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基础薄弱高中生的文言文教学方法与策略

2017-05-11 15:21张磊
中文信息 2017年1期
关键词:高中文言文文学性诵读

张磊

摘 要: 本文主要探讨基础薄弱高中生的文言文教学问题,从背景入手:学生基础薄弱实际情况、高中与初中文言文教学的区别和高中文言文教学存在的误区。提出了规范笔记,诵读课文;激发预习热情,鼓励优秀个体;文学性带动文言要点,文言要点丰富文学性;总结巩固,延伸发散等四个方法和策略。

关键词:高中文言文 笔记 诵读 文学性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7)01-0238-02

一、背景

1.学生基础薄弱

笔者所工作的学校是广东四线城市的二等学校,学生的中考平均分数约为420分(满分为1000多分),我校的录取分数(2016年)仅为390分,学生成绩较差,文言文基础极其薄弱。

2.高中与初中文言文教学的区别

相比于初中,高中文言文无论从文言文教学篇目和篇幅,还是从实虚词等文言基础理论知识的量,都要多得多,而且粤教版的高中语文教材在高一一开学就要面对一下子提高了很多难度系数的文言文,加之学生如初中般光背注解、不求甚解的文言文学习方法,不适合高中文言文学习。

3.高中文言文教学的误区

3.1过分强调文言文实虚词等知识要点

在日常的教学中,部分教师只注重文言文实虚词和句式的积累,而忽视了文言文固有的文学性和现代性。学生陷入了文言文学习的泥淖中,久而久之,学习文言文的热情就会丧失,继而文言文的教学就形同虚设,最终想通过文言文教学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就无法达到。

3.2笔记杂乱无章

综观笔者所在学校的文言文教学,学生多在课本上做笔记。由于文言文注解多,内容丰富,所以学生的课本总是密密麻麻写满所谓的“笔记”,最终不知所记为何,更有甚者所记不在一处,最终是处处笔记而无一可记。

二、方法与策略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提出个人在教学中的一些心得体会,如果不足,望不吝指教。

1.规范笔记,诵读课文

1.1文言文要做笔记和抄录的内容多,课本有限的空间难以容纳,就需要学生把文言文抄写于笔记本上,而且要规范格式。在抄写原文时,每写满一行空四行,再接着抄写。空的第一行和第二行用于给原文注解,注解时要在原文的右上角注明序号,然后在注解行内进行注解;第三和第四行用于翻译。原文、注解和翻译最好用不同颜色的笔来书写。此外,这种方式有利于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熟悉程度,特别是对于高考要求背默的篇目,更能达到正字形的效果。

1.2 古语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对于将于讲授的文言文篇目,教师应给予学生(特别是高一新生)充足的熟读背诵时间,并定时检查。通过诵读,学生就能潜移默化地提高自身的文言文语感,这不仅能让学生提高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更能为以后的文言文断句打下坚实的基础。更重要的是,当学生学习的文言文篇目增多时,在熟读甚至背诵的前提下,学生就能做到举一反三,用已学知识去解决所遇问题,从而在文言文学习获得成就感和愉悦感,那么文言文教学定会事半功倍。

笔者今年执教高二语文,相对应的是粤教版的语文必修五和选修二(《唐宋散文选读》)[1],在熟读甚至背诵的前提下,学生就能融会贯通。在教学周第16周,当我讲授苏轼的《方山子传》“问余所以至此者”时,我故意设问“有同学记得此话中的“所以”在何处出现过”时,超过半数的学生都能回答出来,在《鸿门宴》中有“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当我讲授《游褒禅山记》中的“则或咎其欲出者”时,也有学生问及必修一的《氓》中的“体无咎言”,同一个“咎”,出自不同的课文,时间跨度又长,只因学生曾经诵读过《氓》,所以他能提出来。

以上所述虽细微,如果学生能更多地在文言文阅读寻找到曾经的熟悉感,那么他的文言文水平一定在提高。由此可见背默对学生、对文言文教学而言,是何其重要,可谓功夫不负有心人。

2.激发预习热情,鼓励优秀个体

2.1对于文言文,高中生的潜意识就是繁难烦。而最直接的问题就是不知从何处入手。这时候教师就要充分激发学生的预习激情,在讲授一篇课文之前,教师应该就该课文给予学生相应的预习重难点,让学生带着问题预习课文。

除此之外,教师还要教会学生预习文言文。首先,每个学生都应该准备文言文查阅的工具书,笔者就此提出自己的建议:《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第五版,《文言文一本通》等。其次,预习时,第一遍要结合课文和资料书的注解理解课文大意,第二遍就要给老师提出的预习重难点注解,无法解决的要做好勾画记录。如果是基础特别差的学生,可让他们先看几遍翻译,对课文大意把握住后再按常规流程预习。最后,让学生自己找出课文重难点,然后汇总印发给学生预习。

2.2对于在预习中表现较好的学生(特别是在学期初),教师一定要善于挖掘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进行鼓励。例如:在笔者本续期讲授的第一篇文言文《鸿门宴》时,我表扬了以下几种情况的学生。

(1)字迹特别工整。

(2)注解特别详尽的。

(3)除了老师给出的预习重难点外,能找出其他重难点的。

(4)对课文的部分内容有独立思考的。

这次表扬,让许多学生体味到从文言文中获得的成就感,在我的鼓励下,他们在一定程度下改变过去对文言文学习的看法,能投入更多的时间和激情于此,毕竟,学生自主学习才是我们努力的目的。

