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香港首位女特首

2017-05-11 05:31
新传奇 2017年13期
关键词:月娥林郑特首

揭秘香港首位女特首

林郑月娥(中)胜出后与家人的合影

近日,林郑月娥以777张有效选票,当选为第五任行政长官人选,成为香港首位女特首。从宣布参选到获胜,只有短短的70天时间,林郑月娥到底凭什么说服大多数选委与全港市民支持她当选?

“唐楼子弟”

林郑月娥祖籍宁波,1957年出生于香港,在湾仔一栋唐楼的板间房里长大。唐楼,就是没有电梯和冲水厕所的楼;板间房,就相当于内地被整治的“群租房”。

没有电梯、没有冲厕、采光极差、极度拥挤、消防隐患巨大,这样的居住环境,陪伴着林郑月娥长大。

十年苦读,林郑月娥留下一段成绩优异的求学之路。中学时,她曾满怀医者仁心,梦想悬壶济世;后来,她又立志成为社工,服务社会,为此,她以优异的成绩考入香港大学社工系。大二时,林郑月娥从社工系转到社会系,毕业后考录政务官,加入政府队伍。

一个人的成长轨迹,往往为未来的人生埋下伏笔。贫寒的出身让林郑月娥十分懂得珍惜,她曾笑言,现在只要晚上回家洗澡时打开花洒能有热水出来,就会觉得好幸福。

2003年“非典”疫情爆发后,林郑月娥设立了“护幼教育基金”,用以照顾那些失去单亲甚至双亲的儿童。她原本目标是筹资1000万港币,但由于政府部门同事和社区的积极响应,在3个月内筹资额达8300万港币。13年来,为监督“基金”使用而设立的顾问委员会一直定期开会,这期间不管担任何职,林郑月娥几乎从未缺席。

提出护幼倡议,多年坚守承诺,已经超越了林郑月娥自身职责所系。出于对受害家庭隐私的考虑,相关消息并未公之于众,因此,公众对此知之甚少。

出身寒门,勤奋苦读,热心公益,教会林郑月娥不畏惧、不退缩,同时又满怀同情心。正是这样的特质,让她在担任发展局局长的5年期间,迅速上升为炙手可热的政坛新星,赢得“高民望、高效率、高政治能力”的“三高”美誉。

“拆弹专家”

1980年加入政府,曾任社会福利署署长,2007年被委任为发展局局长,2012年出任政务司司长,到今天当选香港特首,近37年的公职生涯中,林郑月娥以“好打得”本色深入民心。

“好打得”,意即为人坚决强硬,不容易低头。林郑月娥第一次展现出这样的特质,是在2007年处理中环皇后码头的拆迁纠纷。众所周知,香港是一个极难拆的地方,否则,那171.3万人也不会一直没有像样的房子住。林郑月娥履新不到一个月,位于中环的皇后码头拆迁问题便摆上了她的案台。

皇后码头始建于20世纪初,1954年搬迁到现在的位置。在殖民地时代,它是香港唯一用于举行仪式的公众码头。2006年新中环码头启用之后,皇后码头面临被清拆的命运。由于是“老香港”的标志性回忆之一,不少人不理解为何要清拆。一些本土派人士开始静坐、露宿,就连周润发也签名支持保留码头,一时间,舆论纷纷扬扬。

两天后,林郑月娥身着利落的白色衬衫,单枪匹马到皇后码头与上百名示威群众对话。她既耐心地说明,学术意见认为皇后码头“未达到有一个大的历史价值”,又诚恳地表示,“往后我们如果要继续香港的繁荣稳定,我们必须再前行一步,不迁不拆,我做不到”。

这场“战役”,不仅没有让林郑月娥失分,反而令她声名鹊起。其干练的处理方式大获赞赏,被外界认为敢于处理棘手问题,并且立场坚决果断。在那之后,“好打得”的名声便传播开来,甚至有人说她是“拆弹专家”。

