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高校新生资助工作浅析

2017-05-08 11:55刘玉鹏李秀艳任秀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6年32期
关键词:民族高校综合能力新生

刘玉鹏 李秀艳 任秀

摘 要:高校资助工作是保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的重要举措。民族高校因其新生生源结构与新生个人要素的特殊性,资助工作要分层次细化开展。经济资助要精准化,精神资助要全面化,更加注重新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引导新生成长成才。

关键词:民族高校 新生 经济资助 精神资助 综合能力

民族高校新生80%以上来自经济教育欠发达的民族地区、西部地区以及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占比60%左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占比超过30%。同时,由于社会结构、生活环境以及受教育水平等多重因素的综合影响,民族高校新生认知能力与人际交往能力相对较弱,适应新环境相对困难,存在一定的生活压力与心理压力。因此,民族高校加强新生经济资助的精准化、精神资助的全面化以及新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一、经济资助的精准化是民族高校做好新生资助工作的基本保障

1.科学认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民族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占比较高,贫困程度区分度较小等因素使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成为资助工作的难点。当前,各高校主要参考学生家庭所在政府部门开具的学生家庭经济情况说明、学生填写的《高等学校学生及家庭情况调查表》以及辅导员谈话记录等数据,虽然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仍存在量化指标核实难、人为影响因素多等问题[1]。为解决以上问题,应综合分析学生家庭人员情况、家庭收入花费及各类资金流转情况、学生消费记录、相关证明及调查表、班级民主测评以及辅导员谈话记录,利用大数据理念数据挖掘技术,科学量化学生家庭经济困难程度,实现资助对象的精准认定[1]。

2.明确资助对象的个体化需求。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开展资助工作的重要作用是通过开展细致化的资助工作促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与提升。高校学生资助部门在满足学生个体资金需求的同时,深刻分析学生的内在需求,准确掌握受助学生需求的特点,通过实行差异化的资助政策,创建形式多样的素质教育平台、文体活动平台、实践锻炼平台,切实提高学生内在需求的层次,强化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

3.资助过程和资助办法要科学。目前高校资助体系包含“奖、勤、贷、助、补、免”等多项资助政策,主要分为有偿资助和无偿资助两种形式[1]。相对于有偿资助,无偿资助中的助学金、临时困补以及减免学费在资助资金使用公示过程中,更容易让学生产生不平衡心理,为了突出资助工作的公平公正,无偿资助公示内容必然会涉及到学生的自尊和隐私[1]。因此,在资助过程中,要兼顾公平公正与自尊隐私,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内部公示。同时,要增加有偿资助资金比重,如勤工助学,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还可以增强学生自信与责任感。

4.资助效能要做细化分析总结。资助效能指高校资助工作的有效性及价值体现,是衡量高校资助工作水平的重要指标。资助效能体现在资助资金的使用效率、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满意度以及资助工作目标达成度等方面,资助部门要在开展完阶段性资助工作后,客观统计以上三方面相关数据,分析总结,从而不断提高资助工作水平。

二、精神资助的全面化是民族高校做好新生资助工作的内在需求

1.实施金融安全意识教育是做好新生精神资助工作的前提。由于受教育水平及社会视野的局限性,民族高校新生在遇到電信诈骗时,更容易上当。因此,针对新生开展的金融安全意识教育工作必须前移。在学校完成招生工作新生数据公布后新生开学前,学生资助工作队伍尽快通过电话、微信、QQ等多种渠道做好新生防诈骗意识教育工作,在开学第一天通过年级大会、新生班会等多种形式再次强调谨防诈骗,从而杜绝电信诈骗现象在新生尤其是经济困难新生中发生。

2.实施诚信教育是做好新生精神资助工作的基础。诚信是做人的根本准则,在家庭经济困难新生中开展诚信教育,要在高校内营造诚信为美的校园文明环境,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以诚信为主题的教育活动、文体活动,保证每名家庭经济困难新生都能接受到诚信教育[2]。

3.实施感恩教育是做好新生精神资助工作的依托。通过感恩教育,培育经济困难新生的感恩意识,使他们感受到党和国家对他们的关心,学校及老师们对他们的关爱,通过完善的感恩教育系列活动与奖励惩处机制,让受到资助的家庭经济困难新生从内心深处树立“受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良好观念。

4.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是做好新生精神资助工作的条件。学生资助部门、心理健康教育部门以及学生思政工作者要建立联合工作机制,突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及心理辅导课程的主阵地作用,凭借自班级心理委员到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立体化、多层次心理援助体系,解决家庭经济困难新生的心理问题,促进他们健康成长[2]。

5.实施励志成才教育是做好新生精神资助工作的根本。励志教育通过激励家庭经济困难新生树立远大理想,形成自强不息的坚定信念,通过凭借自身的力量,不断进步,从而实现人生价值。通过开展励志教育实践活动,增加勤工助学岗位,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等培养学生励志成才意识[2]。

三、注重新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是民族高校做好新生资助工作的必然要求

民族高校对家庭经济困难新生的资助工作根本目的在于教导学生成长成才,集中表现为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提升。在开展新生资助工作过程中,要以促进学生专业能力发展为导向,着重培养新生学习能力与个人解困能力,结合学生励志成才教育与就业指导教育,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就业品质,通过大学四年全面、深刻的学习准备工作,不断提升学生的工作能力,从而为其高效完成学业,高质量步入工作岗位,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张远航.论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精准资助”[J].思想理论研究,2016(01):108-111.

[2] 王思华.“中国梦”视角下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12):42-43.

作者简介

刘玉鹏(1991.01-)男,蒙古族,内蒙古通辽人,研究生,大连民族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猜你喜欢
民族高校综合能力新生
重获新生 庇佑
坚守,让百年非遗焕新生
高脚竞速运动引入民族类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可行性分析
初中作文教学方法简析
项目教学法在建设项目LCM课程实训中的创新应用
基于素质教育视角下的民族高校逻辑学教学探索与实践
基于综合能力测评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卷考试改革
民族高校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
新生娃萌萌哒
新生改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