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诗人怎样渡过一生

2017-05-11 18:11罗丕智
时代报告·中国报告文学 2017年4期
关键词:诗群大展诗刊

罗丕智

上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是中国新诗自1917年诞生以来最繁荣、最辉煌、最开放、最自由的经典时代。当时,不论是社会上,还是校园内都掀起了一场空前绝后、声势浩大、卓有成效、影响深远的诗歌运动。在这场运动中,有一个闪亮的名字:徐敬亚。

徐敬亚,1949年生于吉林长春市,1976年开始发表诗歌,1977年恢复高考,便从工厂考入吉林大学中文系,1982年毕业。第一届(1980年)青春诗会成员,1981年获《星星》20周年诗歌奖。1986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诗歌评论代表作有《崛起的诗群》(1981年)、《圭臬之死》(1986年)、《重新做一个批评家》(2003年)。1996年,《隐匿者之光》获《诗参考》“现代诗10年经典奖”。散文《在天堂里游水》获第六届《十月》奖。徐敬亚致力于我国朦胧诗运动。他和北京大学中文系谢冕老师、福建师范大学中文系孙绍振老师,分别发表三篇文章引起强烈反响和巨大争议的著名评论文章《崛起的诗群》、《在新的崛起面前》、《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被人们统称为“三个崛起”,成为我国诗歌运动的一个里程碑。他因此而成为大学生诗坛最著名的新闻人物。他现为海南大学诗歌中心教授。

大学时代:才华横溢的缘起

1976年,徐敬亚开始发表诗歌。但真正的转折发生在他考入吉林大学中文系。在现代文学史课堂上,老师讲到“五四”之后涌现的文学社团,给了他们极大的启发。在思想解放的大背景下,对诗歌缪斯充满激情和憧憬的徐敬亚与同学王小妮、吕贵品等七人成立了“赤子心”诗社,还编辑校园文学刊物《红叶》。这在当时有一定的影响。

1979年6月,尚是大学一年级学生的他,有一首诗歌《早春之歌》被中国诗歌最高刊物《诗刊》头题发表,影响很大,也给他很大的鼓励和信心。不久后,王小妮也在《诗刊》上发表了作品。当时,《诗刊》上既有新潮诗也有传统诗。不久以后,徐敬亚写了大学期间的第一篇詩论《复苏的缪斯》,这本来是一篇大二时的“当代文学史”开卷考试论文,一两千字就可以通过,但他文思如泉,一下笔就洋洋洒洒地写了两万多字。最初的指导教师是井继成先生,便转给时任吉林大学副校长的老诗人公木先生过目。公木看过后,觉得这不是一篇普通的学生作业,而是一篇很重要的论文,便请中文系余正新老师对徐敬亚进行指导。1979年整整一个寒假,公木先生都认真帮徐敬亚修改论文,之后公木将此文推荐给了诗歌界。这篇文章很快引起了人们关注,徐敬亚也被邀请参加1980年4月的南宁诗会,但因吉林大学不批准他参会,未能成行。这是他人生的一大憾事。正是在那次著名的南宁诗会上,北京大学的谢冕、福建师范大学孙绍振等人对诗歌发难,并最终导致了谢冕《在新的崛起面前》文章的形成。

1982年春,读大四的徐敬亚发表了长诗《长征,长征》,获《星星》诗刊“诗歌创作奖”。1985年徐敬亚获《拉萨日报》评选的“全国十大青年诗人”称号。

青春诗会:生逢其时的宠儿

1980年4月末,《诗刊》举办“第一届青春诗会”,王小妮和徐敬亚收到了邀请参加的信,《诗刊》社还委托徐敬亚在诗会结束的时候写一篇综述。在公木先生的帮助下,吉林省作协同意为徐敬亚和王小妮报销路费。于是,他们怀着一颗激动的心,坐了一夜的硬座火车从长春到了北京。

徐敬亚被安排和梁小斌在一个房间。当时,谁都不大出名。尽管大家的风格不全相同,但关系非常融洽,就像大学同学一样。他们对那次诗会,《诗刊》社做了充分准备。请了艾青、臧克家、李瑛、流沙河、张志民、贺敬之、黄永玉等老诗人给会员上课,发一批早已打印好的外国诗、资料等。青春诗会的最后阶段是修改诗稿。每个会员都有辅导老师,徐敬亚的辅导老师是柯岩。徐敬亚记得她一边看他的诗,一边用她特有的演员似的腔调朗诵,一边说:“徐敬亚,你的诗写得多么漂亮啊!”

