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非指示性”教学的自主研习教学理念探微

2017-05-10 23:36刘宸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17年5期
关键词:冬景研习自然段

教学设想

《江南的冬景》选自苏教版必修一专题四第一板块“谛听天籁”。文章是一篇典型的写景抒情散文,语言朴实生动,意境恬淡和谐,是一幅弥漫着浓浓人文气息的江南暖冬图。徜徉其中,学生便不难理解文本的大意。那么,本文的教学重点应该是什么呢?笔者以为“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在感受美景之余作者是如何描绘这秀美画卷的应是学生认识模糊且易忽视的部分。因此,在课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自主研读作者笔下“江南的冬景”,更要启发学生思考并模仿作者用文字“构图敷彩”的技巧与本领。为贯彻“非指示性”教学的自主研习教学理念,落实以上教学目标,笔者拟以“江南冬景之美”为课眼,以作者富有个性的语言为凭借,以“四研习”的教学方式依次解决“江南冬景美在何处”、“江南冬景写作特色”、“江南冬景所含之情”这三个主要问题,有序展开教学。

教学目标

1.能在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基础上抓住描写“江南的冬景”的语句,品味语言之美和意境之美;

2.多角度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模仿借鉴作者以文“绘景”的行文艺术和构思艺术;(重点)

3.感受作者对“江南的冬景”由衷的喜爱与眷恋,培养自主运用学习方法研读散文类文本的能力。(难点)

课前准备

放声朗读课文三遍,在读的过程中想象“江南的冬景”的画面。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借诗创境,激趣导入

同学们,冬去春来,是大自然的规律。现在时值隆冬,扬州的冬景很迷人,此刻江南的冬景是否也一样美呢?(板书:美?)

出生在浙江富阳的作者郁达夫说:“我出生在江南,儿时所受的江南冬日的印象,铭刻特深。”那么就让我们一同走进他笔下的“江南的冬景”,去看看他记忆深处江南冬景的模样。(板书课题)

二、初读文本,整体感知

教师在上课伊始让学生打开课本,翻到《江南的冬景》这一页开始自主阅读。这里的阅读可以是传统意义上的大声朗读,不硬性要求学生齐读或分段朗读,而是让其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也可以是伴随圈点勾画的安静默读。通过自主阅读的学习方式,学生在正式学习文本前可对课文的整体内容有一定把握和认识。

三、潜入文心,循序研读

(一)研习“写什么”

该环节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渐明确课文写了什么,即明确本文所包含的内容和主题。在给时间让学生自主研习前,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将所要研习的任务及时间分配安排好。

具体操作:

1.学生快速浏览全文,先用笔给文中景色描写的关键词句做好标记,再思考课文究竟写了哪些内容;

2.根据课文第二、五、七、八、九自然段的景色描写,在学习共同体中将先前所思考的内容以“……图”的形式分别概括归纳出来,之后小组讨论“江南的冬景”总共包括哪些图,选出总结得既准确又生动的结论并派一个代表在全班介绍;(教师注意在旁走动,及时回答小组内的疑惑并给予及时点拨,但注意不要在讲解中将自己的看法强加给学生。)

3.让学生根据现有的理解自由举手回答文本的主题,最好能用几个字进行概括。教师视学生所得结论的情况随机谈谈自己的见解。(教师不要生搬教案,对于学生言之有理的看法要给予肯定和理解,教师最后总结的过程是在学生自主研习问题、解决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加深学生理解文本的催化过程。)

明确:

本文的内容:江南的冬景(即课文标题,教师讲解重申时可用彩色粉笔在黑板标题下方划一横线)

江南的冬景共由五幅图组成:曝背谈天图(第二自然段)、东郊植物生气图(第五自然段)、江南东霖图(第七自然段)、江南雪景图(第八自然段)和晴和郊外散步圖(第九自然段)。

本文的主题:江南冬景之美

(二)研习“学什么”

该环节是让学生研习本文的精髓,明确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所有最值得学生学习的知识。(在研习的过程中,这部分内容可让学生进一步明确学习目标,做到有的放矢。)

具体操作:

1.回顾课文全文和刚刚所学内容,根据课文的主题学生独立思考这篇文质兼美的散文究竟有哪些是需要我们重点学习掌握的,用笔将所思所想写在课前就准备好的纸上,并尽可能多地列举,以留待集体探讨;(进一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归纳概括重难点的能力,为接下来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2.按照先前学习共同体的小组进行共同讨论,取他人所思之长补自己所想之缺,各组总结出本组的结论,然后各组选择一位代表发言,前一组已经提到的就不再赘述,教师顺势说出自己的理解,促进全班形成简洁精炼的几点共识。(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发言之中的闪光点,并及时予以肯定;另外要能够用辩证而全面的眼光看待自己课前的“预设”,对于学生课堂上超出预期且富有自己独到见解的看法给予爱护。)

明确:

学的内容是(1)江南冬景美在何处

(2)江南冬景写作特色

(3)江南冬景所含之情

(三)研习“怎么写”

该环节承接了上一个环节,目标是让学生真正学到课文的精髓,是需要稳扎稳打的“实干”环节,也是本节课的核心环节。

具体操作:

1.教师通过对文章第二自然段的范读引导学生潜入文本,细读细品文中所描绘的几幅江南冬景图,让学生研习并讨论各图的特点。思考对于“江南的冬景”除了“美”这个总的概括外,是否还能用别的词来形容它们的特点。请用“从课文第( )自然段的( ),可以看出江南的冬景是( )的”句式各抒己见,交流大家对江南冬景之“美”的心得。

