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合思想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2017-05-09 10:32黎昌红
速读·中旬 2016年9期
关键词:解题作文

黎昌红

摘 要:集合是构成数学大厦的基础,集合思想是高中生必须具备的思想,而作为高中生进入高中后首先接触的思想,它的指导意义不仅仅体现在数学学科,同时也对学生学习语文起到开拓思维的作用。本文从集合的最基本概念入手,重点探究其在语文审题解题与作文教学中的运用。

关键词:集合思想;解题;作文

一、意义及依据

根据教育部《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课程的基本理念,“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注重语文的应用性特征,加强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联系,加强与其他课程的沟通”,高中教学要逐渐突破以往教学中各学科“各自为战”的僵化态势,为适应当下社会发展的需要,敢于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做到学科之间有机渗透。语文教学尤其强调其工具性和人文性,而与其他学科的相互渗透正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具体体现。

学科的相互渗透并不非主观臆断,而是有其哲学依据的。“世界上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每一种事物都是和其他事物联系而存在的,这是一切事物的客观本性。”数学学科与语文学科同时担负着培养学生思维的作用,相互之间存在着很深的联系,而集合思想作为高中生必备的思想,在语文学科中的运用是理所当然的。

二、集合思想

集合是构成数学理论大厦的基石,按浅显的理解,“集合就是把人们直观的或思维中的某些确定的、容易区分的对象放在一起,成为命题中的构成要素,作为考虑问题的整体。”

在高中阶段,学生重点学习集合中的交集、并集和空集。交集即构成集合的元素不仅属于A同时属于B,转化成数学语言即A∩B;并集即构成集合的元素属于A或B,转化成数学语言即A∪B;此处并集相对比较复杂,此处“或”则理解为三种情况:属于A但不属于B;属于B但不属于A;既属于A又属于B。而本文重点探究并集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三、在审题解题中的运用

在平时的考试或练习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题型,如:“请分析A与B所体现的情感有什么相同之处。”此处很明显可以很快将其与集合思想联系起来。将A事物看作集合A,B事物看作集合B,而此处明显是找A与B的交集,虽然很多学生并没有在解题过程中这样做,但是他们的解题过程其实已经潜移默化地运用了集合思想。在语文解题中,我们也得清楚地认识到,A与B并非同质的事物,所以A与B并不完全等同。同时我们也会遇到这样的题,如:“请分析A与B在表现C时有什么不同。”此处我将A表现C的内容记作C1,将B表现的内容记作C2,那么分析C1与C2时用并集的思想,即在我们的头脑中要形成一个意识,即构成C1与C2的元素存在以下三种情况:属于C1但不属于C2;属于C2但不属于C1;既属于C1又属于C2,并且这三种情况可以同时存在。由此我们首先摒弃一种绝对的想法:C1与C2一定是相反的。这样就避免了答题过程中的遗漏。如果通过分析确实发现两者不存在交集,而且相反,那么就为我们的解题提供了一个很好的途径。下面让我们来看这样一道题: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题寒江钓雪图

释敬安

垂钓板桥东,雪压蓑衣冷。

江寒水不流,鱼嚼梅花影。

试题要求分析柳宗元的《江雪》和释敬安的《题寒江钓雪图》的思想情感有什么不同。对于学生,第一首诗无论是内容还是诗人本身都非常熟悉的,所表達的情感很容易把握,而第二首诗无论是诗歌的内容还是诗人本身都比较难把握。既然如此,我们可以考虑利用集合的思想来思考探究。首先很容易得出《江雪》所表达的情感是孤独与冷傲,而按照题目要求分析他们的不同,即两者不存在交集,或者存在部分交集的情况。问题即转化为寻找与孤独与冷傲不同的情感或者不完全重叠的情感。这时调动知识储备,中国文人笔下的渔翁都寄托了他们什么样的情感。我们把这个包含我们所研究问题中涉及的所有元素的集合称为全集∪,在全集∪中,含有悠闲自在的情感,如张志和的《渔歌子》;有积极入世,渴望机遇的情感,如孟浩然的《临洞庭上张丞相》;当然还有孤独冷傲的情感,如柳宗元的《江雪》。若根据集合思想,粗略推断,由U中元素反推回去,可以得出释敬安在诗中表达的情感是悠闲自在的。

四、在作文教学中的运用

高中作文教学是一难点,高中作文教学重点又在议论文,指导学生写好议论文不仅是应对高考的需要,同时也是提升学生思辨能力的需要。议论文写作中结构非常重要,高中学生最常运用的是横向并列结构,“横向展开议论,是围绕一个观点,在同一个层面上,从不同角度展开议论。不同角度之间是一种并列关系,平行展开,互不交叉。这样展开议论,可以使说理全面,条理清楚”。由此可见,掌握横向论证模式的关键点在各角度之间“平行展开,互不交叉”。而这恰恰需要学生有集合思维,即各角度不存在任何交集。为了说明这一点,我们看人教版教材《语文(4)》中论证“时间”这个话题的一篇文章是如何运用横向论证的。文章首先提出“时间”这一论题,而后从第二段至第五段分别如下展开:

时间很玄妙。

时间让人感到神秘莫测。

时间也真是不可捉摸。

时间对每个人都是公正的。

作者在论证时间时,将其分为四个特性:玄妙、神秘莫测、不可捉摸、公正,而这四个特性中有些看似重复,但是在具体论证过程中却是独立的。由此得出横向论证结构的规律:把论证对象看作集合∪,而∪中包含与之相关的特性a、b、c……若转化成数学语言即a∈∪、b∈∪、c∈∪……而要保证议论文具有强力的说服力,a、b、c等各元素之间不能有重叠,这样就保证了文章内容不重复赘余,使得论证结构不存在明显的漏洞。这一点运用到论据的选取上同样有用。

五、总结

集合思想是构成数学大厦的基础,成为每一个高中学生必备的思维。荀子在《劝学》中提到“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的确,当下语文的学习必须抛弃“门户之见”,善于借助其他学科的思维为己所用,触类旁通,这样不仅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更加注重思维的培养,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毕竟,学以致用是我们每一个学科都极力追求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6,第4版.

[2]谌敢.高中数学新教材中集合思想的应用[J].新课程研究,2012(10).

[3]《语文(4)》.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11,第2版.

作者简介:

杨操,男,重庆市黔江中学语文教师,中学二级。

猜你喜欢
解题作文
巧构造妙解题
高中数学解题教学中逻辑思维的培养——以数列解题为例
红批有声作文
红批有声作文
“化二为一”法在初中解题中的应用
巧用比妙解题
解题勿忘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