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景观要素类型对景观连接度影响的增城绿道优化策略研究

2017-05-11 07:54吴隽宇
价值工程 2017年14期
关键词:绿道优化策略

摘要: 目前景观连接度的研究对象主要为区域,对以提高景观连接度为目的之一的绿道的研究较少。本文基于绿道布局和不同景观要素类型对景观连接度的影响,把绿道分为生态用地类全流通型绿道、农用地类全流通型绿道、生态用地类半流通型绿道、无流通型绿道4类,分析增城绿道的景观连接度强弱程度的分布情况,指出景观连接度较弱的关键区域,并提出提高绿道景观连接度的相应策略,以增强绿道对于物种、物质、能量交流的作用。

Abstract: At present, the research object of landscape connectivity is mainly region, and there is little research on the green road which aims at improving landscape connectivity. Based on the influence of the greenway layout and the different landscape elements on the landscape connectivity, the green road is divided into ecological land type full circulation green road, agricultural land type full circulation green road, ecological land type semi-circulation green road and no circulation green road.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degree of landscape connectivity in Zengcheng green road is analyzed, the key areas of the weak landscape connectivity are pointed out, and the corresponding strategies to improve the connectivity of the greenway landscape are put forward to enhance the role of green road in species, material and energy exchange.

关键词: 景观连接度;绿道;景观要素类型;增城;优化策略

Key words: landscape connectivity;greenway;landscape element type;Zengcheng;optimization strategy

中图分类号:P9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14-0174-03

0 引言

绿道作为廊道,可以促进生物体在残留生境斑块间的迁移,增加局域种群间的基因流动,从而缓解生境破碎化的负面效应,保护区域生物多样性[1-3]。而景观连接度是指景观促进或阻碍生物体或某种生态过程在源斑块间运动的程度[4],反映了景观的功能特征,景观连接度的研究内容是同类斑块之间或异类斑块之间在功能和生态过程上的有机联系,即物种、物质、能量的交流[5]。

影响景观连接度的因素众多,但景观连接度高低主要取决于基质或斑块的组成及其空间配置[3,6-7]。景观要素类型对景观连接度的影响体现在:如果景观由易于生物体运动的基质或斑块组成,景观连接度就较高;如果景观由阻碍生物体运动的基质或斑块组成,景观连接度就较低[5]。廊道宽度对景观连接度有重要影响。因此需分辨绿道上的用地类型和宽度,分析其对景观连接度的影响。具体操作为:基于卫星地图,根据绿道上不同的用地类型和宽度,先在AutoCAD软件中对增城绿道进行分段分类标记,再对被标记过的绿道段进行统计和分析。

1 研究对象

增城区位于珠三角东北部,隶属广州市。因为错过珠三角发展机遇,大部分城区的传统聚落、建筑、森林等资源得以保留[8],工业化初期就注重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9]。增城绿道于2008年开始建设,2010年建成,连接增城区分散的景观资源[8]。与珠三角其他地区相比,增城绿道分布较密,已形成網络。因此本文选择增城绿道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增城绿道布局和绿道上的景观要素类型对绿道的景观连接度的影响。

2 增城绿道景观要素类型

2.1 数据来源

本研究采用的卫星地图截取范围为增城市域,来自于谷歌地图,拍摄时间为2014年,分辨率精确到0.59m。绿道信息参考于天地图·广东中的广州园林局绿道专题地图。

2.2 按景观连接度对绿道分类

因为增城绿道中的96.98%沿机动车道分布,而机动车道对于景观连接度有破坏作用,所以按绿道两侧用地的用地类型和宽度,对增城绿道上道路两侧用地进行分类标记。

2.2.1 按用地类型进行分类

根据对景观连接度的贡献程度,把用地分为生态用地、农用地和建设用地3类[10,11]。生态用地以发挥生态功能、稳定区域生态平衡为首要功能,对景观连接度贡献最大;农用地是生产用地,对景观连接度贡献较小;建设用地对景观连接度没有贡献[12]或有阻碍作用[5,11,12]。因为沼泽地在卫星图上难以与水域的具体土地类型区分,且生态功能也相似,将其归为水域;因为裸土地、裸岩石砾地对景观连接度没有贡献[12],将其归为建设用地(表1)。

