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建筑居住者的保护义务与古建筑开发之间的矛盾研究

2017-05-10 09:23柳珊珊
价值工程 2017年13期

柳珊珊

摘要: 古村落是当今社会非常关注的一个话题,但由于历史发展等各方面的原因,现存的古村落都多多少少受到了破坏或者是改变。以西递宏村为代表的皖南古村落,具有强烈的徽州文化特色。宏村的开发带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当地居民收入的增长,却一味地重视经济而忽略了人文传承。如今的宏村充斥着满满的商业化气息,古村落沦落为一种商业的布景,“千村一面”的现象使得文化载体的古村落呈现出没文化的一面。另一方面,过量游客的涌入超出了宏村的环境承载力,使得可持续发展面临严重挑战。文物建筑保护问题不容回避。

Abstract: Ancient villages are a topic of great concern in today's society, but due to historical development and other reasons, the existing villages are more or less damaged or changed. The South Anhui ancient villages, represented by Xidi & Hongcun, have strong Huizhou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The development of Hongcun led to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local tourism, and promoted the growth of local residents income. But in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cultural heritage has been ignored. Today, Hongcun is full of commercial atmosphere, the ancient village reduced to a commercial set, and most ancient villages look similar, which cannot reflect the unique culture of the village. On the other hand, the influx of excessive tourists has exceeded the environmental carrying capacity of Hongcun, mak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facing serious challenges. The protection of cultural relics can not be avoided.

关键词: 古建筑群落;开发与保护;经济可持续发展

Key words: ancient architecture community;development and protection;economic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TV8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13-0048-03

1 项目背景

西递、宏村位于安徽省黄山市黟县,是世界文化遗产,也是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西递始建于北宋皇佑年间,发展于明朝景泰中叶,鼎盛于清朝初期,至今已近960余年历史。宏村始建于南宋绍熙年间,原为汪姓聚居之地,绵延至今已有800余年。作为安徽南部民居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两座古村落,西递宏村以世外桃源般的田园风光、保存完好的村落形态、工艺精湛的徽派民居和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内涵而闻名天下,被誉为“画中的村庄”。

2 文献综述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古建筑村落过度开发,环境容量长期处于超负荷状态,古建筑群落的保护问题日益受到专家学者的关注。

山西戏剧职业学院旅游管理系学者侯晓飞在《山西省古村落空间分布对旅游开发与保护的启示》一文中表示:在古村落旅游发展过程中,要因地制宜,根据其所在地经济社会背景及其原社区居民期望的不同,灵活处理旅游发展与社区居民之间的利益关系,实现旅游开发商、旅游者、社区居民三者的共赢;安徽建筑工业大学的韩松也曾在《徽州古村落旅游开发与保护平衡研究--以唐模村为例》中写到,保护古村落首先应让人们认识到平衡旅游开发与保护的必要性;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学者杨丽婷在期刊《地域研究与开发》2013年8月版中发表的《古村落保护与开发综合价值评价研究———以浙江省磐安县为例》一文中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判断古村落开发与否要视通过AHP求取指标权重,采用线性加权和函数法得出的古村落的综合价值大小而定。

总结以上查阅的文献,我们可知大多数学者对于我国古建筑群落的开发与保护进行了不同角度的阐述,从而得出了不同的结论。但是这些学者都得出了一个相同的观点,那便是在旅游开发的过程中必须要平衡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把开发与保护充分的结合起來。但是毕竟各地的情况各不相同,因此在古村落的开发与保护中要因地制宜,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本文以安徽省西递宏村为例来研究中国古建筑群落在开发与保护中的矛盾平衡关系,具有一定的研究空间和研究意义。

3 西递宏村发展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产业的发展日新月异,徽州以其独特的文化底蕴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一方面带动当地经济进步,另一方面也给当地的古村落造成了不可修补的破坏,就目前现状而言,西递宏村面临着以下问题:

3.1 古民居侵害面已达八成

随着时间的推移,古民居遭自然破坏与人为损坏的日趋严重,许多古建筑急待修缮。由于西递、宏村古民居均为砖木结构,且大多经历了几百年的历史,一些古民居的墙体已出现开裂、倾斜等问题。

同时,由于我国南方气候条件的影响,白蚁、黑蜂的大量繁衍对古民居构件的侵蚀也非常嚴重,东南大学的普查结果显示,两村侵害面已达80%。

目前,当地有关部门对白蚁、黑蜂的侵蚀每二年防治一次,但从效果来看,无法做到根治。此外,古民居的斗墙和木架结构,不但维修技术要求高,维修也需投入大量的资金,特别是木构件的保护和防腐问题无法解决,给维修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3.2 现代生活方式对古居民的挑战

近年来,伴随着村落居民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现代经济活动的影响,加剧了古村落保护的难度。历史遗留的古民居大多砖石结构、木架支撑、木板隔间、楼板阁楼、房间狭小采光较差。随着村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现代生活方式的冲击和现代家庭用具及家用电器的普及,有70%的古村落常住居民对改善现有居住条件的愿望日趋强烈。

同时,随着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多数村民在农业生产用房,商业服务设施用房的改建、新建的需求也日益强烈,甚至有相当一部分居民受经济利益的驱动,擅自改变用途,在古民居内开设私人旅社、饭店或破墙开洞,把古民居的有机组成部分改变为与之不协调的商业店面的现象时有发生。