徐敬亚当时觉得很尴尬,听了也不知道说什么好。青春诗会对他来说是一个非常难得的机会,使他与诗坛老前辈和当时最优秀的青年诗人有了一次近距离的接触。

之后,全体去了北戴河海滨。在为期一个月的会议结束前一天,顾城从家里用一个小黄书包装了一包梨,一一送给大家,以示分离(分梨)。因徐敬亚接受了写诗会侧记的任务,在众人离京后,他和王小妮多留了几天。

共同的爱好,互相倾慕,大学毕业后,他们很自然而地恋爱,结婚生子。他们珠联璧合,比翼双飞,尽管一路走来,风风雨雨,坎坎坷坷,但他们互相鼓励,互相搀扶,相亲相爱,成就了中国诗坛的一段佳话,为人传颂。

《崛起的诗群》:旧时代的掘墓人

1981年,徐敬亚撰写了学年论文——《崛起的诗群》。即1983年,《当代文艺思潮》公开发表了这篇诗论,结果出乎人们的意料之外——一枚炸弹在诗坛炸响,随后引发了一场针对这篇诗论乃至朦胧诗运动的大批判。徐敬亚的《崛起的诗群》,与此前发表的谢冕的《在新的崛起面前》及孙绍振的《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被批判者们统称为“三个崛起”。

作为第一届青春诗会的成员,徐敬亚随着新诗群的崛起而崭露头角,成为当时最为锋芒毕露的诗人及诗歌评论家之一。

1986年,随着第二代诗人的重新崛起,徐敬亚再次以诗论《圭臬之死》炸响诗坛。《圭臬之死》招致了更为猛烈的攻击,发表这篇诗论的《当代文艺思潮》因此停刊。

青春诗会的发起人之一王燕生在回忆文章中写道:“一位负责人在作家、评论家、文学编辑座谈会上发表长篇讲话。他在最后谈到培养接班人时说:我们培养的有的不是接班人,而是掘墓人。他说,那个写了《圭臬之死》的青年,就是我们的掘墓人嘛!这个掘墓人就是徐敬亚。”

86大展:天下英雄会

1985年,徐敬亚离开生活了30多年的东北,南下深圳,任《深圳青年报》副刊编辑。

当年,他便编发了一个版的《朦胧诗专辑》。之后,不断收到来自全国各地来稿,“可以摞好几人高,把我都淹没了”。于是,他萌发了举办一次现代诗展、促进诗歌繁荣的念头。

1986年7月5日,正是一年最热的季节,徐敬亚以个人的名义向全国发出了50多封邀请信,紧随而至的反应超出了他的想象,各地诗稿蜂拥而至,令他应接不暇。

8月8日,徐敬亚联手《诗歌报》再度以个人名义发出邀请,并于9月份以通栏标题同时发出半个版的“大展”预告。10月21日和24日,先后刊出了总计7个版、64个流派、100多位诗人、13万余字的诗歌作品和宣言,以及他本人写的《生命:第三次体验》和《编后》。随后,全国各地普遍掀起了一股“诗歌大展”的热潮,一时间,诗歌大展林立,风幡浩荡,蔚为壮观。

86大展,现已写入中国当代文学史。

徐敬亚运用夸张的手法,向中国诗坛推出了整整一代诗人,再次创造了诗歌界神话。用当年的话说“整整一个时代的现代诗人,在那时,不是大展的作者,就是读者。”大展对中国诗歌的震动,一点也不亚于《三个崛起》。以至于20年后,几十位第三代诗人在黄山聚会,对徐此举进行隆重纪念。纪念会大堂悬挂的海报上大字写着:向徐敬亚先生致敬!

在2006年11月黄山的那次会上,第三代诗歌20周年纪念会上授予徐敬亚“终身成就奖”。

徐敬亚曾说:“那是一个为诗歌而疯狂的岁月,那是一个人人都可以是诗人的年代。从数量与热度上说,80年代真的可以被称为一次诗歌的‘盛唐。全民写诗,青春燃烧,夜以继日……”

在诗歌界广流传的《中国现代主义诗群大观1986-1988》(亦称《大观》),也是徐敬亚主编的。因为书的封面是纯红色,人们便称为“红皮书”。《大观》共收纳了40万字的诗歌作品。大展与大观,两次诗歌壮举“改写了中国当代诗歌的格局和方向,开辟了中国民间诗歌大规模集结的先河,促成现代诗长足发展打开了广阔的空间。”(刘复生语)

