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在课堂教学中有效运用生成资源

2017-05-09 00:35朱刚
小学科学·教师版 2016年12期

朱刚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不能完全根据教师的事先预设按部就班地进行,而是要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积极性,随着教学活动的展开,教师、学生的思想和教学文本不断地碰撞,创造火花不断地迸发,新的学习要求、方向不断地产生,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始终兴趣盎然,认识和体验不断地加入,这才是生成性的语文课堂教学。那么面对生成性语文课堂教学中即时生成的一些资源该如何有效地运用呢?我在进行中总结出了几点,现总结如下:

一、适时追问,互动生成

预设内的生成性资源虽然在教师的预设之内,但不能完全等同于教师的预设,有的甚至比教师的预设更深入。此时,教师就要适时追问,以提高教学效率。如教学《黄鹤楼送别》时:

师:通过读书,这首诗的意思理解了吗?谁说说第一句?

生:老朋友孟浩然辞别了西边的黄鹤楼。

师:第二句又是什么意思?

生:三月,烟雾迷蒙,繁花似锦,老朋友要下扬州。

师:老师有点不明白,为什么用“下扬州”而不用“到扬州”?

生:船顺江东下,速度很快。

师:哦,是这样。用“到”显得船很慢,用“下”说明速度很快。

师:那第三句中,为什么用“孤帆”?从“孤帆”看出李白怎样的心情?我有点不明白。

生:用“孤帆”能看出李白和孟浩然感情非常深。

师:不错,书上写的是“依依惜别的深情”。你把老师教会了,一个“孤”字充分地表达了李白对老朋友孟浩然的依依惜别的深情。

师:老师又有新问题了,李白为什么对孟浩然感情这么深?

生:孟浩然的人品令人敬佩,孟浩然的诗篇誉满天下。

生:李白把孟浩然当作兄长当作老师。

生:李白对孟浩然佩服得五体投地。

通过提问、追问,引导学生自己读懂诗句,掌握了在文包诗这种文体中,通过读课文来理解诗句的学法。

二、善于傾听,有效生成

教师要善于倾听学生,及时、准确地评价学生的发言,促进课堂有效生成。在教学《草原》一课时:

师:同学们先阅读后面的段落,用你们的慧眼和细腻的心,去寻找,去体验,去感悟草原的人情美。生:我从“ 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了,远处的……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知道这么多的蒙古人骑马来迎接客人,我从这里体会到了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师:是的,这么多人来迎接客人,的确很热情好客。生:作者把这群疾驰而来的迎客队伍比作一条飘来的彩虹。我理解蒙古人穿的衣服颜色艳丽,款式优美,这说明他们对客人很尊重,精心打扮了一番后才来迎接。师:是的,你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蒙古人迎接客人时身着盛装,体现了对客人的尊重。生:老师,我从“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群马疾驰,襟飘带舞”等词语读出了草原上纵马疾驰的那种动感美。这说明蒙古人迎接客人的心情很高兴,很兴奋,是对客人发自内心的盛情。师:你真了不起!能抓住关键词语用心体会人情美。真是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接下来我顺着学生的发现,适时指导朗读,指导写作,有效地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

三、直面生成,进入流程

在动态的课堂教学中,时常会出现一些远离教学目标的生成问题。对此,教师不应该置之不理,而应该直面生成,重新带领学生进入预设的教学流程。如在教学《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时,在学生初读课文后,我问学生:“读完课文后,你想说点什么?”很多学生都说出了自己的想法,一个学生站起来说:“我觉得白骨精很聪明,我很敬佩她。”面对这样的生成,我明白了学生已经背离了正确的价值观。我说:“白骨精费尽心机想达到什么目的?她的出发点是什么?请同学们再读一遍课文。”读过课文后,刚才那位学生又举手了:“老师。我明白了,白骨精是想残害别人,她越聪明,害人就越深,所以不值得我们敬佩。”另一个同学举手回答说:“孙悟空火眼金睛,本领高强,她打白骨精是为了保护唐僧,为民除害,我们应该敬佩孙悟空。”这样就把学生引上了正确的价值观。

四、推理归谬策略

在小学语文生成性课堂中,这时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利用学生错误答案中的可利用因素,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错误,并进行指导,把学生的思维引导到有价值的发现上来。

在教学《颐和园》一课时,对于“长廊”的教学,为了让学生体会到横槛上的绘画之美,我让学生先看书,课文中描述“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接着我让学生想象“横槛上可能画着什么?”学生们都很感兴趣,有的说:“横槛上画着盛开的牡丹”,有的说:“横槛上画着美丽的月亮”,有的说:“横槛上画着美猴王”,这时有一个学生说:“横槛上画着奥特曼”,听了这个答案,我心中一惊,这可我在教学设计时没有想到的,不过正是我对学生进行想象教学的一个很好的契机。于是,在他说完之后,我没有像对前几个学生那样给予肯定,也没有立即否定,而是笑着说:“同学们,老师也根据他的回答想出了几个答案,请你们帮老师判断一下好吗?”学生们立刻坐好了看着我,我说:“横槛上画着米老鼠和唐老鸭!”他们都笑了,一致说不可能!我又说:“横槛上画着温家宝总理在慰问四川的地震灾民!”他们又笑了,一致说不可能!我问为什么,学生回答说:“米老鼠和唐老鸭是外国的,四川地震那时还没发生呢,所以颐和园的横槛上不可能画有这些!”我也露出了欣慰的笑,告诉学生:“颐和园长廊横槛上的故事大多出自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聊斋志异》等等,老师刚才虽然也发挥了自己的想象,想象固然很丰富,却忽略了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合理,不能随意想象。”学生们听了频频点头。

在这一课中,我没有对学生“奥特曼”的答案给予简单的否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更没有严词斥责,泯灭学生智慧的火花,而是将错就错,推出错误的结论,让学生心服口服。

综上所述,教师只有正确运用小学语文课堂生成资源,让学生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才是新课程下语文教学的理想境界。

【作者单位:涟水县成集镇中心小学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