如今的宏村充斥着满满的商业化气息,古村落沦落为一种商业的布景,保护古村落的内涵已经模糊不清,“千村一面”的现象使得文化载体的古村落呈现出没文化的一面。

3.3 游客接待量严重超负荷

根据保护规划对旅游环境承载容量的核定和控制,西递最大的饱和日接待量为5000人,宏村为5200人。而随着西递、宏村旅游业的发展,大量游客的涌入,特别是周末和旅游旺季。两村的游客接待量严重超负荷,古村落充斥着密密麻麻的人群,破坏了村落的宁静,使古村落成了闹市区,成了一个市场。

有关学者担忧:“大量游客的涌入,给遗产地的美丽展示带来了困难,如何控制旅游客流不超过饱和容量,研究分流和区域旅游资源统筹协调发展问题已成为关键。”

4 对古村落保护的建议

4.1 国家层面

由于当地政府部门每两年才对白蚁、黒蜂等有害昆虫对砖木的侵蚀,预防周期过长,对其遭受的侵害作不出及时的反应,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对西递宏村的二次破坏。究其主要原因,还是财政支持力度不足,从而带来了人才缺失,修缮技术不过硬等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因此中央政府应加大对黔县旅游产业的财政支持力度,确保资金投入到位,发挥资金对人才技术的吸引作用。

4.2 当地政府层面

一方面,建立人才激励制度,引进新型人才,加强与相关高校的合作,培养古建筑修缮方面的专业性人才,搭建相关人才的输送平台,鼓励越来越多的高校优秀毕业生投入到古建筑文化群落的保护事业中,为西递宏村古建筑群落的修缮维护注入新鲜的血液。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利用先进的现代科技打造新型的古村落建筑群,使其更好地适应当代潮流;另一方面,当地政府可以开发新区,打造新兴旅游经济增长点,防止因游客过多对西递宏村造成环境承载力失控,就某一方面来说,分流游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其超负荷压力。

4.3 法律层面

从立法上建立破坏遗产行为的责任追究制,建立保护遗产完善的法规体系,切实制止和预防任何人为损害和破坏遗产的行为和事件,确实对触犯法规的任何单位和个人绳之以法,对玩忽职守的主管领导,依法追究其法律和经济责任。

市场和社区村民共同参与,创新保护资金投入机制和遗产保护管理模式。设立专项保护资金,从旅游收入中抽取一定份额的资金,西递、宏村通过市场运作募集社会资金,实行易主保护,有效保护濒临倒塌、而居民却无力承担维修费用的古民居,丰富古村落旅游产品体系。

4.4 居民层面

一方面,政府应加强与当地居民的良性互动,以生活补贴的形式,充分调动当地居民的主动性、积极性,鼓励全民投入到古建筑村落的保护中;另一方面,政府应做好古建筑文化保护的普及工作,派遣专业人员以讲座活动等多种形式使村民意识到自己是环境的主人,保护自己的家园责无旁贷。

4.5 打造新型旅游文化联合圈

①丰富和深化乡村旅游产品,突出徽州文化特色。因此在旅游开发时必须要突出徽州文化内涵,设计一些易识解、易感受、易参与的文化旅游产品,借由文化旅游产品的媒介,引起慕名而来的游客的精神共鸣。徽州文化是皖南古村落乡村旅游的灵魂所在,“郡邑知有书院,自南唐始也”,宋元以来,徽州的书院出现非常发达的局面。仅歙县一地,明清两代就有542个进士,1531个举人,“父子尚书”、“同胞翰林”流誉乡里,“连科三殿撰,十里四翰林”成为美淡。治下休宁县,亦称为“中国第一状元县”,前后出过19个状元。这也给后世留下了浓厚的文化印记,成为徽州古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宗祠兴盛的徽州大地,其上人民也对宗祠抱有绝对的忠诚,在当下快节奏的时代,弘扬宗祠文化,可以加强民族认同感、归属感和民族凝聚力。

②打造以西递宏村、翡翠谷、九华山、樵山神仙洞为主体的联合发展圈。借鉴三清山、婺源、景德镇三地联合发展的成功经验,体验翡翠谷的彩池、丽水、西递、宏村的徽州古建筑群落,九华山的佛学,樵山神仙洞的钟乳石,打造差异化和特色化相结合的文化旅游圈。此外,4家景区地处人口密集的地带,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且相依为邻、高速互连、交通便捷,特别是伴随着宁安城际和合福高铁的到来,更是为此合作提供了更加便利的交通条件和良好的契机。

徽州联合文化圈不只是产品的联合打造和开发,而是充分发挥各自特色、整合各自资源、突出自身亮点、创新促销方式,进而产生品牌集群效应。

5 总结

总的来说,对于古建筑的保护和利用并不是矛盾冲突,保护和开发并存,且随着社会的发展,越发重视保护这一环节。1931年的《雅典宪章》中曾这样说到:为了延续文物建筑的生命,必须继续使用它们,但使用的目的是保护它们的历史和艺术特性。1959年的《历史性街区保存法》也曾这样说道:保护要从城市发展的角度出发,促进保护区的生存和发展,保护和利用要为保护区恢复生机和活力提供有效途径,所以保护、改造、利用都是可以采用的方式。从以上可以看到,从修复到利用,从单体到村落,对新建筑的包容性越来越强,历史建筑不应该是死的遗产,而应同现代的生活相结合,那么如何保证历史街区中建筑在开发中保护,是当下最值得去思考的。

参考文献:

[1]国际建筑协会(C.I.A.M).雅典宪章.1933.

[2]《历史性街区保存法》.1962.

[3]陈庚.以居民为核心主体的古村落保护与开发[J].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