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精品课程改革与创新

2017-05-09 12:55李萍李林李士岩
关键词:精品课程实践教学

李萍++李林++李士岩

【摘 要】应用型本科院校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课程教学面临知识更新迅速,教学内容缺乏特色,重理论轻实践等一系列问题,在现代金融行业高速发展的背景下亟需进行课程教学改革以适应互联网金融等重要金融环境的变化。本文结合金融专业集群建设分析了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课程教学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以此为基础提出对应的解决措施,通过课程群整合教学内容和师资,注重软件仿真平台建设、沙盘教学及银行调研实践的结合,鼓励教师赴金融机构实习实践等手段全面提升该课程的教学效果,达到精品课程建设要求。

【关键词】商业银行经营管理 精品课程 专业集群 实践教学

【基金支持】武昌首义学院精品课程《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湖北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研究项目:转型发展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管理类专业集群建设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15450)。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6-0030-02

引言

银行、证券、保险和信托业共同构成了现代金融机构体系,即便是在当今资本市场高度发达的美国等西方国家,银行业仍然占有较高比重。无论是从金融学的学科起源——货币银行学,还是从现代金融市场的发展来看,商业银行都具有举足轻重的重要地位。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是金融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伴随金融市场发展,金融创新空前繁荣,银行业在“脱媒”、“互联网+”、“大数据”的背景下,无论是在业务流程、业务经营管理上都产生了较大的变革,为适应精品课程建设的需要,应用型本科院校可通过课程群建设不断完善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及教学方法设计。

1.课程特征及与课程群建设的关系

1.1课程的特点

1.1.1课程理论性和实践性均较强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课程具有理论性和实践性均较强的特征。课程内容既包括银行各项业务,资产业务、负债业务、中间业务的流程等,还包含市场风险、操作风险、信用风险的识别与管理,以及商业银行的营销管理等相关内容。大多数本科院校为此课程设置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环节。与此同时,伴随金融业宏观环境的迅速变化,银行业务创新频繁,相比于以往传统的银行业,现代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在互联网金融、大数据的背景下将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银行的业务经营、管理和营销的理论和操作实践均将做出相应调整,这些都更加凸显了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课程实践性和实践性兼具的特征。

1.1.2课程涵盖的知识体系复杂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知识体系繁杂,课堂教学内容不仅涉及银行的资产负债等各项业务,银行经营管理中将面临的各类风险,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宏观监管环境及营销管理等,还包括资本金计算及资本金管理,各类风险的识别、测度及风险防范与控制,宏观监管和营销策划细节均涵盖。此外,由于我国目前能从事外汇业务的金融机构仅为商业银行,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课程还涉及到外汇业务的相关知识。由此看来,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与金融学、证券投资、国际金融、金融衍生品工具、营销学等课程有紧密联系。

1.1.3课程体系涉及的业务和管理方法等更新迅速

从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来看,伴随网络与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在发生变化的同时,其所面临的经济环境也发生了较大的变革。在传统的资产和负债业务难有创新的情况下,银行利润增长源头的表外业务创新越来越频繁,资产证券化为银行流动性的增强创造了积极效应。离岸金融业务因其法律监管约束小的优势而迅速在全球范围扩张,外汇管制的逐步放开使得逐利资本在全球金融市场自由流动,巴塞尔协议III的制定对全球银行业提出了更严格的监管要求,影子银行、互联网金融机构的出现对商业银行的经营和管理带来冲击也是极大的挑战,这一系列的变化对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精品课程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2与专业集群建设的关系

1.2.1金融学课程群的核心课程之一

金融学课程分为宏观金融和微观金融两个大类。财政学、国际金融、金融市场学、中央银行学、国际投资等课程属于宏观金融的范畴,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证券投资分析、保险学、衍生金融工具等课程属于微观金融的范疇。两类课程群在课程的主要知识点中交叉较多,互为基础的特征比较明显,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精品课程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1.2.2金融学课程群建设的关键点

银行类课程是金融学课程群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大体上包括以下主要课程: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国际结算、金融(银行)会计、(金融)风险管理,能帮助学生全面认识货币资金的流动过程及规律,为其他金融学专业课程奠定基础。此类课程在教学目标中对学生的实际操作和实践要求较高。就目前的本科院校来看,即便是定位为应用型本科的院校,由于考核机制或是实验条件等的约束,对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针对性不强,因此很难形成学科专业特色。