2.2.2 按用地宽度进行分类

根据朱强(2005年)归纳整理的生物保护廊道适宜宽度表[13],12m和30m是廊道宽度的一个显著阈值。廊道宽度在3~12m之间时,廊道宽度与物种多样性之间相关性接近于零;在12~30m之间时,草本植物多样性平均为狭窄地带的2倍以上[14],廊道可满足鸟类迁移,保护无脊椎动物种群、鱼类、小型哺乳动物;在30m以上时,含有较多草本植物和鸟类边缘种,保护的动物类型还包括爬行和两栖类动物,基本满足动植物迁移和传播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功能。

因此,本文把植被帶平均宽度在12m以下的用地视为“无流通型绿道”,在12~30m的用地视为 “半流通型绿道”;在30m以上的用地视为 “全流通型绿道”。

2.3 绿道类型统计

按上述分类方式对增城绿道分类,对景观连接度有贡献的绿道占总长度的80%。其中,全流通型、半流通型、无流通型绿道分别占绿道总长度的66.34%;13.66%; 20.00%。生态用地、农用地、建设用地三类绿道中,生态用地类绿道最多。全流通型绿道远比半流通型绿道多(表2)。

3 增城各类绿道分布及景观连接度分析

3.1 各类绿道的分布

如图1、图2所示,生态用地类全流通型绿道在增城东部和北部较为集中,在中部和西南部非常分散(图1a),主要分布在滨河区域(图2a);农用地类全流通型绿道相对生态用地略为分散,除增城中部和西南部均有分布(图1b);建设用地类绿道较前二者更为分散,主要分布在增城中部和西南部(图1d),除建成区外,在中偏北部的滨河的区域也有分布(图2c);廊道型绿道主要分布在中部和西南部(图1c)。全流通型绿道主要分布在非建成区(图2b);半流通型绿道集中沿六车道及以上机动车道分布(图2d)。

3.2 增城绿道景观连接度强弱程度的分布

绿道类型及其与建成区、河流和机动车道的关系,对景观连接度的影响如下:①生态用地类绿道对景观连接度的贡献大于农用地类绿道,大于建设用地类绿道。②同样的用地类型下,全流通型绿道对景观连接度的贡献大于半流通型绿道。③非建成区绿道对景观连接度的贡献大于建成区绿道。④沿河绿道对景观连接度的贡献大于不沿河的绿道。⑤机动车道数量少的绿道对景观连接度的贡献大于机动车道数量少的绿道。

由此可得出增城绿道景观连接度强弱程度的分布图(图3)。从东北到西南,景观连接度呈现出下降的趋势。滨河区域的绿道段景观连接度最大,建成区的绿道段最小。建成区中,中东部建成区的绿道段的景观连接度相对最大,中西部和西南部中的北部的绿道段次之,西南部的绿道段最小。

4 增城绿道景观连接度评价与优化策略

4.1 景观连接度评价

①增城绿道在布局上,在与建成区、海拔、河流的关系上对景观连接度较为合宜:经过位于建成区内并具有一定规模的绿地,为提高城市内部残留生境与外部源生境的连接度提供了必要条件;在海拔上的布局满足了连接增城破碎生境的必要条件;利用了增城的主要河流,对河流廊道两侧的环境敏感区有一定保护作用。但绝大多数绿道内有机动车道路并行,导致绿道上的动物密度普遍较低。

