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乔伊斯作品《一位母亲》的写作特色

2017-05-09 17:06曹达钦
速读·中旬 2016年9期
关键词:叙事学乔伊斯陌生化

摘 要:《一位母亲》是乔伊斯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中的名篇。不论是在叙事技巧和陌生化运用方面,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吸引了众多的读者。本文分别从叙事学理论和陌生化理论论述了文章的写作特色;认为把叙事时间、体态和叙事方式合理的糅合在一起,能够增加读者的阅读欲望和厘清故事的复杂关系;而陌生化理论的运用则拉长的读者的感受时间,打破了读者的思维定势,给读者提供了新颖的阅读体验。关键词:叙事学;陌生化;乔伊斯

一、故事梗概

《一位母亲》选自乔伊斯的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描写了一位生性清高,因为负气嫁给了一位制靴商人卡尼,成为卡尼太太。但她骨子里是个不安分的人。有了女儿以后,她便按照自己的想法来打造自己的女儿,来实现自己年轻时的未能完成的梦想。为此,她把长女凯思琳送到一所著名的教会学校学习法语和钢琴。她利用自己的人缘关系,让别人知道其女儿的音乐才华。后来名为霍罗汉的人邀请其为音乐会伴奏,而霍罗汉没有任何组织能力。卡尼太太喜出望外,爽快答应,并签了合同,定了酬劳。不过,原定四场的音乐会,周三的草草结束,周四的音乐会现场一片狼藉,周五被取消;而周六的音樂会,卡尼太太坚决要他们预付报酬,引发冲突,最终主办方妥协,演出才开始。上半场演出,还算比较顺利。但是化妆室里已经争吵的不可开交。有人认为这是最丢脸的演出,演出负责人菲茨帕特里克和霍罗汉找到卡尼太太,说委员会下个礼拜二开会后,再决定支付余下的报酬。要是凯思琳不为后半场伴奏的的话,将视同毁约。卡尼太太据理力争,坚决要求支付所有报酬。否则她就不上场。于是霍罗汉跟卡尼太太冲突又起,双方互相责骂,恶语相向。最终没有上场演出,别人取而代之。盛怒之下,卡尼太太竟把女儿带走。临行前双方互相威胁,毫不让步。凯思琳跟着母亲离去。霍罗汉气得在房间里不停踱步,故事到此结束。

二、从叙事学角度进行分析

叙事学主要关注叙事时间、叙事体态和叙事方式等方面;叙事时间包括作品讲述的时间,也包括连贯、插入等。连贯是指并列几个不同的故事,上一个故事结束,又开始下一个故事,比如在文中开始几段,先讲了霍罗汉筹办音乐会的事情,接着就又讲了卡尼太太的受教育情况,性格特征和对爱情的美好幻想以及为何要嫁给制靴商卡尼。紧接着又讲了卡尼夫妇的生活等;插入是指把一个故事插入到另一个故事里去,形成故事套故事的结构,比如文中讲述,在特定的礼拜天,卡尼先生同全家去主教大教堂,弥撒结束后,朋友间的寒暄和道别以及对凯思林的赞扬,接着就有霍罗汉的登门拜访和签订合同。

叙事体态是表达故事中的“他”和叙事话语中“我”的关系,即作品中人物和叙事者的关系,一是叙述者大于人物,二是叙述者等于人物,三是叙述者小于人物。而文中用到是第二种,即叙述者和人物知道的同样多,在人物对于事件没有找到解释之前,叙述者也不能向读者提供解释。在叙事视点上叙述者是以旁观者的姿态来叙事的,他站在人物的位置,只见到人物的所见所思,等于人物的视野。并没有表现出全知视角,而是从人物本身的视角去安排故事和情节。不过纵观全文,叙事视点是变动游移的,从不同角度叙述了人物的出现,神态以及名字或代号,文中共出现17个人物,基本上每一个都有所叙述。这就使得文章中人物的关系错综复杂,也能衡量出作者过人的艺术才华。

