爷爷的旱烟

2017-05-08 22:23晓晓
辽河 2017年3期
关键词:旱烟烟袋想象

晓晓

从山村到小镇,从小镇到县城,历经数次搬家,有一件东西始终像宝贝一样地保留。那是我家的文物,是我家年纪最大的成员,至今还躺在爷爷的遗像上,陪伴着爷爷。

对,它是一杆旱烟,老辈人抽的旱烟。有些年纪的人,才会见识过它的样子。

它不起眼,大约一本书的长度,手指一般粗细。中间细细长长的烟杆是山里老家屋后的竹子做的,就像爷爷骨节粗大的手指,竹节分明,力量无限,轻易不可撼动。长期摸弄摩擦的缘故,溜光水滑,已呈黑红色。

缠绕在烟杆的上面,是已经看不出颜色的丝线,下面吊着仅能在掌心一握的烟袋。丝线是正宗的蚕丝。蚕丝是避邪的东西,是爷爷的母亲自己养蚕抽出来的丝,几根细小的丝编成麻花辫的模样,就是柔软的线绳,特别牢固。烟袋是奶奶手工织出的老粗布,上面还绣着百合,时间太久,百合已经无法分辨。

知道烟嘴是玉石,是后来的事。山乡的河里捡来的石头,纯净的乳黄色,晶莹透亮,自己打磨成烟嘴。现在已经有了美名,叫做大别山玉。

最显眼的有份量的,是大大的烟锅。金黄色,亮晃晃,沉甸甸,只有当过兵的人仔细端详,才能看得出来,那是铜质的机枪子弹壳经过折弯、切割和打磨而成。下了相当的功夫。小的时候,无数次追问过爷爷,问过很多人。断断续续地才知道,那竟是小日本鬼子的机枪子弹壳,是爷爷亲手杀掉了那个机枪手之后,留下的纪念。

爷爷不说话,在哪一坐就是半天,跟场院里的石磙一个样。眼睛好像什么都在望,又好像什么都不在眼里。什么可以闲着,爷爷的嘴不会闲,一只手托着旱烟杆,嘴唇紧紧地抿着烟嘴,憋着腮,一会吧嗒几下。每吧嗒一次,烟锅里就会火星闪烁,一团呛人的烟慢慢扩散,把爷爷的头脸裹个严严实实。吸不出火了,烟锅在布鞋帮上磕磕,再从烟袋里捏挤出一团,按在烟锅里点燃。周而复始,从不厌烦。

追问爷爷无果,我问过奶奶。奶奶说,我家老早以前曾有过一个旱烟,是祖上传下来的,雕花的紫铜龙头烟锅,汉白玉的烟嘴,烟杆也是铜的。小日本来了,被抢了去,爷爷就自己制了一个,那烟杆和烟嘴就是。后来,爷爷跟着队伍上的人偷偷离开家,带在了身边。从部队上跛着一条腿回来,就变成他现在用的那样。

我无数次地想从爷爷嘴里探问出些故事来,爷爷的,旱烟的,日本鬼子的。可爷爷的嘴巴始终抿着,抿得比锁还紧。爷爷也不看我,只望向面前的山尖尖,透过山尖尖再看山的那邊。我能看见爷爷浑浊的眼睛里闪耀着星火,像他手里的旱烟锅。

没办法,我只能想象,像幼儿时想象一把锄的诉说,想象牛的内心,想象鸡鸭的私语;像少年时想象月亮的寂寞,想象山那边的世界,想象未来的模样;像青年时想象女孩子的心思,想象江湖的快意险恶,想象成功会在何时。

我知道,旱烟是爷爷生命的一部分。原先的旱烟,是与血脉承继同步的文化传承,是家族历史的见证,是祖宗赋予的重托,是一脉相承的责任和担当。百年风云的领略,几代人的气息融汇一处,依稀可辨时光的影踪、岁月的脉络和尊长的教导。

当祖传之物惨遭外侮剥夺,在无力抗争的当时,爷爷迫切需要一个替代物,缅怀、追忆和痛悔,激愤、寄托和感伤,跨越物质和精神的两界,日日相伴,时时警醒。石为故土之源,竹为气节之本,丝线、烟袋均为至亲之人亲手所做。更欣慰的是,一腔热血的爷爷上得战场,并有幸手刃日寇,以敌人杀我同胞的子弹壳巧妙结合在旱烟上,更具有了值得世代记取及传承的意义和价值。

我断定,身在异乡时的爷爷,视旱烟为亲人,须臾不可分离。揣在怀里,如自己躺在故乡的土地,躺在娘亲的怀抱,怀拥可爱的儿女。想家了,含在嘴里吸上一口,就是家乡的味,泥土的味,山泉的甜,锅灶的香。那是自己想念的,牵挂的,也是要全力捍卫的,可以不惜生命。最能提神醒脑,最能振奋精神,最能激发斗志,莫过于他们。

我相信,旱烟上有血,爷爷的血和小鬼子的血。还收藏有枪炮的声音,战场的烟尘,奔波的疲惫,异地他乡的语音,更有爷爷的汗液和心跳。一切都成为过去,但不会随雨打风吹而去,随时随地都会浮现眼前,铭刻心间。一个没有文化的农民,不懂得用文字去记录,不会用语言去转述和传播,但绝不会忘记。手握旱烟的一刻,就是回忆,就是传递,就是宣告,就是展示。

后来我才明白,爷爷不是不愿说,而是说不了。他的耳朵聋了,嘴巴哑了,腿也跛了,这是战争的纪念,是仇恨的证明。爷爷把一切都倾注在了旱烟上,也唯有它,才可以代替爷爷讲述过往的一切。

它是爷爷生命的一部分,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没有任何外力可以拦腰切断的一部分。即使百年之后的爷爷魂归黄土,它仍在历史的天空上顽强地生存,并时时告诫着我们以及后人。

猜你喜欢
旱烟烟袋想象
孝顺的儿子
快乐的想象
一生
父亲与他的旱烟
孝顺的儿子
神探烟袋王
暮色
鼓楼旁的斜街
那时我们如何想象未来
马连良戏中的烟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