②从东北到西南,增城绿道景观连接度呈现出下降的趋势。其中沿增江区域的绿道段景观连接度较大,建成区的绿道段景观连接度较小。

③增江两岸缺乏进行物质交换和物种交流的渠道。

④中偏北部滨河区域的绿道有部分民居距离绿道太近,导致绿道的景观连接度被破坏。

⑤西部绿道的植被带宽度不足。

⑥增城区与黄埔区之间缺乏生态联系。

4.2 优化策略

①增加机动车道两侧廊道之间物质、能量、物种交流的渠道。

②增加联系增江两岸绿道的绿道段数量,可结合桥梁建设专门用于动物通行的廊道,并以生态用地类斑块型绿道优先。

③调整北部滨河区域的绿道中因部分民居导致景观连接度被破坏的绿道段的线路,保证至少有一侧廊道的景观连接度较高。

④拓宽增城西部绿道上的廊道宽度。

⑤调整增城区西南部的绿道线路,建立增城区与黄埔区的生态联系。

⑥未来建设目的为提高景观连接度的绿道时,应避免结合机动车道设置,以提高生物对绿道的使用率。

5 结语

增城区目前绿道网络的目标不在服务于自然中的物种迁移、物质流动,而在于促进人的出行方式的转变、经济发展。增城绿道作为珠三角绿道的先行者尚且如此,绿道研究和建设中应注重生态功能研究的重要性。

未来可以从以下2个角度进一步研究某区域的绿道的景观连接度:①增加廊道宽度的阈值,用于分辨城市内部残留生境,评价城市内部残留生境与外部源生境的连接情况;②本文中把绿道分为10小类,可根据小类用地对景观连接度的影响进行更细致的分析。

参考文献:

[1]Haddad N M, Bowne D R, Cunningham A, et al. Corridor use by diverse taxa[J]. Ecology, 2003, 84(3): 609-615.

[2]Jordán F, Báldi A, Orci K M, et al. Characterizing the importance of habitat patches and corridors in maintaining the landscape connectivity of a Pholidoptera transsylvanica (Orthoptera) metapopulation[J]. Landscape Ecology, 2003, 18(1): 83-92.

[3]Castellon T D, Sieving K E. An experimental test of matrix permeability and corridor use by an endemic understory bird[J]. Conservation biology, 2006, 20(1): 135-145.

[4]Taylor P D, Fahrig L, Henein K, et al. Connectivity is a vital element of landscape structure[J]. Oikos, 1993: 571-573.

[5]吳昌广,周志翔,王鹏程,肖文发,滕明君.景观连接度的概念、度量及其应用[J].生态学报,2010(07):1903-1910.

[6]Bélisle M, Desrochers A, Fortin M J. Influence of forest cover on the movements of forest birds: a homing experiment[J]. Ecology, 2001, 82(7): 1893-1904.

[7]Verbeylen G, De Bruyn L, Adriaensen F, et al. Does matrix resistance influence Red squirrel (Sciurus vulgaris L. 1758) distribution in an urban landscape?[J]. Landscape ecology, 2003, 18(8): 791-805.

[8]吴隽宇,徐建欣.广东增城绿道乡土景观资源空间布局现状与整合利用策略研究[A].中国风景园林学会.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3年会论文集(上册)[C].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3:4.

[9]隆容君,朱一中,曹裕.增城市生态城市建设的探讨研究[J]. 环境科学与管理,2014(03):34-38.

[10]吴健生,刘洪萌,黄秀兰,冯喆.深圳市生态用地景观连通性动态评价[J].应用生态学报,2012(09):2543-2549.

[11]岳健,张雪梅.[J]干旱区地理,关于我国土地利用分类问题的讨论,2003,26(1):80-87.

[12]张文婷,潘文斌,郑鹏.东圳水库流域的景观连通度分析[J].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2014(01):16-23.

[13]朱强,俞孔坚,李迪华.景观规划中的生态廊道宽度[J].生态学报,2005,25(9):2406-2412.

[14]Juan Antonio , Vassi lios A ndrewTsihrint zi s , Leonardo Al varez ,1995 .South Flor ida greenways :aconceptual f ramework for the ecologicalrecon nectivity of the region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 ing ,33 :247 -266.

猜你喜欢
绿道优化策略
骑行绿道“潮”玩成都
基于CiteSpace知识图谱分析的中国绿道研究进展述评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策略研究
武汉市部分高职高专院校足球课的开展现状及制约因素
企业重大风险确定及管理建议的研究论述
分组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依托百里汾河工程构建体育健身绿道的思考
三明市建设城市绿道
Prediction ofroadheaders’performance using arti fi cialneuralnetwork approaches(MLP and KOSF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