回归校园:生命大于诗

2004年,徐敬亚、王小妮夫妇以及和多多、耿占春等著名诗人、詩评家相继落户海南,成为“海大”人文传播学院诗歌中心教授,为海南的诗歌带来高度与厚度。这真是海南文坛的一大幸事和盛事。

然而,时代变了,诗人老了。

当年曾被大肆批判的“三个崛起”,早已作为朦胧诗运动的里程碑,已被写入大学中文系的课本之中,作为《当代文学史》的重点篇章而广为传诵。

当年,那个曾叱咤诗歌风云的徐敬亚,也已安然如命地受聘大学校园,面对更年轻的后人。有人说,徐敬亚已20年没有写诗了。

而他的诗人妻子王小妮却不,20多年来,始终坚持着诗歌创作,还写散文、小说,保持着旺盛的创造力。目前,王小妮共出版22种各类著作(诗集、散文随笔集、长篇小说集等)。徐敬亚认为,他和王小妮只是分别站在诗歌的金银盾牌的两面而已。

徐敬亚的一句名言是:“生命大于诗。”对此,他解释说:“过去曾经有人说过,思想比诗大。生命肯定大于思想,等量代换,生命大于诗歌。”

说起当年写诗,徐敬亚说,那时候,处在特殊时代、特殊时期,有一种克制不住的、巨大的冲动。“那个大范围的、高潮迭起的写诗的年月,是不可多得的,却也不正常。”而王小妮却一直没有停笔。徐敬亚说,王小妮写诗符合她的个性,“她对世界很专注,做什么都不如把字写出来好,所以还是做这个。而我的生命感觉似乎比较宽,对自然界,对道路、桥梁、房地产、山脉、运动……许多事情都有兴趣,想去做。我觉得,可以腾出一些时间来做其他事情,通过内在可以完成的,为什么还要写出来呢?”

退休教授:听命于心的诗人

徐敬亚怎么可能离开诗呢!

进入海南大学后,2007年,徐敬亚在校园里独创了一种新的诗歌方式——《诗歌月读》。他带领学生们每个月举办一次校园诗歌朗诵会。在大礼堂,在草地上,在咖啡馆,在教室里……甚至还拉着学生朗诵团一起到文昌,为中学生朗诵诗歌……

徐敬亚还策划举办了“海南国际诗歌节”……后来有人说,这事如果让徐敬亚继续做下去,真可能成为海南大学一张人文名片。

可惜此事只做了一年,60岁的徐便按时退休了。

号称离开诗的徐敬亚,一直在为诗歌做很多人不熟知的事情。

从2004年起,徐一直担任深圳《特区文学》的诗歌栏目主编,并创立了《读诗——批评家联席阅读》栏目。按照徐敬亚的说法,其宗旨是:“把批评家还原成一个普通的读者……一个民族应该养成读诗的习惯……”这个栏目,现已坚持了整整八年。还在做下去。

谁说徐敬亚不写诗了呢?

2008年汶川地震后,徐敬亚忽然写了三首地震诗,各报刊多有转载。

之后,他又写了《青海诗三首》,受到很多好评。

2010年“世界杯”,徐敬亚忽然诗性大发,一个月写了20多首诗,几乎每天一首。对此,徐却在文章中说:“写诗的感觉啊,你休想诱惑我。我想写就写,不想写就不写。”

本文即将结束时,我忽然想起徐敬亚早年写过的一首诗《既然》:

既然

前 不见岸

后 也远离了岸

既然

脚下踏着波浪

又注定

终身恋着波浪

既然

能托起安眠的礁石

已沉入海底

既然

与彼岸尚隔

一海苍天

那么 便把一生交给海吧

交给前方

没有标出的航线

灯下重读这首诗,有一种特别的感觉,似乎洞见他深刻的内心,似乎他那张刚毅而不失和善,充满英气而又同时布满沧桑的脸庞又浮现在我的眼前。

31年前,和徐敬亚一起“分梨”的顾城,34岁便已夭逝。而徐依然活着,活得健康达观。据说退休后的徐敬亚某年回到东北,在一次聚会上,徐双脚轻松跃上比乒乓球台还高的桌子,众人皆愕然。

67岁的诗人,你将走向哪里呢?

责任编辑/卢旭

猜你喜欢
诗群大展诗刊
《星星》诗刊,快来订阅吧!
《星星》诗刊,快来订阅吧!
《星星》诗刊,快来订阅吧!
[浙江嘉善诗群小辑]
2019湖上升明月杯"魅力中国"全国摄影大展获奖作品选登
三津诗群
空山
羞愧之心
2019湖上升明月杯“魅力中国”全国摄影大展征稿启事
月度游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