林郑月娥以从不浪费时间聊天出名,一些人觉得她“高傲、冷漠”。不过,一位前同事曾写道:“事实上,从她的很多看法来看,她不仅头脑清晰还乐于助人,尤其是对弱势社群。无论人们出身如何卑微,林郑月娥都会用心,尽力帮助他们。”这种作风,令林郑月娥一度成为政务官中民望最高的一位。

香港“铁娘子”

带着如此的高民望,林郑月娥于2012年7月跻身梁振英班底,出任排名仅次于特首的政务司司长。刚一上任,林郑月娥就迎头撞上闹得沸沸扬扬的“反国教”风波。

港府原本计划在中小学推行德育和国民教育课,出人意料的是,部分深受西方意识形态思维影响的人,反过来硬指这一课程是“洗脑课”,要求政府撤回科目。而他们所谓的“洗脑”,只是因为在该教材的众多教学参考资料中,提到了“中国模式”。

而林郑月娥当时直言政府撤回科目不合适,在接受访问时更是一度落泪,但自己已“将个人的诚信和公信力押到现届政府”。她还表示,如果不这样做,“是对不起香港市民”。

2015年,香港部分公共屋邨(相当于内地的保障房,住着全港54%的居民)爆发食用水含铅超标事件。政府高度重视并立即成立了独立调查委员会,但一些泛民派却依旧不依不饶,利用居民对公共屋邨普遍老旧失修、租金昂贵的不满,提出全民验血等不合理要求,试图将事情闹大。

食品安全向来最牵动百姓人心,港府的处理工作举步维艰,甚至有两名官员在向居民进行解释时被迫喝下“铅水”。

向来敢做敢言的林郑月娥在立法会上拍案而起,炮轰泛民议员将事件政治化:“前人说,人到无求品自高,今天我说官到无求胆自大。我有胆承认我们的制度有不足、不善之处,但我有点无奈是,尽管政府已承诺全面彻查,并成立了极具公信力的独立调查委员会,泛民议员仍然穷追猛打。我们已经发出内部指示,提醒官员不能接受屈辱。因为他们不但代表自己,更代表特区政府的尊严。”这番话语惊四座,出人意料。

2014年爆发的“占中”,令香港陷入不安与彷徨。以林郑月娥为首的5名特区官员同学生代表进行了一次全程公开的对话。由于对方仍然提出违法诉求,对话并未取得进展。而林郑月娥在此间表现出维护“一国两制”原则和《基本法》权威的坚定,掷地有声:“世界各地的民主制度,都建立在宪制基础之上。香港是中国的一个特别行政区,香港的民主选举制度,必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宪法和香港基本法来规定。”这些事件,也让林郑月娥多了一个香港“铁娘子”的称号。

“小女人”

除了“铁娘子”的一面,林郑月娥还有“小女人”的一面,她也要与柴米油盐打交道。作为一个女人、一个妻子、两个儿子的母亲,林郑月娥努力做好多个角色的切换,身上同样表现出女性特有的柔情。

前教育局局长孙明扬在报纸撰文说,当年林郑月娥的两个儿子还年幼时,她每日忙于繁重公事,却仍坚持回家亲自煮晚饭给他们吃,然后继续工作。

林郑月娥的长子林节思回忆说,他和弟弟自出生以来,林郑月娥的担忧总不少:“她担忧我们的成长,照顾我们都亲力亲为,从没聘请佣人。为了争取多陪伴我们,这段时间甚至没有和父亲去看过一场电影。”

2003年,林郑月娥升任房屋及规划地政局常任秘书长,位处D8首长级。但在半年内竟突然主动申请调任香港驻伦敦经济贸易办事处处长,职位降到D6级。原因就是为了多照顾、管教孩子。

林郑月娥爱家,家也给了她温暖和支持,赋予她36年坚持自我、坚定前行的动力源泉。

(《人民日报》2017.3.26、中国新闻网2017.3.26等)

猜你喜欢
月娥林郑特首
李家超宣布参选香港特首
大棚内外
香港女特首的育儿观
香港:不能称呼林郑夫妇为“伉俪”
林郑月娥当选香港特区第五任行政长官人选
本期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