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多元智能理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2017-05-09 11:41杜琴
关键词:多元智能课文智能

杜琴

【摘 要】随着多元智能理论的深入,让学生成为主体,教师积极鼓励学生,充分发展学生个性等观念好做法越来越成为人们的共识,把多元智能理论与语文教学相结合,构建全新的、开放的课堂教学方式。

【关键词】创造教育,挖掘潜能 人人有才,人人成才 积极评价,促进发展 转变理念,高效教学 识记字形,理解字义 观字抓形,便于记忆 解题导入,激发兴趣 认学字词,扫清障碍 整体感知,理清脉络把握文眼,重点品读 内化入情,回归整体 积累运用,拓展延伸.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6-0077-02

多元智能理论提出后在教育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多元智能理论所要求的语文教育教学规律和經验,能让学生的智能,特别是语言智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一、多元智能的内涵

八十年代,美国著名发展心理学家、哈佛大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博士提出多元智能理论,他指出,人类的智能是多元化而非单一的,主要是由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自我认知智能、自然认知智能八种组成。他认为,我们的孩子每个人都具这些智能,我们对孩子的判断不能仅重视他是否有语言天分、是否善于读写、逻辑能力是否强、思维是否清晰、人际关系是否和谐,因为孩子除了上述智能以外仍有其他种类智能。他的理论让我们能够更全面的看待学生,使我们深入挖掘每个孩子的潜能;更让我们从整体上看待一个人,包括弱点和长处,而不是把某些人贴上“学习障碍”的标签。

二、多元智能理论带给我们的启示

1、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

学校教育应该“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而非“选拔适合教育的学生”。教师应该从关注学生的“智能”有多高,转变为发现学生的智能类型是什么。教育,就是要在了解每个孩子潜能的基础上,充分地把他们的潜能开发出来。我们要努力创造一种良好的教育环境,在他们可以看得见的远处树起一面旗,在他们的心灵深处点亮一盏灯,鼓励他们去追求,去实现,从而让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现。在其过程中,给与适当的保护、帮助和激励。

2、每个孩子都是潜在的天才。

多元智能理论倡导的是积极、平等的学生观。即每个学生的个体智力差异,是八种智能组合的方式和发挥的程度不同;每个学生都有各自的智力优势领域、学习风格类型和发展的特点;学校里不存在差生;学生的问题不是聪明与否的问题,而是究竟在哪些方面聪明和怎样聪明的问题。“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潜在的天才,只是经常表现为不同形式。”因此,我们要树立这样一种积极乐观、丰富多彩的学生观只要为他们提供了合适的教育,每个学生都能成才。正视差异,善待差异,才是真正关注生命。

3、让每个学生都成为有效的学习者。

多元智能理论倡导的是因人而异、因文而异、因材施教的教学观。教学应该为学生创造多种多样的、有利于学生激发强势潜能、提高学习效率的教学情境和氛围。在完成学习效率的教学任务的过程中,学生的强势智能得到开发,扬长避短,强势更强。同时,发挥强势智能的迁移拉动作用,取长补短,弱势智能得到提高,弱势变强,实现充分发展个性与促进全面发展的有机结合,使每个学生都能成才。成功的教学,在于帮助学生成为有效的学习者。这就要求教师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心智水平与个性差异;要因材施教,不要“一刀切”;要因人而异,不要“齐步走”。

4、人人有才,人人成才。

多元智能理论提出“人人有才,人无全才,扬长避短,人人成才。”的教育理念,倡导的是一种全面的、多样化的人才观。这是因为:第一,社会的发展需要多样化、复合型的人才群体。第二,每个学生都有一种或数种优势智能,只要教育得法,每个学生都能成为某方面的人才,都可能获得某方面的专长。一名好教师必须相信自己的学生,相信每一名学生都蕴藏着无穷无尽的潜能,相信每个学生都有与众不同的个性,他们在知觉记忆语言和思维诸多方面都会表现出个体差异,创造适合于每个学生的教育。尤其要关注那些在传统教学中不被认可,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挖掘其智能优势,促进其树立自信,扬长避短,不断进步。

5、积极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评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评价的内容要全面,评价的方式要多元,要为学生提供有益的反馈。评价要遵循全方面、发展型差异性、激励性的原则、按照《语文课程标准》的界定,学生的语文素养主要包括三个维度和五个方面。三个维度: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五个方面: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这些都是学生语文学习评价的内容,需要采取笔试、口试、实践考核等多种评价方式,采用学生自我评价、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小组交流评价、教师评价等多种评价形式,使用量化、非量化等多种评价方法。

