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小组合作学习有效的新尝试

2017-05-09 19:48彭燕芬
关键词:交流评价数学

彭燕芬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6-0108-02

新课标的颁布,使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改革迎来了新的机遇、新的挑战。新课程的实施,教师的课堂角色开始发生变化,从单纯注重知识传授转化为比较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愿望和学习能力的培养。课堂较多地出现师生互动、平等参与的生动局面。学习方式开始逐渐多样化,乐于探究、主动参与、勤于动手成为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共识。《数学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中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们纷纷尝试在课堂上组织小组合作,但是很多小组合作学习都是停留在小组讨论式的合作学习,而且较大部分停留在形式上,致使课堂纪律难以控制,教学任务完成不了。那如何在数学教学中组织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呢?这引起了我对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一些思考。

一、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应让学生独立思考

小组合作学习是建立在学生个体合作需要基础上的,在学生个体解决某个数学问题遇到障碍,苦思不得其解时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才有价值,才有成效。因此,教师在呈现问题后,留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让学生思考问题的情境,去明确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准备怎么办?再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才能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才能使每个学生都能真正参与到小组合作学习中去。

例如在教学“异分母加减法”时,教师让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用“ 、 、 、 、 、 、 、 ”编几道分数加减法算式。在合作前,教师出示合作要求:(1)每人独立写出算式;(2)小组中汇报算式;(3)给这些算式分分类。有了这样的提示,学生的操作步骤就明确了。实践证明,在小组合作学习前,教师一定要让学生有独立思考的时间,在独立思考后,才能产生交流和表达的欲望。这样学生才不会容易造成组内优生一言堂,其他学生人云亦云,或你一言我一语,没有围绕主题,使讨论流于形式,达不到合作学习的目的。

二、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应让学生全体参与

小组合作学习是在形式上有别于传统教育的一个最明显特征。其目的是培养学生团体的合作竞争意识,发展交往与审美的能力,强调合作动机和个人责任。

1、小组成员要有明确的分工。小组合作的目的是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从中有所获,如果不作明确的分工安排,任由他们自由发挥,他们会七嘴八舌,互不相让,引起纪律的混乱,学生并没有得到什么提高,为了避免这一现象,成立小组时便给他们分工是十分重要的。教师可根据实际需要,小组里可设:组长,专门负责调配组内的各种活动,安排工作;操作员,负责各种实践操作;记录员,负责记录每次实践活动的结果;汇报员,负责汇报实践活动的结果。小组成员都在他们的岗位上各尽其职,互相提高。教师还可在一定的时期内进行角色轮换,让每人都了解各个角色的工作,明白各个角色的重要性。

2、制定一些合作的规则。“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小组合作也不例外。小组讨论时,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会抢着发表自己的意见,使哪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在没有经过自己大脑思考便得到一个现成的答案,结果造成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更好,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就越来越差。因此,在讨论前应事先规定:小组成员要先独立思考,并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再由组长安排,在组内各自发表意见,这样才能使每个人都有思考的机会和时间,真正达到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目的。

三、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应让学生分享成果

小组合作的目的是让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人人尝试成功的喜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1、注重提供学生相互交流的时间和空间。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在数学教学中应当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交流的机会,使他们能够在活动中感受别人的思维方法和过程,以改变和完善自己的认知,同时,通过向他们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有助于反思自我的认识,从而达到发展个性的目的。例如在教学“认识几分之一”时,教师将对“ ”的理解作为本节课的重点,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安排了两个层次的操作活动,让学生来感悟 的具体含义。教师通过示范说、小组说、同桌互说和判断说理由等多种形式,提供给学生相互交流的机会,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分数的意义奠定基础。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进行交流互动和自我表现,使主体意识增强,并在交流中得到同伴的肯定而获得快乐。

2、让学生学会虚心听取别人意见的习惯。

我们的学生往往是表达的欲望胜过一切,总希望亮出自己的观点。因此,很多同学在其他同学发言时,有的因为没有轮到自已发言而丧失了热情,有的还在等着发言而思考自已的问题,有的不住地喊“老师,我,我” ……这样就不能达到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因此在交流时,教师着力培养学生认真听取别人意见的习惯。例如可以教育学生不认真听取别人意见是一种不礼貌、不文明的行为;也可以让学生简要记录别人发言的主要观点,并与自已的意见比较等。

四、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离不开教师的监控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要参与到小组合作中去。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交流的时候,我们的教师应该做些什么呢?教师不应只是站在旁边等待,观望,也不是去干别的事情,而应是深入到小组中去,了解学生合作的效果,讨论的焦点,认知的程度等等,从而及时灵活地调整一下教学环节。

1、小组合作时教师的监控。

在学生进行小组交流时,教师监控的小组比较集中,经常去两个小组,对其他组的学生照顾得很有限,而对某些小组,教师监控较少。说明在小组合作学习交流中,教师的监控范围极需扩大,要照顾到班级中大多数的学生。合作学习是以学生为主体,但不意味着放任自流。在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要积极参与期间,更重要的是尽量熟知每一小组的状况,并给予适当的点拨,这样才能全面地了解学生的情况,及时进行指导,这也是教师提高教学实效的一个重要方面。总之,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只要教师有意识地、自觉地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自我反思及效果分析,不断改进教学,必能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2、倾听学生的发言,及时评价。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例如在教学“估算”5289÷58时,学生回答:把5289看作5300,把58看作60后,我发现还是除不开,所以我就把5289看作5400,估算结果是90。教师立即根据学生的根据给予评价:你考虑问题真周到,不仅能估算出结果,还能根据除数确定被除数的数值。因此,我们必须树立正确的评价观,教师对学生的評价应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肯定他们知道了什么,掌握了什么。只要教师在教学中注意对学生的评价,就会发现评价的方式有很多,如: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师生共评……对评价结果的描述,应采用鼓励性的语言,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评价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教师要善于利用评价所提供的大量信息,适时调整和改善教学过程。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重要学习方式,也是促进学生学会学习,学会交往的重要形式,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继探索,努力研究,使学习形式更完整、更合理、更有效。

猜你喜欢
交流评价数学
如此交流,太暖!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
多维度巧设听课评价表 促进听评课的务实有效
错在哪里
“交流”等5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