2.应用型本科院校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教材缺乏特色,教学内容的难度及课程群相关专业知识薄弱导致学生课堂参与度低

目前,市场上有关《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教材非常多,但很多内容和金融学专业其他课程的内容存在重复,需要重点深入阐述的相关知识点却又简单带过,因此导致学生的无效学习,甚至导致学生对知识点的混淆,对学生银行类相关知识的加深没有较明显的提高。从教材内容看,很多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教材较为陈旧,摘抄借鉴现象明显。如:巴塞尔协议目前正在使用的是巴Ⅲ版本,很多教材仍然在使用老版本巴Ⅱ阐述银行监管审计的相关措施,这与现实市场脱节。

此外,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课程学习,要求学生有较好的前期课程基础,如经济学、管理学、金融学、证券投资分析、国际金融、会计学等基础课程,如果专业基础不扎实,相关的风险规避设计与计算、资本资产的最适比例计算等内容的学习将会带来困难。因此,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课程的课堂相对于其他课程学生参与度会偏低。

2.2实践教学平台与理论教学内容不匹配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理论课程主要包括商业银行的业务、商业银行的资本管理、商业银行盈利性管理、商业银行风险性管理、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等。大多数本科院校,特别是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本科毕业生进入银行后的所从事的工作仅为综合柜面业务,银行的审计、管理和风险控制相关工作涉及的较少。这些内容仅为理论课程的很少一部分,没有具体到操作细节。即使有些学校使用了相关的教学软件去模拟商业银行的相关柜面业务,但无法还原管理层面的工作,实践教学软件重操作轻决策思考现象明显。

此外,由于银行对外保密性及内部控制要求较高,很多本科生进入银行实习,仅仅只是从事大堂经理或者是信用卡相关的销售服务类业务。因此,学生想通过岗位实习的方式来真实接触和认知银行的业务是非常困难的,通常无法接触到银行核心的业务,更不用说管理和风控。校外实习实践流于形式,对学生的专业知识提高作用较少。

2.3师资实践经验缺乏使得课堂教学与市场实际操作存在差距

银行类课程的教学理论性和实践性均较强,这对教授相关课程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材上设计的很多业务及风险控制的理论内容,在实际银行的市场操作行为往往有较大改变,特别是在金融市场发达程度不太高的地区,这种差异更大。以最简单的存款为例,很多银行会采用“贴水”等不合规范的方式来揽存,这使得吸收存款的成本与理论相比更高,而这些在教材中并不会出现。又比如信贷决策中,很多银行的行长可以通过其他的更长期的合作激励来吸引大客户来进行信贷,这些和理论中的信贷决策不完全一致。因此,银行类业务经营和管理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会直接决定该类课程的教学效果。然而,目前很多高校的金融学专业的教师,以及讲授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教师都是从高校毕业后直接留校或进入其他高校,市场实践经验非常缺乏,导致课堂教学难以生动,教学效果不理想。

3.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精品课程的改革与创新

3.1依据培养目标合理修改教学大纲,注重案例教学

由于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课程知识点繁多,且更新迅速,及时调整课程教学大纲十分必要。一方面,教学大纲的修订要依据学校发展定位来设置,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精品课程应更侧重学生就业后的岗位适应能力,因此应在业务层面加强训练,管理层面的相关知识侧重厚基础的教学,为学生未来发展打牢基础;另一方面,教学大纲修订时要与市场实践保持一致,当市场的实际操作和监管发生变化时,教学大纲应及时修订,如巴塞尔协议Ⅲ在资本充足率监管中的应用等;当市场出现新的银行创新和金融环境变迁时,教学大纲应及时添加,如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冲击等。

案例教学在银行类精品课程的教学中非常有用,学生对银行的了解仅限于一些基本的存贷款业务、汇款业务、信用卡业务等,其他表外业务和各类风险管理均没有过多认识。即使有些业务听得非常多,比如消费贷款业务,以住房贷款业务为例,学生并不清楚住房贷款业务的具体流程,以及其中涉及到的房产权力关系,因此,用案例教学来还原整个贷款业务流程以及其中注意的贷款分类和贷后风险控制非常重要。再比如银行外汇风险管理的教学中,应用进出口公司的实际案例来进行教学能更好帮助学生理解实际商业银行在外汇市场中的角色。

3.2业务流程仿真平台与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沙盘配合使用

根据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定位,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精品课程的建设应更注重实践操作层面。该课程的实践教学的实现方式可包括:商业银行业务操作的软件实践教学,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沙盘教学,商业银行调研实践。