三、多元智能理论的应用

多元智能理论应用于学生的语文教学,不仅使学生的语言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强势智能及其他方面的智能。下面具体说说多元智能理论中视觉空间智能与语文中识字写字教学的方法和策略。

1、视觉空间智能与识字教学

对于汉字,文字学家唐兰先生曾经说过:“文字本于图画,最初的文字是可以读出来的图画。”可见,很多汉字是由图画衍生出来的。低年级小学生处在具体形象思维阶段,对画面特别感兴趣。教学时可以借助视觉空间智能把抽象的汉字符号与具体事物联系起来,变机械识记为意义识记,能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识记字形中理解字义。

(1)图画演示。图画色彩丰富,形象生动,能直接刺激学生的感官,作用于大脑,具有很强的直观性。借图画识字,可使学生对要识的字产生强烈、深刻的印象。如“月”,可画一轮弯月,让学生找出字画间的形体联系,从而记住字形。教“日”“山”“水”“火”等的方法与之相同。教“雁”字,可以给儿童看大雁挂图,说明大雁成群的飞,飞起来成“人”字形,所以“雁”字的字形上加了几个“人”。

(2)实物展示。对代表具体事物的名词或数量词,要尽可能用实物演示说明。通过看看、摸摸、读读、认认,甚至尝尝,使识字教学和实物紧密地联系起来,汉字的表象就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如学“门”字让学生看看各种各样的门,明确是个框形。学“尖”字让学生圆锥体,则明确上小下大就是尖。教“串”字可以让学生观看算盘和葡萄等物,加深印象。

(3)媒体显示。如教学象形字“鱼”,教师用多媒体显示一条挂着的鱼,并在图下依次写上“鱼”字,从甲骨文到金文、篆文、隶书的演变过程。这样借助图画,学生不仅很快就记住了“鱼”这个符号,而且初步了解象形字的造字规律——把客观事物描绘出来了。

2、视觉空间智能与写字教学

(1)观贴怡情。书法是中国的传统艺术。写字教学,有重点的选择一些碑帖,如颜真卿的《勤礼碑》、柳公权的《玄秘塔》等,让学生欣赏。还可以组织学生收看《书法讲座》等音像资料,让学生达到“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境界。

(2)观字抓性。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空间智能,引导学生注意这些结构布局的特点,引导他们观察比较,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比如“上”和“下”,笔画相同,结构简单,要想写好却不容易,必须注意它们的外形特征、笔画、结构、运笔,把比较抽象的起笔、行笔、收笔等过程直观的展现在学生眼前,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易于理解笔画、结构特点,便于记忆。

四、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一般流程

1、解题导入,激发兴趣。

导入是语文教学的第一环节,一个好的导入是打开学生求知欲大门的钥匙,更是架起教学目标认知领域与情感领域的金桥。好的开场白能使学生身临其境。如:语言渲染法、说唱法、欣赏法、想象法、图文结合法、情景表演法、反思法、游戏法等。

例如:在讲授语文《寒号鸟》课文时,就可以用故事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在揭示课题时,教师对学生讲:“今天老师来讲一个故事。(一句话使学生不约而同的端坐好,因为学生最爱听故事。)很久以前,在一座高山脚下,有一座石崖。如果在冬天的夜晚,你从这山脚下经过时,会听到从山崖里传出小鸟哭叫的声音‘哆嗦嗦叫声十分凄惨。(鸟为什么会哭?这哭声开始牵动学生的心。)”人们给小鸟起了个名字叫“寒号鸟”。(顺便教学课题中“号”的读音,读阳平,意思是“号哭”“号叫”)你们一定觉得这小鸟的叫声多么难听,又多么可怜。那寒号鸟为什么在严寒的冬夜哭号呢?我们可以去问它的邻居喜鹊。喜鹊就住在石崖对面的大杨树上。(教师用粉笔勾勒出石崖和大杨树,然后贴上剪纸的寒号鸟和喜鹊。)这样的开场白,立即调动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2、认学字词,扫清障碍。

认知字词,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但各学校对这一环节的要求是不同的。低年级的认知字词一般要放在课内,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而中高年级应该放在课外自学,课堂以检查、反馈为主。认知字词时,借助多元智能理论,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各种教学情境,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认知兴趣,吸引学生主动识字,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常用的方法有:展示法、情景表演法、音乐渲染法、小组合作法、语言渲染法、文字比较法、朗读法等。

