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专业写作教学中“思辨缺席”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2017-05-10 09:36宫婷
文教资料 2017年6期
关键词:批判性思维能力对策研究

宫婷

摘 要: 英语写作因能集中体现学生的语言基本功、思维模式及价值观而成为衡量学生综合素质必不可少的标准之一。近年来很多专家一再强调对英语专业学生批判性思維能力的培养,但由于课程设置方面的固有弊端与不合理的教学模式,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没能得到显著提高。本文通过个案研究与自我反思的方法,针对英语专业写作教学中“思辨缺席”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对目前的英语写作教学具有一定的帮助意义。

关键词: 思辨缺席 批判性思维能力 英语专业写作教学 对策研究

一、批判性思维的定义和内涵

近二十年来随着科研工作的蓬勃发展,国内外掀起了批判性思维研究的高潮,而对于批判性思维的定义,专家学者们也有着不同的见解。60年代批判性思维研究首先在西方盛行,这一领域的代表人物“现代批判性思维传统”之父约翰·杜威指出:“批判性思维是个体对于任何信念或假设及其所依据的基础和进一步推导出的结论所进行的积极、持久和周密的思考。”国际公认的批判性思维权威,美国“批判性思维国家高层理事会”主席Richard Paul认为“批判性思维是一种个体思维模式,在这个思维模式中思考者熟练地控制思维的内在结构并应用知识标准来评价它们,借此来改善自己的思维”。根据美国哲学协会1990年做出的权威定义,批判性思维是“有目的的、自我调节的判断”。在这一基本问题上,国内学者也各持己见。文秋芳认为将“critical thinking skills”译为“批判性思维能力”歪曲了原义,建议译为“高层次思维能力”。罗清旭则基于对各家观点的综合,进一步指出“批判性思维是个体对产生知识的过程、理论、方法、背景、证据和评价知识的等正确与否做出的自我调节性判断的一种个性品质”。我国英语教育界的何其莘等学者则将批判性思维能力概括为“获取知识的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独立提出见解的能力和创新的能力”。综上,概括来说,“批判性思维”是指对某种假定的知识或现象进行自主思考和严谨推敲,从而得出较为客观的评价及判断的能力。

二、写作课堂“思辨缺席”现状及分析

黄源深教授于1998年首次指出外语专业学生普遍存在“思辨缺席”问题,此论断一经提出就立即引起了国内教育界的强烈反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近年来很多学者对此做了大量研究。尽管如此,“思辨缺席”问题如今依然困扰着英语专业学生,这种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匮乏尤其体现在英语写作方面。

写作是一种典型的高强度思维活动,综合体现了学生的分析、推理、评论、创造等能力。写作过程中的选题、构思、撰写及修改每一环节无不涉及对批判性思维能力的运用。选题需要学生通过观察生活中的现象选择某一角度进行立意;构思要求学生能从多方面分析选题,对主题作出客观评价;撰写过程要求学生能将自己的观点条理化、逻辑化,达到清晰阐述个人观点的目的;修改过程则需要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能力站在新角度重新审视自己的观点论据,找出其论述的漏洞与不足并加以完善和补充。因此,写作本身就是一个对批判性思维能力进行运用的过程,正如Tsui的研究表明,在十一项课程因素中,写作课程与学生批判性思维的进步相关程度最大。然而目前我国英语专业学生的写作能力令人担忧,立意陈旧枯燥、思维片面单一、论证混乱缺乏逻辑性等问题普遍存在,多数学生对于写作的理解还停留在记忆、理解等表面层次上。这些问题不仅出现在平时的写作教学中,甚至在毕业论文的中也时有发生。黄源深在《英语专业课程必须彻底改革——再谈“思辨缺席”》一文中指出,“一般来说,在二三十篇论文中难得有一两篇像样的,大多数论文都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往往论文的题目就暴露出很多思维上的负面信息。有的一看题目就知道内容老生常谈,有的题目告诉读者,这不过是一篇缺乏思辨的介绍性稳重;有的题目大而无当,一看就明白撰写者没有运用分析、综合和判断,舍弃了那些无法掌控的内容”。对此,本研究围绕预设的问题随机采访了四位安徽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的学生,他们分别来自大一、大二、大三和大四年级。采访后通过分析他们的回答,本研究发现:写作中的“思辨缺席”问题可以归因于我国不合理的英语专业写作教学模式。