明确:

(1)从第(二)自然段的(灰云扫尽……),可以看出江南的冬景是(略带伤感)的;

(2)从第(五)自然段的(江南的地质丰腴而润泽……),可以看出江南的冬景是(有生气)的;

(3)从第(六)自然段的(说起寒郊的散步……一种特意的恩惠……),可以看出江南的冬景是(惬意)的;

(4)从第(七)自然段的(江南河港交流……这不是江南冬景的迷人又是什么?),可以看出江南的冬景是(迷人)的;

(5)从第(八)自然段的(晚来天欲雪……和狗一样喜欢弄雪的村童来报告村景了),可以看出江南的冬景是(有趣味)的;

(6)从第(八)自然段的(江南的旱冬……去郊外闲步逍遥的机会自然就多了……引诱得使你在房间里坐不住……去湖上散散步罢),可以看出江南的冬景是(诱人)的;

2.再一次将目光放到文中景色描写的句子上,作为欣赏者,你是否能从构思绘画和语言运用的角度谈谈你对文中几幅图画的感受?(给时间让学生讨论,在激烈的思想火花碰撞后,教师从自告奋勇举手的同学中选择两位回答,不全面不恰当之处由教师从旁补充解释,其间鼓励其他同学继续思考并支持新思路新见解的提出。)

明确:

(1)从构思绘画的角度

没有像大多数作家那般写景就直接将景色直接呈现在读者眼前,郁达夫写作此文的方法类似于作画。他的谋篇布局、设色敷彩都是有条理有规划的,他将自己的所见内化为如清泉般的文字,以文字作为生花的妙笔来描绘江南的冬景。

从村子到长桥到远阜再到桥和山之间的树林,由近及远;之后着重刻画近处人的活动与门前的乌篷小船,再由远及近,使得江南的冬景在空间上变得具体而立体,给人身临其境的真实感受。同时巧妙地将绵绵细雨衬托远处的风景,使得景色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达到了水墨画般的视觉效果。

(2)从语言运用的角度

文章的语言长短句交错使用,富有音韵美和形式美。同时,作者又适时加入四字句,读来朗朗上口别具味道。如“你试想想”、“你说够不够悠闲”、“我们总该还记得唐朝那位诗人做的‘暮雨潇潇江上村的一首绝句吧”这些句子更是用使用了第二人称,娓娓道来,从容亲切,拉近了读者与“江南的冬景”的距离,也拉近了读者与作者之间的距离。在这样简单轻松的提问后,读者仿佛更能感受到一种轻松与惬意。

3.“江南的冬景”在课文的字里行间蕴涵了怎样的情感?试根据不同的段落,想想你此刻就身处在“江南的冬景”之中,请结合你对文本的现有感悟谈谈看法,可用笔在文中划出关键语句或结合不同段落对比来分析。

明确:

情感:作者对家乡冬景的赞美、热爱和眷恋,以及对悠闲生活的一种淡淡追求。

课文:第二自然段“这种江南的冬景,岂不可爱得很么”;

第六自然段“说起寒郊的散步……一种特异的恩惠;在北方的冰天雪地……一种清福的机会的”;

第七自然段“又是一种说不出的悠闲境界”“你说够不够悠闲”“这不是江南冬景的迷人又是什么”;

第十自然段“空言不如实践,这一种无聊的杂文……去湖上散散步罢。”

(四)研习“写的效果”

该环节是通过学生的研究学习进一步感受作者写作此文的诸多闪光点,并在感受之余学会模仿借鉴和举一反三,真正意义上将作者“写的效果”变成自己“写的效果”。

具体操作:

教师用PPT出示一些江南冬景之美、江南冬景写作特色和江南冬景所含之情的总结,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出来。之后请学生模仿本课所概括出的“曝背谈天图”、“江南东霖图”等,也按照(……)图的形式概括以下江南风景图,并辅以简短语言进行解释。(进一步明确课文的重要内容,能让学生学以致用,激发学生对美好自然景色的敏感之心。)

明确:

湖亭落雪图(鼓励学生有其它不同看法,不设标准答案。)

晨霧依稀,昨夜的落雪在湖畔的亭子上还未消融……

四、补充研习,走近作者(计划用时4分钟)

该环节是在先前研习的基础上,教师结合PPT上的作者介绍,进一步让学生了解作者和与之相关的写作背景,深化学习效果。

作者介绍(略)

五、总结所学,拓展延伸

每位同学用一句话总结自己的收获或学习感受,在学习共同体小组内交流后选择一名代表在全班回答,教师根据学生的感受说出自己的体悟,继续激励学生研究学习。

语文学习“得法于课内”,同时“得益于课外”,高中阶段的语文学习更是如此。学完郁达夫的这篇《江南的冬景》,教师可向学生推荐其另一篇作品《故都的秋》作比较阅读,或者日本作家德富芦花的《晚秋初冬》作迁移阅读,学生可自由选择一篇写下自己的心得体会作为课后作业。

(刘宸 江苏扬州大学 225002)

猜你喜欢
冬景研习自然段
《太湖冬景》
师生共生研习 点燃课堂活力
东北冬景
导读课重在框架搭建——任玲老师《堂吉诃德》整本书导读课研习
研习新媒体:从被动适应到主动拥抱
吴家麟先生是我研习宪法学遵从的楷模
美丽的秋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