3.文学性带动文言要点,文言要点丰富文学性

3.1据笔者观察,高中文言文片面强调实虚词和句式的讲解,忽视了文本文学性解读。按照一般学习规律,学生学习一篇文言文,最先感知的是這篇文章讲了什么,有什么特别的,有什么感兴趣的……而不是咬文嚼字,死抠字词句。加之入选高中语文教材的文言文大都是精品,每一篇课文的背后不是有感人至深的情感,就是层层深入,令人折服的逻辑推理,抑或阐释发人深省的至理箴言。通过文本的文学性带动文言学习要点,让本孤立的文言要点联系起来,“牵一发而动全身”,不仅有利于学生记忆,而且对文言要点有更为深入的理解。

笔者在讲授《段太尉逸事状》“甲者出,太尉笑且入曰:“杀一老卒,何甲也?吾戴吾头来矣!”时,句中的“且”是一个重点,如果光让学生死记硬背“且,边”可能效果甚微,但是笔者把段太尉的大义凛然、无畏无惧的形象结合起来,“披着铠甲的士兵出来,太尉边笑边进去说:“杀死一个老兵,怎么用得着全副武装呢?我顶着我的头过来啦!””,这不仅能让学生感受到段太尉的英勇神武,镇静自若,还能让学生更好地记住“且”意义,一举两得。

“比去,以手阖门”是归有光《项脊轩志》中的一句话。其中的“比”和“阖”字是学生理解和记忆的难点,笔者讲到此处时,刻意引领学生进入一个场景:祖母去探望归有光,看到他在用功读书,不忍心啰嗦打扰,所以等到离去的时候,她用手轻轻地把门合上。正因为祖母对他寄予厚望,所以才对他百般照顾,离开时的一个细微动作“合”而不是关,可谓无微不至。正因此,文章读起来感人肺腑,让人临文涕零。

3.2当然,对一个文言字词句的深入剖析也能丰富文章的文学性。

《方山子传》中的“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中的“识”,如果不对这个实词进行深入的分析,就无法全面地了解苏轼所写的真正用意以及丰富内涵。

方山子是一个隐士,他舍弃车马,毁坏了礼冠和制服,在山中不行往返,而且常常装疯卖傻,肮脏污秽,所以别人都不“认识”他。如果仅仅把“识”字作“认识”解,那么苏轼背后的用意和丰富内涵就难以了解了。其实,“识”还有“懂得”之意,进而我们可以引申为“理解、了解”之意,那么这句话就要翻译为“别人都不理解他”。如果这般解释,那么就不是不认识方山子这个人那么简单肤浅了,而是对方山子的所作所为不了解、不理解的层面了。凡夫俗子,自是以荣华富贵、光宗耀祖为荣,他们“无得”,所以自沉溺尘世而“鄙陋没世”。但是方山子自有其独立自由人格和高洁隐逸情操,“难为俗人言”,作者苏东坡是了解、理解他的,苏东坡一生宦海浮沉,他既向往羡慕方山子的潇洒隐居,也囿于施展抱负、济世为怀的儒家思想,所以他才进退两难。方山子和苏轼彼此之间已然不言而喻,《方山子传》不是简单的他传,而是两位知己的“高山流水”。

此些例子在高中文言文教材中屡见不鲜,对一个字词句的深入解读的确能丰富文章的内涵,让学生学得会多角度探究文本的文学性,提高学生语文的综合素养。

4.总结巩固,延伸发散

4.1课前充分预习,上课时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后,就是课后的总结巩固。文言文教学,功夫常在课外。在总结时,首先应该对文言文实虚词分门别类,归纳总结。

大致体例如下:

(1)重点实词

(2)重要虚词

(3)通假字

(4)古今异义

(5)词类活用(词类活用下再细分)

(6)文言文句式(判断句、倒装句、被动句、省略句)

(7)文化常识

总结时最好形成卡片形式,当篇目增多时,温故而知新,可适当拿出总结卡片进行横向对比,深化认识。

此外,最好购买相应的辅导书,一课一练,以巩固已学知识。如果条件允许还应该辑录古代短小精悍、故事性强的文言短文,配合教材和辅导书共同使用,这样就能够课内和课外相结合,学以致用,这对于文言基础极其薄弱的学生而言是莫大的成就感,也有利于往后文言文教学工作的开展。

4.2经典文言文不是孤立的,也不应该孤立。教科书内的文言文都是经典篇目,它们既是文言文基础知识理论的典范,也是古人思想光芒的滥觞,课外延伸就是典范的印证,就是滥觞的延续。它能让学生在掌握课内文言文的同时,还能比较赏析,拓展视野。

《鸿门宴》的课后延伸可以是《史记?项羽本纪》,让学生更加全面了解项羽这个历史人物,然后让学生写下自己的心得体会。《方山子传》的课后延伸可以是陈鼎的《八大山人传》[2],让学生去领会八大山人的“癫”和方山子的“异”。

三、结语

笔者从教6年,在文言文教学中,由当初满腔热情不切实际的到处碰壁到后来的痛定思痛锐意改进到现在的柳暗花明小有体会,可谓苦尽甘来。笔者结合我校文言文教学实际,博采众长,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文言文教学方法和策略。文言文教学,任重道远,斯人尽绵薄之力,不求有功但求無过。

参考文献

[1]粤教版《唐宋散文选读》,广东基础教育课程资源研究开发中心, 语文教材编写组编著,2006年7月第二版.

[2]陈文新,鲁小俊.休闲古文鉴赏辞典[M]商务印书馆出版,2014年10月第1版.

猜你喜欢
高中文言文文学性诵读
毛泽东诗词文学性英译研究
论《阿达拉》的宗教色彩及其文学性
《洛丽塔》与纳博科夫的“文学性”
梁亚力山水画的文学性
如何提高文言文课堂教学的几点策略
小学经典诗文诵读与积累的实践与思考
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探讨高中文言文自主阅读的教学模式