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工程地质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2017-05-08 14:09陈国超马中军刘忠艳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6年32期
关键词:工程地质应用型院校

陈国超 马中军+ 刘忠艳

摘 要:工程地质作为土木工程的专业基础课,是的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本文在分析工程地质人才培养过程中出现主要问题基础上,通过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特点,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工程地质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相关探讨。

关键词:区域经济 地方高校 应用型本科 工程地质

根据党的十七大关于“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部署,为促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要求,我国提出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其中依据地方院校的特点指定了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建设方向[1]。应用型人才主要是在一定的理论规范指导下,从事非学术研究性工作,其任务是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转换成具体操作构思或产品构型,目的是将知识应用于实践[2-4]。所以,应用型人才不但要有足够的理论基础和专业素养,又要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5-8]。这就要求广大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根据自身特点和区域经济发展方向,对高校课程建设做相应的调整[9-11]。笔者根据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规划和地方经济的发展现状,并结合自己教学实践,对地方应用本科院校工程地质人才培养方法做以下探讨。

一、工程地质发展现状

工程地质作为土木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土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是地质学、力学和工程科学相结合应用于工程建设而形成的一门应用性新学科[12-13]。我国当前正处于高速发展期,大型水电站、高速公路和铁路、核电站等工程正在实施;城市数量及其配套地下工程的剧增和城镇一体化进程加快;气候和地球活动性增强使极端地质灾害发生频率增加。因此,充分发挥工程地质在我国地质系统科学发展中的作用是工程地质学发展的必然趋势[14-16]。

二、工程地质人才培养存在主要问题

(一)人才培养方案与需求脱节

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一般由学校独自完成,缺少与企事业单位密切合作;或是根据别的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结合自身情况做一些修补,反映不出不同类型学校的特色,导致人才培养在宏观设计上出现偏差,与社会需求脱节。

(二)人才培养没能很好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根据笔者对所在高校土木工程学院毕业生就业所在地统计,大部分毕业生往往供职于一些大型城市,人才主要流动到北京、长三角和珠三角等地,高校所在地区就业人数少。但通过与地方企业沟通,当地企业人才需求量还很大,特别是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还远没有达到饱和。

(三)课程内容存在重复,课堂知识与实践应用脱节

岩土工程相关课程分头开设,教师之间深入交流不够,各门课程又强调自身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课程内容存在交叉重复。如“土的性质与工程分类”在土木工程地质和土力学中都要涉及。工程地质教学过程中对讲授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工程应用结合不紧密,并且实践课程较少,这种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方式不适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要求。

(四)教学手段陈旧落后

传统满堂灌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难以提高,教学效果较低。旧教研室制度的封闭性也阻碍教学交流,使教研室不能很好满足学科之间的整合与渗透,难以根据经济发展趋势来培养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五)教师队伍培养不足

高校教师队伍,特别是近年新进教师,实践经验不足,在授课环节不能将书本知识与实践应用相结合。高校教师与当地企业合作较少,不能了解企业对课程知识需求状况。学术讲座与交流活动缺乏,许多教师缺少外出学习和进修的机会。

三、应用型本科院校工程地质人才培养模式

为适应工程地质发展的趋势,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体现应用型本科院校特点,有必要对工程地质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相应调整。这些调整要立足于现状,首先是社会对工程地质人才的需求现状;二是院校属于应用型高校的现状;三是立足地方院校各自学科建设的具体情况。具体如下:

(1)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要和企业结合,利用各自优势共同审定人才培养目标与人才培养规格,这些目标和规格要突出人才培养的应用性。在教学大纲的制定过程中,要充分体现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特点,坚持走出去的方针,要与社会实际需求相结合,不能闭门造车,沿用以前注重理论框架。

(2)加强同地方企业的合作与交流,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和环境,同企业签订人才培养协议,按照企业需求为企业培养所需技能人才;高校和企业共建实习就业基地,共同制定生产实习计划,共同管理实习过程,使合作企业成为学生生产实习与就业一体化基地。以上这种有针对性的为当地企业培养人才,可以使地方高校为区域经济发展多做贡献。

(3)针对工程地质与其它岩土类课程不同程度的存在内容重复、课程之间的联系不紧密等现象,通过任课教师间交流,在制定教学大纲过程中把重复内容放到一门课程集中讲授,来实现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注重实践能力培养,一是课堂实践,要特别注重理论知识与工程实例的结合,把知识穿插到工程的各个环节;并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来增强教学直观性,以提高教学质量;如把教学中涉及到的地质现象、不良地质作用和由于岩土问题引起的工程事故等内容制成多媒体教学软件,通过动画和录相等形式展现出来;二是野外实习教学环节,选择地质现象丰富地区作为实习场地,教学中要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成为主体,在学习过程中掌握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利用好學校周边在建工程项目,适当的进行课外现场教学。

(4)在教学过程中引入以“案例教学法”为基础,以成果为导向的教育(OBE)为实施框架的教学理念。“案例教学法”可以增强教学内容的丰富程度,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OBE模式可以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吸取程度。两者结合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整体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5)要重视年轻教师的培养,定期把年轻教师送进企业学习,来提高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和教学水平,鼓励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或短期培训,通过实践提高教师职业教学能力。有目的引进企业经验丰富的工程师到学院担任专、兼职教师,改善教研室双师结构。

参考文献

[1] 中央人民政府网站.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http://www.gov.cn/jrzg/2010-07/29/content_1667143.htm.2013.

[2] 陈小虎.新型应用型本科院校改革发展中的十个困惑与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14,7,11-20.

[3] 李晓明.产业转型升级与高校本科教育发展——以地方应用型本科转型高职本科为选择[J].教育发展研究,2012,3,18-23.

[4] 鲁武霞.高职专科与应用型本科衔接的观念桎梏及其突破[J].高等教育研究,2012,33(8),59-64.

[5] 陈新民.应用型本科的课程改革:培养目标、课程体系与教学方法[J].中国大学教学,2011,7,27-30.

[6] 张鸣放.关于应用型本科教育若干基本问题的探讨[J].现代教育科学,2009,3,1-4.

[7] 王青林.关于创新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若干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13,6,20-23.

[8] 李儒寿.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J].高等教育研究,2012,33(8),65-70.

[9] 博爱敬.基于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J].教育与职业,2014,23,23-24.

[10] 霍影.问地方高教效能:人才培养模式应如何嵌入区域经济发展[J].学术论坛,2011,7,199-202.

[11] 邱琳.建立适应区域经济发展要求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J].大学教育,2012,1(9),17-19.

[12] 谷德振.岩体工程地质力学基础[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13] 黄润秋,许强,陈礼仪.重视实践教学,培养地质工程创新人才[J].中国地质教育,2008,68(4),17-21.

基金项目:南阳理工学院转型发展综合改革专项(NGZX201594)

作者简介

陈国超,男,1979年生。博士,讲师,构造地质学专业,主要从事造山带构造岩浆作用研究。Email:chaoschen@126.com。

馬中军,女,1972年生。教授,博士生,土木工程专业,主要从事结构损伤识别、健康监测及评估的研究。

猜你喜欢
工程地质应用型院校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继往开来 守正创新——河北省水文工程地质勘查院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水文地质在工程地质勘察中的有效应用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ABAQUS软件在工程地质勘察中的应用
基于应用型的成本会计教学改革
工程地质勘察中常见问题与解决措施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