叙事方式,主要包括顺叙、倒叙、插叙和补叙。顺叙是指按照事情发生、发展和结局的时间顺序来写。从整体看文章,作者采取了顺叙方式,比如叙述音乐会的举办,一共四场,在周三、周四、周五、周六举行,尽管每一次音乐会各有不同,但作者还是从不同角度叙述了各场音乐会的情况。从而让读者能够按照常规来体会情节的发展。倒叙在文中很明显,倒叙就是将事情的结局或某个最重要或最突出的片断提到前面叙述。文中提到霍罗汉,要策划几场音乐会,并在街边花数小时和别人在争论。但最终的计划和安排还是有卡尼太太决定。而后才描写了卡尼太太的受教育以及婚姻情况。插叙是指在叙述中心事件过程中,插入一些与主要情节有关的内容,然后再接叙原来的事情。插入的内容为了对主要情节起补充、衬托的作用。文中在化妆间,卡尼太太见到了演出负责人,作者没有叙述演出负责人对音乐会的看法和策划,而是插入了对其神态的描写,完全是个邋遢的人。让读者意识到音乐会注定要失败。然后接着描述化妆间的事情。这就是插叙的运用。补叙是指文章有时根据内容的需要,要对前面所写的人或事作一些简短的补充交待,文中讲到男低音表演 手套的手去抠鼻子,导致个人形象大大折扣就是插叙的例子。

三、从陌生化手法运用角度进行分析

陌生化理论是俄国形式主义的核心概念。俄国文艺理论家维克多·鲍里索维奇·什克洛夫斯基认为,所谓“陌生化”,实质在于不断更新我们对人生、事物和世界的陈旧感觉,把人们从狭隘的日常关系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摆脱习以为常的惯常化的制约,不再采用自动化、机械化的方式,而是采用创造性的独特方式,使人们面对熟视无睹的事物也能有新的发现,从而感受到对象事物的异乎寻常及非同一般。作为俄国形式主义主要代表的维克多·鲍里索维奇·什克洛夫斯基认为陌生化是通过设法增加对艺术形式感受的难度,延长审美时间,增强审美效果。

艺术的目的是要人感觉到事物而不是知道事物。艺术的技巧是使叙述对象变得陌生,使形式变得复杂,增加感觉的难度和时间长度;因为感觉本身就是审美过程,必须设法延长。而“陌生化”就是力求运用新鲜的语言或奇异的语言,去破除自动化语言的壁垒,给读者带来新奇的阅读体验。维克多·鲍里索维奇·什克洛夫斯基把“陌生化”理论运用于小说,还提出了两个影响广泛的概念,即“故事”和“情节”。作为素材的一连串事件即“故事”变成小说的“情节”时,必定经过创造性变形,具有陌生新奇的面貌。简而言之,陌生化就是作者将本来清晰的事物作不直接的侧面说明,甚至设置悬念,埋下伏笔,从而引领读者一步步地走进去,去揭开面纱,获得意外收获的写作方法。

文中的音乐会,按常规来说,叙事起来非常简单;而作者却打破常规,不直接地写音乐会,而是写音乐会相关人员的举动,让读者几乎看到不到音乐会,而只是一群错综复杂的人物交织在一起,每一个人物给人的印象都很奇怪或者“陌生”,比如菲茨帕特里克,一出现的形象就是:个子矮小,面容苍白,无神情,随意歪戴着帽子,声音单调,嘴里咬着节目单等,让人觉得这个人根本就是一个小丑,根本就做不成什么事情。让这样的人组织音乐会真的有些滑稽甚至不可思议。再有,霍罗汉给人印象是跛着腿、瞎忙活的人,对草拟海报,排节目单这样的小事都干不了,怎么能用来筹办音乐会呢?还有既然音乐会那么重要,为什么要请些水平很低甚至业余的的演员呢?所有这些都让读者觉得不可理喻,这就进一步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文中的情节都不是按照常理发展的,而是变形的,比如在周三的音乐会上,菲茨帕特里克就说了一句“先生们女士们,我们还是开演吧”,而卡尼太太说“准备好了吗?亲爱的”,然后说“那些演员真是差劲”,寥寥几句,周三的音乐会就结束了;而“节目平庸,听众稀落”,让人看不到音乐会,而只能去用心去感受。而周四的音乐会就两句话“听众多些,像一场彩排”。读者关注的东西,总是被有意识的转移。通过这种方式,读者的阅读欲望就越强烈。周五的音乐会被取消,此时,读者势必会更加关注这场演出的场面。然而随着周六的音乐会来临,情节又突然转向了各个演员和卡尼太太继续讨要酬金,后又引出报社记者和奥迈登先生出现,霍罗汉招待记者等。而音乐会要开始时,钢琴伴奏却纹丝不动,观众开始不耐烦,卡尼太太坚决要钱;此时,又引出希莱对男中音的对话,第一男高音却數金饰项圈,最后菲茨帕特里克拿着钱来,凯思琳才上台,可见该情节是多么的跌宕起伏,让人看了觉得很累。

