,并感叹说:“王旦没错,却丝毫不为自己开脱,真有宰相器度。”

寇准几次在真宗面前说王旦的短处,但王旦在真宗面前,提到寇准,只说优点。真宗对王旦说:“你虽然称赞寇准,他却专门说你的缺点。”王旦说:“论理本应如此,我在宰相的职位上时间长,政事阙失必定多。寇准对陛下无所隐瞒,更见其忠心正直,这是我之所以看重寇准的原因。”真宗因此更加认为王旦有德行。后来,王旦执掌的中书省往寇准掌管的枢密院发文,违反了公文格式,寇准向真宗皇帝打小报告,真宗责备了王旦,还处罚了有关人员。时隔不久,枢密院给中书省发文,也出现了问题,办事人员以为报复的机会到了,兴冲冲地呈给王旦,王旦却让手下人退回枢密院改正,寇准知道后很惭愧。

王旦面对臣僚对自己的诋毁不辩解,对自己的误解不计较,这在充满机心和敌忾的官场已是十分难得。当臣僚触怒了皇上,他担着自己被责的风险为别人开脱,更是十分难得。他连续执政多年,始终以“贤”闻名。

王旦作为百官之首,不只是对同僚宽容,对下人过错也从不发怒。下人想试试他的度量,以少许锅灰投到肉汤中,他就只吃米饭。问他何以不喝汤,他说:“我今天偶尔不喜欢肉。”下人又在他的米饭里弄了点灰,他看到后说:“我今天不想吃饭,可端上点粥来。”总而言之,他对下人既不颐指气使、作威作福,也无半点指责,体现的是真正的温良恭俭让,令人感叹!

在“伴君如伴虎”的人治时代,宰相一职更迭频繁,王旦却能任职多年,他的雅量、他的“肚里能撑船”的宽广胸怀的确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猜你喜欢
王旦真宗封禅
“因事立体”的封禅文
论北宋真宗时期君权与相权的关系
一席话救百人
汉武帝封禅
泰山封禅
王旦之清
《文心雕龙》与《文选》“封禅”文体的比较
棋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