首先,英语专业不合理的课程设置阻碍了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发展。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英语教学一直将打好学生的英语基本功、培养实用型人才作为基本目标,忽视了对批判性思维的重视。受此种务实性教学任务的影响,多数高校始终将“听说读”能力的培养作为英语专业教学的重点,写作能力的重要性很少被提及。通常情况下,高校的写作课课时所占比重相对精读课、口语课和听力课来说偏低,学生得到老师点拨指导的机会相对较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缺乏足够的锻炼。其次,英语专业的教学方法对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有着一定的影响。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受到“交际教学法”的影响,部分学校的英语专业写作课程,仍采用传统教学模式注重传授写作技巧,培养学生语法正确、符合规范英语表达能力。此外,英语专业四级、八级僵化的考试制度也禁锢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发展。四八级考试虽然可以起到检测英语专业学生英语水平的作用,但它也存在一定的弊端,正如黄源深所指:“四、八级考试的负面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它把对英语专业学生的检测局限于英语水平的检测,结果就把英语专业和公共英语等同起来,客观上把掌握英语技能当作英语专业的唯一目标,用考试的形式固化了‘语言中心的办学模式。”为了迎合这制度,多数高校将提高专四专八通过率作为教学任务之一,很多写作类教材的设置旨在训练学生的应试能力,其内容较浅显,无法挑战学生现有的思维能力,也无法发挥开发其潜能的作用。受此影响,学生的认知能力长期得不到有效的训练,其能力也处于停滞乃至退化的阶段。可见,要想有效提高英语专业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英语专业写作教学的改革已迫在眉睫。

三、对策研究

(一)教师可采取的对策

1.写作话题的选择

传统的英语写作教学中通常是教师自行选择一个话题规定学生完成写作,有时教师所拟定的话题和文体会偏离学生的认知范围,过于空泛抽象而超出学生的认知能力,抑或所选话题是学生所知甚少的。因此,在这种状况下,学生在写作中会遇到很大困难,感觉无从下手、无话可写,这种尴尬的局面无益于英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的发展,甚至会打消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和对自身批判性思维能力的信心,何谈对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在日常写作教学中,教师应适当考虑选择一些新颖有意义的话题作为写作任务,这些话题可以源于社会热点或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这样有助于学生打开话匣子,在行文中游刃有余地各抒己见,开发学生的写作潜能,达到培养其思辨能力的目的。

2.营造自由、活跃的课堂氛围

由于长期受到“尊师重教”传统思想的影响,学生任何与老师相悖的想法都会被当作对老师的不敬,因此中国学生在做学问时通常会在思想、行为上效仿老师或尽量与老师保持一致。这种一致性在课堂模式上则表现为教师主导课堂,扮演课堂的主要角色,而学生主要扮演信息的接收者的角色,很少有机会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这种模式下的课堂缺乏师生互动,教学方式趋于单向化,其教学效果也不尽理想。因此,为了进一步改变英语写作课堂教学模式,教师应努力营造师生平等的民主氛围,将自身角色由课堂主导者转变为课堂引导者,鼓励学生对写作话题提出大胆新颖的不同见解,鼓励学生勇于挑战权威。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增强其自信心,还能让学生充分发挥批判性思维能力进行写作。此外,教师还可多倾听学生的心声,利用他们喜爱的课堂教学方式如写作竞赛或展示优秀作文等方法活跃课堂气氛,从而促进每位同学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写作课堂中。

3.采用形成性评估标准

在传统的英语写作教学中,教师通常采用终结性评估手段衡量学生的写作能力与教师的教学质量。终结性评估法是指教师在学期或学年末以传统的考试对学生进行测试,从而判定其最终学习成果的方法。这种方法因其客观性和易于操作性而得到了人们的普遍推崇,但是其弊端不可忽视。在写作教学中,终结性评估法过度强调专业学科知识和学生机械的语言技能,评估内容较为单一,缺乏对学生学习过程、逻辑思维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人文素养和情感因素的重视,这种方法忽视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还可能会扼杀学生的学习创造性和主动性。因此,在英语专业的写作教学中,教师应逐步转向使用形成性评估手段。形成性评估法是以改进教授、学习本课程为目的,通过对教学过程的诊断得出评估结果的方法。在这种方法下,教师在写作课堂中主要负责收集资料、甄选话题和引导课堂讨论,而学生则在评估体系中占主体地位。形成性评估法可以帮助教师从多角度对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做出评判并收到及时的反馈来调整教学方法,也给予了学生更多利用批判性思维能力表达自我的空间。此外,它还摒弃了终结性评估的“一考定终身”的模式缺陷,极大地消除了学生对于学习的焦虑,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和学习目标。