此外,“陌生化”还表现在新奇的语言运用上,比如:

1.“Now help yourself, Mr Holohan!”“来吧,自己动手”

And while he was helping himself she said:当他斟酒时,她又说:

“Dont be afraid!Dont be afraid of it“别害怕!大胆喝!”

可见,卡尼太太,这样的说话方式,叫人摸不着头脑。究竟是让人喝酒还是只是客气一下。这和我们比较熟悉的女性语言是不一致的,也和我们日常生活体验相违背。这在客观上给我们带来不一般的阅读体验。

2.Mrs Kearneys anger began to flutter in her cheek and she had all she could do to keep from asking:卡尼太太火冒三丈,面颊直哆嗦,她尽力捺住怒气才没问出:

“And who is the Cometty,pray?”“请问谁是所谓的‘委员回”阅读中读者很可能觉得奇怪,怎么会把committee说成Cometty呢?这样用的目的是挖苦菲茨帕特里克,这样的语言能够把卡尼太太非常生气的神态表达出来。增加了陌生化的效果。

3.还有当格林恩太太出现时,有一句话

“I wonder where did they dig her up” said Kathleen to Miss Healy,“Im sure I never heard of her”“天晓得他们从啥鬼地方把他掘出来的”,凯思琳对希莱小姐说,“我真的没听说过此人”。这里dig up的使用是奇特的表达方法,活人怎么能掘出来呢?

四、结论

《一位母亲》故事很简单,而情节却十分复杂,叙事视角在不断的变化,跳动异常地快,让人抓不住具体的情节和内容;看过之后,完全形不成一个整体的认识,总觉得是一群人在为音乐会瞎忙活;而各个人物出现顺序没有固定的模式,好像是一个一个蹦出来的一样;并且人物总先以代号出现,比如,男低音,次男高音,第一男高音,男中音,女低音等,并且有些符号还有名字,而有的没有名字。比如男低音是杜更,而第一男高音,男中音,却没有相应的名字。不认真去读,根本就无法区分,这就客观上给读者带来了不一样的感受,觉得很杂乱,但又能激起人的阅读兴趣,总得不断地去思考。作者的这种写作手法恰好和叙事理论的内容和陌生化理论相吻合。使读者在阅读中收获异样的感受,也增加了写作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陌生化语言的使用,更是让读者直接领略到乔伊斯艺术水平,让人叹服。陌生化语言的运用和情节的综合运用,除了让读者体会把握宏观情节时艰难之外,还需要用心去揣摩微观语言的灵活运用,让读者一直用心去阅读,用心去回味。陌生化写作手法的运用,能够打破了读者的思维定势,从而进入一种全新的阅读体验。这也正是乔伊斯写作魅力所在,影响了众多的读者。

参考文献:

[1]郗念念.叙事学理论中的“叙述者与人物”关系考辨[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3(06).

[2]户晓辉.尤利西斯主题:神话与叙事的分析[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10).

[3]陈豪.触发因子、隐性角色与精神镜像——论乔伊斯小说的空间叙事[J].华东师范大学学(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1).

[4]曾燕冰.评价理论视角下的《阿拉比》叙事研究[J].当代外语研究,2011(08).

作者简介:

曹达钦(1983—)男,汉族,江西九江人,西安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教师,研究方向:翻译实践、翻译技术、校企合作。

猜你喜欢
叙事学乔伊斯陌生化
一张废纸毁掉一条河
悲剧:最有力量的陌生化
借助陌生化策略有效开展阅读教学
不给善良增加负担
叙事学与文体学双重视域下的小说“三要素”教学模式重构
叙事学与文体学双重视域下的小说“三要素”教学模式重构
教学新思维
不给善良增加负担
外宣翻译研究——基于修辞叙事理论视角下的构想
从陌生化角度浅析《藻海无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