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非专业能力培养的长效机制

2017-05-08 03:21周香勤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6年32期
关键词:长效机制大学生

摘 要:随着社会对人才需求的提高,大学生的非专业能力越来越受到学校和社会的关注。为提高学生的非专业能力,相当一部分院校开设了形式多样的与非专业能力培养有关的课程,培养学生的非专业意识,提高学生的非专业能力。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建立一个长效机制才能最终实现培养学生非专业能力的目的。

关键词:大学生 非专业能力培养 长效机制

随着社会对人才需求要求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大学更加注重学生的能力尤其是职业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能力指人们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所需具备的个性心理特征,而职业能力则是人们从事其职业的多种能力的综合,职业能力既包括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等专业能力,更包括学习能力(计算、语言、方法、质疑、创新能力)、社会能力(沟通、公关、耐挫、生存、发展能力)、信息处理能力(信息的收集、存储、解码、提取、应用和精制(扩充)能力)等非专业能力。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具备一定的专业能力对于大学生的就业固然重要,但非专业能力在个人的职业能力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出,甚至决定着个人职业生涯的发展。

为提高大学生的非专业能力,相当一部分院校开设了形式多样的与非专业能力培养有关的课程,培养学生的非专业意识,提高学生的非专业能力。我校作为中等职业教育示范校“非专业能力培养”开发研究会的成员单位,参与了非专业能力培养开发课程的编写工作,并在部分中职生中间开设了相关课程,根据课堂及课后调查问卷反馈的情况,80%以上的学生对非专业能力培养开发持认同态度,能积极参与课堂培养,并希望该课程能持久长期地开展下去。但困扰我们的一个问题就是:这种效果的持续性有多久?往往学生在课堂上很积极很活跃,感悟体验也很多很深刻,但课后就依然我行我素,使课堂教学的效果难以持久地影响学生以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因此,如何保持非专业能力培养效果的持续性,建立非专业能力培养的长效机制,就成了摆在众多学校及教师面前的重大课题,结合教材编写过程中的问题以及我校在课程开设中的实践,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建立非专业能力培养的长效机制。

一、建立非专业能力系统意识

不少学校的教师和学生也意识到专业能力之外的学习能力、社会能力、信息处理能力等能力的重要性,但并没有把这些能力与专业能力联系起来,没有把这些能力的培养作为一个非专业能力系统工程来对待,而只是片面地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分散地对学生的某一方面的能力进行暂时性培养,如有些学校进行一至两天的拓展训练,其效果自然也是不连贯、不持续的。因此,要使教师和学生建立非专业能力系统意识,把非专业能力当作一个系统工程来理解和把握,并有针对性地有计划性地对学生各方面能力进行综合培养,这样才有可能达到预期的目的,产生持续的效果。

二、营造非专业能力培养氛围

既然非专业能力是一个系统工程,它的完成就不只是任课教师的任务。如果仅凭任课教师,尤其是几个非专业能力培养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是微乎其微的。要想达到理想的效果,必须上自学校领导,下至行政、后勤、任课教师、班主任、辅导员通力合作,协同配合,共同完成。要在全校范围内形成一种氛围,要让所有的师生认识到非专业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有意识地去提高学生的非专业能力,使所有的教职员工都成为学生非专业能力培养的责任人,监督员。发现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有做得不好的地方就负责任地指出来,进行规劝教育,并告诉他们应该如何做,使学生养成一种良好的思维习惯、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久而久之就会变成自觉的行动,非专业能力培养的效果自然也会持续下去。

三、开展多样化的活动

目前在非专业能力培养的形式方面,各学校结合本校实际,开展了多样化的活动,产生了一定的效果。

1.课堂教学作为非专业能力培养的主阵地,发挥了主要的作用,根据每学期学生的实际情况,开设不同的课程,使学生在校的各个年级段都能受到不同的非专业能力培养。

2.利用每周日晚上的主题班会,班主任或辅导员对一周来学习、卫生、纪律各方面的情况进行汇总,及时发现学生中间存在的问题,及时处理;更重要的是结合当下的一些社会热点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思考,并鼓励大家畅所欲言,既了解了学生的思想动向,更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沟通协调能力等非专业能力。

3.利用一些特殊的节日,组织学生举办活动,也能起到一定的作用。比如在重阳节组织学生慰问敬老院,在清明节组织学生扫墓,教育学生继承并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懂得感恩。

4.在课余时间利用学生社团组织一些学习或体育竞赛,创新创业大赛,拓展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既提高了学生的组织能力,又增强了他们的团队意识和集体荣誉感。

此外,我校还开设了社交礼仪、心理健康教育、文学欣赏、音乐欣赏、法律等选修课程,使学生了解一些基本的社交礼仪,能正确地面对挫折和困难,提高学生的逆商;举办了人文讲座周周行活动,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丰富学生的内涵。

四、建立反馈机制

目前开设的非专业能力培养课程,主要受众是在校生,对于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的学生在非专业能力方面的发展则关注较少。笔者认为,应当建立毕业生的反馈机制,保持与用人单位的长期联系,及时了解毕业生在工作岗位上表现,以便更好地指导他们成长成才;同时,根据反馈的信息,及时改进学校对在校生非专业能力培养的方式方法,教学方案,使我们的学生在毕业时更受用人单位欢迎,有更好更长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林昭雄等.大学生成才与“非专业能力”培养[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

[2]杨静.职业院校学生非专业能力培养与全面发展[J].教育文化論坛,2010(3).

[3]应丽春.中职学生非专业能力培养策略[J].职业教育研究,2012(6).

[4]谢银满.中职学生非专业能力培养初探[J].中国建设教育,2013(4).

作者简介

周香勤,女,1973--,硕士研究生,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长效机制大学生
构建长效机制推进扫黑除恶治理常态化
关于构建审计整改长效机制的思考与探索
建立三大长效机制 保障矿井长治久安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治理校园欺凌需要长效机制
为资源下沉建长效机制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