业务操作软件教学,如硕研商业银行等,将招商银行的所有综合柜面业务全收纳于软件中,学生可以在实验室完成综合柜员的全部业务操作工作,提高了商业银行业务的理解和实际动手能力,为未来从事银行基础柜面工作打捞了基础。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沙盘能帮助学生实践并理解商业银行的经营和管理理论,沙盘教学在管理学中的使用较为成熟,银行的经营管理既包括经济学的知识,同样也离不开本质是管理层面。因此,在提升学生对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认知和运用时,沙盘实训可以摆脱银行对外保密学生无法接触核心业务的弊端,让学生在模拟企业、银行和央行的对抗过程中,理解并学会運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以及投资学等相关课程的知识,从而从管理层面提升专业素养,为学生未来适应技术、管理和决策岗位奠定良好的理论和实践基础。业务操作软件教学和沙盘教学两个部分即可以实现对所有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课程知识点的实践。

商业银行调研实践的设置,是对学生综合能力提升较为重要的环节。通过调研,收集商业银行经营的相关数据,分析银行的资本充足情况、流动性、风险性、盈利性能有效提升学生对该门课程所有知识的综合运用。此外,相关课程结课时提交的调研报告的撰写过程,对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均有较好的锻炼,能更好适应未来金融机构相关的市场调研、市场分析、投资决策等相关工作。

3.3加强专业集群建设,实现教学内容和师资的最优配置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课程是金融学课程群建设的核心课程之一,课程内容与证券投资分析、国际金融学、金融风险管理、衍生品金融工具、金融会计的部分内容均有交叉,学生接受变困难,教师授课能力限于自身的专业特色。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业务与金融会计密切相关,市场风险中涉外的部分与国际金融学的外汇风险及防范联系紧密,操作风险、市场风险、信用风险三类风险与金融风险管理密不可分,衍生品金融工具的知识几乎都可以应用于风险管理中。

基于此,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精品课程建设时,可借助金融学课程群建设的方法,整合教学内容,实现教师对知识模块的模块化教学,教师团队进行整合,全面熟悉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整体内容的基础上,对应知识点专攻的教师负责讲授相应的教学内容,避开教师专业的短板,通过课程群团队教师的协作和沟通,最大化提高该课程的教学水平。此外,对不同课程中相似或相同知识点进行整合,集体探讨对应课程中相应知识点的侧重,避免重复教学带来的时间浪费以及给学生理解造成的困扰,提高整个金融学课程群的建设效果。

3.4鼓励并支持教师赴企业实践,提升教学综合能力

鉴于师资企业经验缺乏,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精品课程建设应重视从师资源头的应用型建设,鼓励并支持教师赴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进行企业实践,加快“双师型”教师培养的速度,尽可能实现师资的百分之百“双师型”队伍。在前期,可为师资提供带薪的挂职锻炼和应用型师资培训,积极吸纳金融机构工作人员来校进行相应的师资培训,或外聘部分金融机构员工承担部分实践课程的教学任务,在校教师随堂听课学习。待师资队伍的实践性能力培养起来后,可实现由内部教师完全承担实践教学课程,但仍需要定时对教师进行实践进行培训,保持知识更新的持续性,提升综合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申韬,黄晓明.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辅相成——《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学》教学改革探讨.金融教育研究,2013,1(6).

[2]芦锋,袁征峰,张静,韩尚容.关于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课程教学建设改革浅析.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5,3(25).

[3]谢文武,韩瑾.课程群建设中课程内容的融合——以金融核心课程群为例.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12.

[4]马翔,孙伍琴.宏观金融类课程群建设研究.文学教育.2012,11.

[5]刘平,孙伍琴.银行类课程群的仿真平台建设. 2013,5.

作者简介:

李萍(1987-),女,武昌首义学院经济管理学院金融教研室讲师。

李林(1982-),男,武昌首义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副教授。

李士岩(1982-),男,武昌首义学院经济管理学院金融教研室主任,讲师。

猜你喜欢
精品课程实践教学
中职学校“汽车空调”精品课程建设实践探索
茶学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探索
《电气工程毕业设计》 课程的教学设计
研究型学习在传热学实践教学中的应用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高职院校商务礼仪课程教学改革探索刍议
精品课程转型升级为精品资源共享课的认识与思考
医学高职精品课程建设实践及体会
浅析《Photoshop》精品课程开发及网站建设
精品课程资源共享建设问题的探索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