(二)学生可采取的对策

1.课前查阅相关资料参与课堂讨论

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长期以来,英语写作课堂严重缺乏学生的预习环节,教师往往在课堂上才抛出一个话题让学生讨论,而效果往往不是很理想,因为一旦学生遇到自己不熟悉的话题,很可能就会在讨论中无话可说而处于被动地位,讨论也难以继续。因此,教师应要求学生在课前对写作话题进行预习,鼓励他们利用网络资源、图书馆或其他途径,尽可能多地搜集与此话题相关的资料,然后进行分类、梳理、分析、论证,最后选择一个合适的角度对自己的观点进行充分的阐释。事实上,这个角度并不一定就是学生最终选择的写作话题,因为在随后的课堂讨论中,学生可能会受到同伴的影响而对自己预先选择的话题做出调整甚至是完全摒弃这个话题。所以,课前对相关资料的大量搜集只是对课堂讨论的准备,为课堂论坛提供更多的思维素材。而在完成课前预习的任务之后,学生还应主动积极地参加老师发起的课堂讨论,在老师的引导下利用“头脑风暴”等方法打开思路,发散思维,在与同学的讨论中及思维的碰撞中发现自身观点的不足并完善,使写作论证过程更具有逻辑性、更经得起推敲。在阐述自我、分辨各种观点及相互辩论的同时,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会有较大提高,写作能力也将逐步提高。

2.课后反思与互评

在进行了课堂讨论之后,学生应当及时记录下“思维的火花”,也可以记录下课堂讨论过程中思维的变化动态,或者是对老师讲解的质疑和后续的探索等。撰写反思笔记的过程就是一种深刻的自我反思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以找到自己思维的缺陷或是逻辑论证的漏洞,从而针对不同的问题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此外,学生在完成整篇作文的写作之后,还应积极参与到形成性评估环节中。从学生的角度来说,最典型和有效的形成性评估手段就是小组互评与反馈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小组成员内部可以进行作文的互评,这种互评模式相对于教师一人裁定的方式来说更具有公正性和客观性。在互评之后,每位组员还要按照一定的评判标准如论证的逻辑性、论据的客观性和论证方法的合理性等,针对对方的作文撰写反馈意见。这种反馈的方式是十分重要和有效的,李莉文曾经评价道:“同伴反馈所占的分值高是因为学生要运用识别、区分、归类、阐释、评估等认知技能把自己给同伴的反馈意见有条理地写成文。实际上,经过反馈方法培训的学生从相互写评语中得到的收获不比从教师评语中得到的少,其角色转换、换位思考、沟通技巧、责任感等能力都会提升。”总之,这种方式既能让学生认清自身的批判性思维水平,又能互相学习对方的思维优势,做到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四、结语

目前,在对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方面,中国仍处于起步阶段,虽然已取得了一些初步的研究成果,但学生的总体批判性思维能力情况依然不容乐观。由于受师资力量、教学观念、课程体系及学时等因素的限制,本文针对英语写作教学所提出的一些策略在实际推行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困难。因此,若想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就有必要对英语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进行改革,但这一改革必将是一个漫长而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操之过急。

参考文献:

[1]黄源深.英语专业课程必须彻底改革——再谈“思辨缺席” [J].外语界, 2010(1) : 11-16.

[2]黄源深.思辨缺席[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8(7):1,19.

[3]何其莘,殷桐生,黄源深,刘海平.关于外语专业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9(1):24-28.

[4]李莉文.试析英语专业技能课程与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的关系[J].中国外语,2010(6):68-73.

[5]李莉文.英语专业写作评测模式设计:以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为导向[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1(1):31-35.

[6]郭艳玲.英语专业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探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8):174-176.

[7]许丹丹.将批判性思维的培养纳入英语专业写作教学[J].前沿,2009(5):374-375.

[8]张东辉.“以人为本”形成性评估与终结性评估和谐统一——大學英语教学评估改革理念探索与实践[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9):189-193.

[9]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10]文秋芳,刘润清.从英语议论文分析大学生抽象思维特点[J].外国语,2006(2):49-58.

[11]李文婷.英语写作教学与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J].外国语文,2012(7):155-156.

[12]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2.

基金项目:此篇论文是入选安徽省教育厅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的项目下属支撑论文之一,该项目名称是《虚拟学习社区有效学习对策研究》,项目类型属语言学,项目编号为AH201510364069,论文指导老师为安徽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罗玉枝老师。

通讯作者:罗玉枝

猜你喜欢
批判性思维能力对策研究
非英语专业学生大学英语写作课程中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
高校英语教学中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高职英语阅读教学中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