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诗歌欣赏中的审美感应

2017-05-09 15:52谢正海
速读·中旬 2016年9期
关键词:景物意象诗人

谢正海

摘 要:诗歌以抒发情感见长,对诗歌的欣赏,重点是要把握诗歌中抒情主人公的情感,但情感不是一个具体实物可以进行直观把握,它需要借助形象,寓情感于形象之中。通过形象来架起诗人和欣赏者情感沟通的桥梁。在诗歌欣赏中,审美感应的发生,通常借助于景物审美、人物审美、社会生活审美来进行,在这些审美感应类型之中,积淀着深厚的精神情感整体交流互动。关键词:诗歌欣赏;审美感应

纵观整个中国文学史,诗歌无疑有着一个不可动摇的特殊地位。诗歌鉴赏首先是赏,即运用想象等主观体验感受、品味诗歌中的形象和意境,然后才是鉴,是站在评价的角度,对诗歌作出审美判断,获得某种新的感受和认识。诗歌的欣赏是欣赏者与作者之间进行情感交流的过程,一种高层次的精神活动,是一种在阅读和欣赏过程中产生的审美体验。诗歌的意境深广,富于形象,长于抒情,它的抒情意蕴是丰富多彩的,又是具体鲜明的。鲜明的意象形象及细节,能深刻地凸现诗意的情韵和意趣,尤其是中国古典诗歌,讲究的是“言外之意”“味外之旨”,这增加了古诗词的隐晦曲折,也增加了我们鉴赏理解的难度。诗歌的抒情总是借助一定的形象。古典诗歌中的形象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意旨,暗示着深刻的哲理,倾注着诗人的审美倾向,包孕着诗人的情感。古典诗歌中的形象常常是客观之“象”与主观之“意”共同构成的极富美感的意象。因此,把握诗歌的意象,凭借对诗歌意象的特征、艺术手法、民族传统审美心理来分析把握作者的内心情感,从而能够在诗歌的欣赏中,最终与作者达到心灵上的共鸣。

鉴赏诗歌中的形象和思想内容前提条件是要了解作者一些关于生平、所处的时代等方面的知识,诗歌的创造联系着作者的生平经历以及性格特点,也联系着当时的具体环境,是作者特定时期内的思想情感的一个反映,把握住作者的情感动态、风格流派和写作动机,使我们的主观情意与诗歌中反映的客观物境相互交融,以我们的心感应作者的心,领会作者寄寓其中的感情,以“此时”“此景”感应“此人”“此情”,与作者一起共同去感受诗歌中的意境美、生活的哲理或人生的启示,有了审美感应,才算是达到了对诗歌的鉴赏。

对于诗歌的鉴赏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深入体现诗人在创作诗歌时所融入的审美情感以及我们从诗中所领会到的诗意,与诗人间的情意相通。具体分为景物审美感应、人物审美感应和社会生活审美感应。

景物审美感应。中国古典诗歌中写景诗占据了很大的一个篇章,诗人带着有情的眼睛物观察景物,借助客观景物以有情之笔去描写景物,抒发主观情感,移情于景、融情于景,将自己的感情转移到景物上,使景物带上感情色彩,景生情,情生景,情境交融,浑然一体,理解凝聚在景物描写中的诗人的主观感情,积极乐观的,热爱祖国大好河山,渴望建功立业;消极悲观的,怀才不遇,落寞悲伤。古典诗歌中的景物形象常与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习俗、心理特点等方面发生各种各样的联系,在文化发展中被赋予某些约定俗成的言外之意和情感色彩。很多诗人往往都会有自己特定的意象群,比如屈原的诗中常用香草、美人、凤凰等意象詞,李白的诗中多有明月、黄河等意象词,这些和诗人的风格是相关的,也和诗人要表达的感情有关,所谓“诗品出于人品”,我国历代诗论都非常重视和强调人品与诗品的关系,一个成熟的伟大的诗人,其作品在很大程度上往往就是他的人格的自我写照,由于诗人所处的时代不同,诗人的心胸气度不同,品格修养不同,审美标准不同。

常见的写景诗有山水诗和边塞诗。山水诗是在魏晋玄学的影响下发展起来,东晋谢灵运是第一个大量描写山水并且成就较高的一个诗人。山水诗的鼎盛时期则在盛唐,出现了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人,诗歌还寄托了诗人的志向与情感。而李白的山水诗则将精神寄托于自然,将情感倾注于山水,追求人与自然的浑然合一,显示出了一种独特的风格。

人物审美感应。人物形象的完整描写是由许多细节组成的。作为直接传达感情的一种手段,细节,是刻划形象、展现丰富内心世界的—条重要途径。传神的细节除了能准确生动地传达感情外,往往又是含蕴丰富,耐人寻味的,能调动起读者丰富的想象。这样的细节,可以是典型的动作,也可以是微妙曲折的心理活动。以元稹的《行宫》为例: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在荒凉冷漠的古行宫中,宫中的红花无声无息地盛开着,当年入宫的红颜少女,如今早已是白发苍颜,闲坐无聊,一个一个数说着玄宗昔日的盛世繁华。这首诗很平实,但很有概括力,给人以无尽的想象力,历经沧桑感不言其中。首句点明地点:古行宫,第二句暗示出了时间:红花盛开的季节,第三句介绍了人物:白头宫女,第四句描绘出了动作:闲坐说玄宗,构成了一幅生动又蕴含深意的画面。诗人要表现的是哀怨凄凉的心情,却描写出红艳的宫花,红花美景与寂寥的心境相映衬,突出了宫女的哀怨情绪。元稹生活在盛世巅峰过后的中唐,他的诗平实中呈现绝美华丽,色彩浓烈,细节刻画真切动人,这与他的的性格特征和经历有莫大的关系,他刚正不阿,情感真挚。理解这首诗的关键是末句“闲坐说玄宗”,白头宫女是唐玄宗时代历史的见证人,唐玄宗后期沉迷酒色,酿成安史之乱。诗中宫女没有愤慨,也没有感叹,只是麻木地说说而已,谈起自己的过去,就像是谈论别人的故事,心如死水,无怨无恨。看似轻笔带过,实则是厚积薄发,蕴含了诗人强烈的感慨,透过这淳朴的字面,我们其实是能感受到宫女苦熬了几十个春秋的寂寞孤独,青春年华就此葬送的哀怨。

社会生活审美感应。这类诗表述的是诗人对社会、人生的思考,主题通常是诗人对某一社会现象做出冷静、理性的思考,结合社会现实,抨击社会现实,达到讽喻的目的。阅读这类诗歌,重要的就是弄清当时的时代环境,社会背景,然后深入理解这一史实给人留下的深刻的经验教训。诗歌的欣赏是一个及其复杂的艺术创作过程,从动情到理解,再到再创造,它需要用心去发现,用心去理解,用心去体会,由浅及深,由表象到实质,逐渐达到心灵的交流。

参考文献:

[1]李健夫.现代美学原理.科学主体论美学体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2]俞平伯.中国古诗词精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3]张少康.文赋集释——中国古典文学理论批评专著选辑[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猜你喜欢
景物意象诗人
论姜夔词的意象处理方式
抚远意象等
《庄子》中的舞蹈意象
来自林间的风
“诗人”老爸
愤怒
想当诗人的小老鼠
写好家乡的景物
No.3 最佳小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