在教学《秋天》一课时,可以采用情境表演法、小组合作法作认知字词。教师先请学生自由读书,并请学生采用查字典、请教别人、借助拼音识字、上下文猜字等方法自主学习生字,然后和学生做“找朋友”的识字游戏。教师首先激发学生看谁最先找到自己的好朋友。(也就是每个字找到对应的拼音。)这样的游戏既提高了学生的识字效率,又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读准了字音,扫清了阅读障碍。

3、整體感知,理清脉络。

一篇课文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学生在认知字词后,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整体感知出发,对一篇课文有一个完整的了解,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阅读一篇课文的第一步应当是“通读全文”了解大意。教学中可以借助多元智能理论,采用语言渲染法、想象法、图画再现法、朗读法、反思法、小组合作法,来达到目的。例如:《爬天都峰》一课,可以这样引导学生理清课文脉络的:“读了课文,请大家想一想:课文中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内容?”还有什么地方不明白?当学生提出“汲取”这个词的意思时,教师应随机板书,并读一读原话,这个问题提得很有价值,希望大家再读课文来解决问题。这样教师采用反思、对话等方法理清课文脉络。

4、把握文眼,重点品读。

把握住文章的文眼,可以帮助学生尽快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内心,体味到文章或激昂悲壮、或凄凉深沉、或清新明快的丰富情感。因为学生身上所具有的强势智能不同,可以借助各种方法,或者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在个性化的阅读与多元感悟中完成对文本的探索,帮助学生把握文章的文眼,并做到有重点地感受、品味。语言渲染法、批注法、比较阅读法、对话法、文字补白法、音乐渲染法、想象法、图文结合法、情景表演法、反思法、计算法等都常用于这一教学环节。

如课文《圆明园的毁灭》一文中,谈到圆明园三处风景名胜,先让学生自由选择一处说说感受,有的说“‘蓬莱瑶台在云端里若隐若现,仿佛人间仙境”,有的说“‘平湖秋月在灯光映衬下感觉有点朦胧住在那里一定会做美梦”,还有的说“‘雷锋夕照中的雷峰塔真高,直冲晚霞,真壮观啊”。当同学们还沉浸在对圆明园的描述中时,老师读了一段名言——有一座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某种恍若月光的建筑,这就是圆明园。这样运用了朗读法、对话法、比较阅读法等不同方式,引领学生不知不觉走进了圆明园,也走进了文本。

5、内化入情,回归整体。

由于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特点不尽相同,因此,他们所现的阅读体验的方式也不一样:有的喜欢朗读,有的喜欢表演,有的喜欢表述……教师应该尊重他们的选择,运用多元智能理论,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深处,升华情感。这一环节可以采用语言渲染法、朗读法、欣赏法、反思法、评价法等达到教学效果。如《狼和小羊》一课,对故事的结局,就可以放手让学生们根据自己的心理、能力特点去合理创设。教师借助想象,文字补白等方式,为课文设计不同后续故事和结局,帮助学生加深情感体验,领悟文本内涵。

6、积累运用,拓展延伸。

拓展延伸,是对课堂教学的一个比较高的要求,要求教学要善于为学生搭建一个课内外沟通知识的桥梁,让学生学习好、理解好课堂上所学的知识,以课堂为起点,适当进行背诵、写字、词句积累、运用等方面的训练,并且到课外去汲取更多的东西,提高语文知识的应用能力。这一环节中,我们较长采用的方式有:对话法、朗读法、说唱法、欣赏法、情境表演法、反思法、小组合作法、实践法、游戏法等、如学习了《敦煌莫高窟》一文后,学生对中国古代的灿烂文化深感兴趣。教授因势利导,帮助学生组织多个小组,各个小组围绕“古代伟大建筑知多少”,分别去搜集祖国著名古代建筑的资料,并根据个小组不同方式汇报总结学习收获。这样,学生在搜集知识,整理知识的同时,接受古文化的洗礼,拓展了语文学习的空间。

在愉快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语言智能、空间智能、运动智能、人际交往智能等都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学生体验到了成功,尝到了学习的乐趣;在积极的相互交流中,各种智能相互交融,取长补短,每个个体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老师只是及时加以鼓励和作简单的引导。这样的课堂教学老师教得轻松,学生也学得轻松。

参考文献:

[1]欧阳芬的《多元智能与建构主义理论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版本: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04)第062062

猜你喜欢
多元智能课文智能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多元智能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
基于多元智能理论下学生评价体系的构建
多元智能视域下对我国儿童美术教育现状的思考
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中医外科学教学与评价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